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院读书竟然比书院打工挣钱,细说中国古代书院的奖学金

在北宋之前的书院就设有我们今天所说的奖学金制度,北宋时期的应天书院就设有奖学金,只不过当时不叫奖学金,叫"膏火"或者"膏火钱"。而且不光是北宋时期,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书院都是设有"膏火钱"的。

而中国古代不同朝代不同书院,它的“膏火钱”也是不一样的。据史料记载,元代至正年间,有一所书院,它这所书院的“膏火钱”呢,是相当于书院里面做工的工人工资的十几倍。换句话来说,在书院读书比在书院打工还要挣钱。

不同朝代书院给予的奖学金是不等的,而且有的是既给予货币奖励,有的同事给予一定的食物奖励。怎么才能做到“膏火钱”的可持续呢?换句话说“膏火钱”的钱从哪里来呢?"膏火"的筹措渠道大致有三种,第一叫做官助,或者说官方拨付。第二民办,或者说是民间资助。第三个叫做书院自筹。

所谓官方资助有两种渠道,一种是通过给予这个书院一定数量的土地,也就是咱们今天所说的地皮,当然那个地皮不仅仅是盖房子。第二种渠道就是民间有识之士,有能力的人的这种资助。比如说北宋时期的应天府书院就是一个富商叫曹诚的,他捐资助学兴办的。

除了这些以外,书院自己的学田管理,每一所书院它附属有很多良田。良田打下粮食之后,除了自产自我消化以后,可以把这些粮食拿到市场上去卖。或者说把这些粮食作为等价的货币,来分发给在学院读书的学生们和在书院任教的老师们。正是包括或不限于以上的三大举措,中国古代的奖学金助学金制度才得以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