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在深进行中,超2000嘉宾跨界论AI

6月29日,2018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CCF-GAIR)在深圳开幕,会议将持续至7月1日。此次峰会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雷锋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承办,是国内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术界、工业界及投资界三大领域的顶级交流盛会,旨在打造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实力的跨界交流合作平台。

“AI是互联网诞生以来的第二次技术”

本届CCF-GAIR大会指导委员会主席、CCF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发表致辞并解释了CCF-GAIR大会召开的初衷,“中国人工智能有非常巨大的市场,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来讲,我们有非常大的机会和未来;基于这样的考虑,CCF希望提供各种可能的帮助,针对AI,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在包括研究、开发、教育、商务领域为大家提供一个平台。”

CCF副理事长、腾讯公司副总裁和技术管理委员会主任王巨宏表示,人工智能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最重要的技术社会变革,是互联网诞生以来的第二次技术、社会形态在全球的萌芽,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算、传感网等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未来5―10年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产业机遇。

院士:强AI只是概念,有理解的AI才是目标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张钹发表了演讲,他认为,强人工智能现在只是概念,并没有具体的路径。“但是有理解的人工智能是可以做出来的,只是这条路很漫长。”

想要达到有理解的人工智能,首先要建立常识库,让机器具备常识推理能力。但是想要告诉机器什么叫做“吃饭”、什么叫“失眠”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张钹院士介绍说,美国从1984年就已经开始做这类公司,但现在还没有做好。

既然感性的东西无法用知识表示,无法用符号模型,只能用神经网络、准符号模型进行大量训练。“后来从浅层神经网络发展到多层神经网络,深度学习起来以后,专业门槛也开始降低。”张钹说到。

而深度学习系统只是一个机械分类器,不是一个感知器,尽管经过大量数据训练可以把各种动物分的很清楚,但是并没有认识这些动物。也就是说,机器只有感觉,没有知觉。仅仅依靠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很难到达真正的智能

还将共话AI从技术到应用瓶颈

在现场,汇聚了全球100多位顶尖演讲与圆桌嘉宾,包括图灵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Joseph Sifakis,京东集团副总裁、大数据与智慧供应链事业部总裁裴健,2018汽车工程学会(SAE International)主席、Velodyne LiDAR高级副总裁兼CQO Mircea Gradu,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汉堡大学多模式系统研究所所长、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张建伟,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千人计划专家罗智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系教授、ACM和IEEE Fellow马毅,斯坦福大学教授、INFORMS Fellow Benjamin Van Roy,美国犹他州立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电子工程系兼职教授、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实验室主任承恒达,瑞士苏黎世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原主任、酷哇机器人首席科学家Rolf Pfeifer,英特尔高级首席工程师、大数据技术全球CTO戴金权,搜狗CEO王小川,云天励飞创始人兼CEO陈宁等业界众多知名人士。

除29日召开的AI前沿主会场外,6月30日-7月1日CCF-GAIR还将举办11个分会场,众多大咖汇聚仿生机器人、机器人应用、计算机视觉、智能安全、金融科技、智能驾驶、自然语言处理、AI+、投资人、IoT 、AI 芯片多个专场会议,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学术前瞻及应用未来,共话AI从技术到应用的瓶颈。

【作者】 郜小平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