王莽:胡适眼中的“历史穿越者”,民众口中的“伪君子”!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奇特的一个皇帝,千年来对他的探究和讨论纷繁复杂,对他的改革褒贬不一。给王莽一个怎样的历史定位,是大家争论的焦点。

关于王莽,历史上有一首诗写的很好“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首白居易的诗提到了两个著名人物——周公和王莽,为何要将他两位拿来比较?因为在这两个人他们做的事足以堪称典范,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典范。

周公我们都知道,历史中的圣人,也是至圣大德先师孔子一直推崇不已的人物,那么就是这样的圣人贤人也会遇到其他人的污蔑,他也会害怕遇到别人的误解,那么,王莽呢?可能你们之前都曾经有过了解是吧!伪君子、篡逆之臣、千古骂名、而且很少有人愿意为王莽平反,可能大家都觉得王莽确确实实是那个形象。

不过事无绝对,现代终于有人愿意站出来要为王莽翻案了,虽然这个人的名声确实也不怎么好,但是他说出的话总还是有一点道理的,这个人就是胡适。

胡适先生说“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

他认同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国有、均产、废奴三个大政策,“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还没有公平的论定。他的贵本家王安石受一时的唾骂,却早已有人替他伸冤了。然而王莽却是一个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远在王安石之上……

可怜这样一个勤勤恳恳,生性‘不能无为’,要‘均众庶,抑并兼’的人,到末了竟死在斩台上,……竟没有人替他说一句公平的话。”要想知道胡适先生的这段翻案语有没有道理,我们必须详细了解一下王莽的生平。

我们古人讲究看一个人要盖棺定论,这么做是有道理的,王莽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看看王莽的前半生,与同宗族的子弟比起来,他是那么的不同,同家族的子弟嚣张跋扈、目无军纪,往往靠着自己家的权势为非作歹,欺男霸女的事情估计也没有少做过,但是王莽就不一样了,待人温和,恭敬且有礼貌,更难的的是对于身份比自己底下的民众,王莽却能始终如此,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他还经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仆人,他自己却是特别的节俭,因此,王莽贤明的名声就这样传了出去。

那时候,像王莽这样出身名门却一点不骄横的人是特别少见的,这也难怪出淤泥而不染的王莽的名声立马就好了起来,不管哪个时候王莽是真的这样还是假的这样,不管怎么说 王莽能坚持这么久也是挺不容易的。

王莽就这样得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支持与爱戴,他后面也是靠着之前打下的基础才东山再起的,王莽在其一步一步的积蓄力量时,展现出了惊人的耐心与毅力,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前半生的他,做的大多的事情在当时看来都没有意义的,但是跟他的后半期相比就多了几分意义。

王莽还做过更严重的事情呢?只因自己的儿子犯了错,他竟然忍心把自己的儿子打死,这一点还是很过分的我觉得王莽的前半生应该确实有着这样的一种追求的,他像极了古代的士大夫,再看看他后半生的改革,他的很多改革都具有超前性的。

尤其是近代的的有些政策跟王莽前期拖行的政策还是有相通之处的,有人就拿他和王安石相比了,王安石这一点做的并没有他那么彻底,毕竟王安石改革阻力更大,而王莽施行改革的时候他就已经是皇帝了,虽然他这个改革最后把新朝给改废了,也没有起到应该起到的作用,改革失败后,王莽最后的结局也是相当的悲惨。

他痛恨无业游民,每人每年罚布帛一匹,无力缴纳的,由政府强迫劳役。

劳役期,政府供给衣食。他关注民生,废去皇室用的的呼池苑,改设安民县,迁移穷人去住。

沿途饮食及到达之后所需田宅器具,都由官府供给或借贷。他又下令在长安城中投资建设廉租房住宅小区,供贫民居住。

王莽重视教育工作,扩大太学招生,太学生数量破纪录超过1万人。他还下令各地兴建学校《汉书·王莽传》说,王莽在京城为学者盖了数万间房子,建了不少研究所。凡是对古典文献有所专长的,都召到京师做研究,前后来了千把人,每天讨论儒家学问。

王莽还推行过贷款制度。经营生意农商的可以向国家贷款,国家收取利润的十分之一,进行祭祀或者丧事的,新朝可以无息贷款!税收,王莽对于手工业者或者牵扯到买卖的商业活动收取所得税,用于平息物价和贷款支出。

这些政策看起来是不是特别的熟悉呢?王莽的改革确实有几分超前,但他又不是完全的复古,可惜他没有能够跟实际结合起来,最后这些改革只推行了一段时间,在这期间农民没有尝到甜头,地主也觉得自己的财富被侵占了,社会阶级不平等的情况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是越来越扩大了。

看了王莽的改革,我觉得胡适对于王莽的评价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以往的观点就一直认为王莽是个叛逆之臣,从此他前半生的努力以及改革中有益的一面都被一笔消除了,这是完全不合理的,王莽前半生的所作也并非完全是在欺瞒天下人吧!

可惜历史中的改革者,他们的一生往往是诋毁大于赞扬,反对他们的声音居多,

王莽从一些角度来看确实算得上是历史的穿越者,但是其实在王莽那个时代一些比较超前的观点或者政策已经在施行了,这样算起来,历史的穿越者可真不少呢?有时候有些事情看起来很稀奇少见,只是我们不经常了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