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周天子为何不招兵买马,广纳天下贤士,效仿其他诸侯国壮大自己?

能动手尽量别动嘴

即使周王广发英雄帖,也没人肯去帮他,周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东周能存几百年,完全是诸侯们在讲究名分的时候还需要它这个招牌,到最最后秦国统一大势已定,周王已经毫无价值,索性直接灭了周赧王。

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启东周朝,也开启了春秋战国500多年的大变革历史时期,此时的周平王,仅拥有今天河南西北部的一小块地方,方圆600里地,人口至多一二十万,手里也没什么像样的军队,自己的王位也是靠几个诸侯派兵撑起来的,与晋楚齐等方圆几千里、人口百万、带甲动辄一二十万的大诸侯相比,它就是一个小诸侯,即使在春秋初期东周最好的光景给他100个姜子牙一般的人才,东周也撑不起来,底子太差,小国注定很难发展起来,从春秋到战国,500多年,能上台面的总是那几个大国,他们在残酷的竞争中一直活到了最后的决胜阶段。

诸侯普遍怀疑周平王让其外祖父申侯串通犬戎打进镐京,杀父自立,这就严重破坏了周礼,这在讲究周礼的列国诸侯看来这是大不孝、大不忠的行为,为夺王位,勾结外夷,造成生灵涂炭,简直天理不容。所以诸侯们从此低看周王一眼,根本不承认周平王的地位合法,后来逐渐礼崩乐坏,大家也开始频繁的互相攻杀吞并。

当然,春秋时候,周王室还有一定残存的威信,几个诸侯霸主再怎么牛,也不至于在周王面前怎么摆谱,定期还是要去周王那拜见拜见,获得周王的口头名分。

而到了战国,2个标志性的事件,造成了周王室信用的彻底破产,整套周礼也彻底被破坏了,那就是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后来周安王承认田氏的齐王地位,那这些几百年传承的宗法制说破就破了,那谁还拿你周王当回事,天下士子更不可能来投奔这样的君王。

春秋时周王好歹还有600里地,到了战国,周王的处境更差了,领土只有洛邑周围一小块,战国后没多少年就分裂为东周国和西周国,两个小国人口不过数万,还彼此间经常打来打去,而周天子还得在西周公那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和那些百万人口的大诸侯国家怎么竞争?

也是有了周天子的头衔,才让周王室活到了战国末期,当然,周王室被消灭的时候,一切都那么悄无声息,就像灰尘一样被随手抹掉了。


云中史记

这个事情你要结合到历史进程去谈。

从根子上讲,国家壮大靠的经济,而经济是需要一定的地盘和人口来承载的。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理论上天下所有的地盘都是他的,所有诸侯的军队都要为周天子打仗。最初也的确是周天子地盘最大,但是:

1,上一代周天子去世时,他的儿子很多,要分家产的。每代分一点,周天子的地盘就越来越小了。

2,诸侯在帮助周天子打仗后,你不能不有所表示啊,所以就赏赐点地盘,比如西周末年,犬戎勾结诸侯攻打镐京。结果镐京都城被攻破,周幽王被杀。继位的周平王不得不迁都到洛阳,迁都过程中秦襄公出了大力,周平王就把岐山以西的地盘赐给他了。

赏来赏去,周天子的地盘越来越小了。

进入洛阳后,问题更加严重。

周天子位居中间,诸侯拱卫四周,再外面就是东夷、西戎、北狄、南蛮。当初周公设计东都的目的,诸侯放在外面,是为了保护周天子,抵抗四周外族的侵略。每次有侵略,所有诸侯军队都有义务来帮助周天子御敌。

然而到了东周时期,边境上的诸侯,使劲向外扩张。你看看上面的地图,秦楚齐燕,都是比较靠近边界的,方便向外面扩张,增加人口和土地。反而周天子的边上都是诸侯国,沾亲带故不说,个个还都不好打,不像秦楚边界上的山野少民,分散容易征服。

你说这种情况下,蜗居在洛阳周边的周天子,拿什么去招揽人才?秦楚齐这些大诸侯国,有钱才能养兵,有地盘才能给高级人才封地。周天子这两样都没有,人才怎么会过来。

当然如果在西周早期,周天子能有你说的觉悟,他还可以采用你说的办法。但那时候周天子威望还在,周边诸侯国跟自己没出五服,也听话,周天子没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一种温水煮青蛙式的衰败,周天子回味过来的时候,他已经失去了翻盘的时机。

归根结底还是西周分封制的锅。所以后代的所有皇帝都不再用分封诸侯的方法了,都采用郡县制度。除了皇太子可以接班,其他的王爷都不可能再成为诸侯。

【一入历史深似海,从此醍醐远红尘。荆人夜雨,80后,《体坛电竞》主编。我的电竞类账号:夜雨忧笛。】


荆人夜雨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为什么今天的英国不选择整备扩军,吸收全世界的精英,效仿美国重新成为超级大国呢?

英国:“臣妾办不到啊”!

这也是周天子的答案。

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叫做:“债台高筑”,说的是东周的末代天子周赧王听信楚孝烈王的蛊惑,用天子名义召集六国出兵伐秦,楚孝烈王让西周拼凑6000士兵,由于没有军费,周赧王只好向天下富商地主借钱,可六国根本不听周赧王的调遣,他借的钱很快就用光,于是富商债主纷纷上门讨债,无奈的周赧王只好隐藏在宫中的一座高台上躲债。

从“债台高筑”我们就能看出此时的东周王朝有多窘迫了,不仅活人没钱,连周天子死了都没有钱建造陵墓风光下葬,很多还是刷脸借的周边诸侯的票子。

这样的一个东周王朝,你让他如何恢复往日的荣光?

所以,东周是绝对没有重新复兴的可能的,“静Yes”认为,有以下因素彻底扼杀了周王室的希望:

1、迁都洛邑,威严扫地

这一切要感谢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不惜拿自己的权威做诱饵,戏耍天下诸侯。终于,前771年,犬戎来攻,镐京被破,幽王被诛,褒姒易主。

而周幽王的作死,不仅把他的性命搭了进去,而且还彻底断送了西周几代帝王200多年来的苦心经营,从此周天子天下之主的地位一去不返。

前770年,周平王继位,此时的镐京已经在犬戎的烧杀抢掠中彻底化为废墟,再也不能作为周朝都城,而且最重要的是,此时的犬戎在西部虎视眈眈,谁也不能保证这个野蛮的少数民族不会再来一次攻破镐京的行动。

所以,周平王为规避这一风险,将都城东迁到洛邑。

都城,国之根本,社稷之基,最重要的是祖宗宗庙都在此处,离开这里,意味着彻底告别这一切,也就彻底告别了那个号令天下的强大周王朝。

果然,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周王室离心,而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彻底失去了统御天下的威信。

2、京畿缩水,强邻环伺

周王朝之所以强大,除了君王的能力强大,能够镇得住诸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王室的京畿之地非常广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整个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都是周王室的京畿之地。

京畿,即使都城镐京周边的土地,在周王室将天下分封给诸侯之后,保留了一块自留地,这就是镐京周边的土地,这片土地是周天子的私有土地,是周王室直接统领的,地位远远高于诸侯国。

这些地区为周王室提供赋税,兵员等,帮助周天子组成一个强大的集团,有效管理周边诸侯。

但是现在都城搬到了洛邑,关中平原再也不复所有。那么,周王室靠什么吃饭呢?总不能给诸侯国要饭吧,就算不要土地,周天子也要脸啊!

所以,周天子还是有自己的自留地的。不过比起关中平原,那就小得太过分了。具体来说,迁到洛邑后,洛邑周边的数百里土地就成为新的京畿之地,范围就是洛阳。

土地小了,自然人口就少,收不上赋税,周天子就会饿肚子。而周天子能不能向周边扩张呢?对不起,这里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封给了诸侯国们。

3、政治符号,徒有虚名

孔子曾无比推崇周礼,周天子就是周礼的继承者。

那么,作为有“礼”的人,向桌边诸侯抢土地合适吗?开口要都不合适。

事实上,自从平王东迁以来,周王室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统御诸侯的周王朝了,更多的时候,它是一个政治符号。

什么意思?就像寺庙里面供奉的佛像,我们都拜佛,但大部分人并不信佛,周王室就是这样一尊佛,诸侯国在它面前弯腰低头,并不是怕它,而是要利用它。利用它干什么,让所有人成为自己的信徒。

这叫做尊王攘夷,而在春秋时代,这样的霸主,总共诞生了7位。

这样的情况下,诸侯国不把周王室吃掉就已经是烧了高香了,还想着扩张,简直是痴人说梦。

而到了战国时期,大型兼并战争开始,周王室逐渐没有存在的必要。前256年,秦灭周,周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王朝,彻底被历史的大潮湮没。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美人褒姒倒是笑了,他也被杀死,后一任君主东迁,标志着东周开始,进入春秋时期。以三家分晋为标志,之前是春秋,之后是战国。



春秋战国,周室衰微,保有“带头大哥”的名,而没“带头大哥”的势力,说白了,属于“空壳子”。正因为这样,才造成群雄争霸、割据兼并的局面。

这样,有人问,为什么周室天子不壮大自己?实际上,一来自作自受,二来错过了最佳时机,三来利益使然。

为什么说错过自作自受?

在早期,周朝还很强盛时,作为“带头大哥”,一声号令,诸侯来朝,那种情况,真的是浩荡。

可是到周昭王发生一件事情,什么事呢?鲁国的国君被自己弟弟杀死,然后自立。发生这样的事,你这个“大哥”该不该出来说句话?而周昭王呢,窝在国都,用现在的话说叫“连泡都不冒”。

自然,印象分丢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树立了一个怪的榜样。

到周夷王这代,重振天子权威。一天,纪国国君造谣,说齐国诸侯王齐哀公造反。实际,他只是两年没纳贡。周夷王二话不说,在群诸侯来朝时,当场把齐哀公烹了。一个成语“九世之仇”说的便是这件事。



总之,周天子既失德,又懦弱,让其自作自受。

那为什么又错过最佳时机呢?

周天的失德和懦弱,让诸侯国不断碰撞,加上前几代国君还交流,可越到后面越来越生疏,如同“一代亲,二代表,三代认不到”,矛盾冲突不断。

此时,周天子很难有势力来对付那些强国,致使不断衰微。

一代接一代在这种衰微中度过,有一些天子有崛起的想法,但却没那种能力。

事态从最初的简单已经发展到复杂状态了,俗称的“局势已经失控”。



最后,那为什么又是利益使然?

周天子壮大自己,那些君主会放任不管吗?自己尝到了“自由”的甜头,还会服从管理吗?最重要的是分封时,周天子就国都那块地,能有什么利益给“招兵买马,广纳贤士”?

另外,贤士会跑来跟随周天子吗?周天子的形势不是不明显,何况,他们是诸侯国长大,跟周天子扯不上关系。

西周的灭亡创造了秦国的崛起,而周朝的衰微,见证了秦国的崛起,复兴。直至被秦覆灭。


非常茴香豆

大家好,我是海天玄宇,我来简单回答一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周朝是以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互为表里来治理和统治家国的。族权、政权相结合,达到家国一体。而这个制度注定最高统治集团的权力无法高度集中,各分封诸侯有很大的自主权。


海天玄宇

战国时,天下的主角已经是战国七雄了,不管是土地、财富、人口,周天子都没有与战国七雄相提并论的实力,已经彻底沦为一个橡皮图章了。自从三家分晋,周天子承认他们是诸侯。后来魏国又代齐国请封,田齐也位列诸侯,原有的宗法礼仪制度已经破坏殆尽。

(春秋末年:周王室领地已经很小了)

西周是国野制度,一个国都加若干野邑。春秋时有了县、士大夫封邑,这些县邑都是点状分布的,他们服从于氏族的族长。到了战国郡县制成为主流,国家对地方控制力度加强,氏族政治开始逐渐让位于封建专制。所以,如果在春秋时,还有很多在野之地可以被圈占(当时的中原确实有很多蛮夷,如翟、狄、陆浑等住在现在的河南一带),那么到了战国时期,这些土地都已经被划入了各个诸侯国的国界,成为事实上的国土。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此时再想圈占,等同于开战。

那么周王室有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向七大社团去强夺土地呢?很可惜也没有。

春秋时打仗,大家多少还遵从古礼,比如对手逃走,只要跑了50步,就不能再追击了。这是因为春秋时,能够当兵打仗是国人(贵族)的权力,野人只有提供军赋的义务,因此春秋时国家的常备军一般都不会很多,而且大家都贵族,做事留一线,日后好想见,基本都不会往死里打。到了战国就不一样了,军事学发展迅速,兵不厌诈成为主流,不管是国人还是野人,都要当兵打仗,动辄斩首数万。周王室的土地和人口越来越少,根本经不起几次折腾。中原各国都是带甲数十万的大国,最后周王室全国人口也就只有6万人口,就是几个比较大一点的村子而已,早已失去了翻盘的可能。

(战国中期:周王室只有一个城池了)

整个战国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在经济上,牛耕技术的普及使得氏族集体生产成为过去,家庭生产成为主流,这使得各个诸侯国能够编户齐民,使得国家对经济和户口的掌握程度远超以往,诸侯国的实力因此跃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在政治制度上,周王室的坚持宗法分封制度,政府官职都是氏族内部分封所来,多为世袭。战国各个诸侯国开始打破世卿世禄制,开始有布衣将相登上历史舞台,各个诸侯国都在延揽人才,积极变法,参与大争之世。

战国出现的这些变化,使得夏商周以来的氏族封建社会、宗族封建社会逐渐过渡到地主封建社会,整个社会都在剧烈的调整期。在这样的调整期内,会产生很多机会,许多后来居上的诸侯国,就在这一期间获得很大发展。比如秦国,就在战国时以商鞅变法而奠定了一统六国的基础。求变,是战国时期的主流价值观。

而周王室则有太多的政治包袱,作为宗法制度的始作俑者,周王室成为宗法制度最后的屏障。各个诸侯都能兼并,唯独周王室不能兼并。为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不管分给了谁,到最后都还是周天子的。然而,这仅仅是名义上。可是如果周天子不满意这样的分封状态,那么,周天子可能连一个象征意义上的名分都不会存在了。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尊的可是推崇分封制度的周天子,而不是意图一统一下的周天子。

此外,周王室作为礼乐制度的创立者和既得利益者,天生具备保守主义的倾向。天下已变周未变,世代都已经发展到长平之战那种百万大军厮杀的时代了,周王室还在破败的宫殿里演奏着雅乐正音。

(长平之战:赵国的陨落)

保守主义的倾向,使得周天子在战国时期那样的大争之世,不具备争雄的野心。周天子真正有中兴的时机,时在春秋初期周平王东迁之后的100年间。此时不管是秦国、晋国、齐国、楚国都还在国家初建,内部不稳时期,而周王室是有600里地的大国、强国。彼时的周天子还有六军可以出征,国家实力尚可,如果此时改弦更张,积极拥抱时代的大变化,那么周王朝中兴未必没有可能。

然而,周王室内部100年内连续3次发生内乱,牵扯了周王室大量的精力,使得周王朝错过了春秋初期的发展机遇。而且作为亲亲善恩制度的创建者,自身王室内部不停发生内乱,这让周王室在诸侯国心中的地位和分量越来越低。

(周平王在位51年,是周王室势力最强时)

而且周王室自身无力平乱,只能借助诸侯国的力量。作为有功于王室的诸侯国,周王室不得不将自己的领地再次分封出去,以至于土地和人口越来越少。

到了周桓王时期,郑庄公还抢收周王的庄稼。周天子气愤不过要来打郑庄公,结果没打过,还被郑庄公射伤了胳膊。连自己的领地都不能护卫的周天子,自此威望大损。那些有识之士,怎么可能会选择这样一个垂垂老矣,有着众多的政治和历史包袱的的政体来施展治国的报复呢?


而知而行

周天子其实进行过多次改革尝试,而且远比各诸侯国改革图强要早,只不过都失败了而已。

受生产力所限,西周建立之初无暇有效统治广袤的国土,所以沿用了以前的分封制度来进行统治,即周天子把自己没有能力管辖的土地人口分封给宗亲、功臣、贵族,这些人通过对周天子效忠的方式,来实现周天子对全国的管辖。

最初,周天子军事实力强盛(西周全盛时控甲十万,是大诸侯国兵力的数倍),又对各诸侯国兵力做出了严格限制,因而诸侯对天子的效忠还是十分有效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的实力逐步上升,与之相对的却是周天子实力的下降。为什么会下降?因王位的争夺,西周多次内讧,兵力受损,而新继位的天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又将有限的土地人口再次分封出去。

所以,周厉王继位时有了实力下降的忧虑,就希望做出一些改革,来确保西周的实力继续凌驾于各诸侯国之上,但可惜,这次改革失败了,国人发动暴动(国人暴动本质上是周厉王改革损害了贵族的利益),西周实力进一步受损。

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继位后,依然尝试着推行改革,通过“不籍千亩,借民力治公田”的方式,重新壮大了西周的实力,在周宣王带领下,西周重新崛起,并且发起了对楚国的战争取得了胜利,也扩大了土地人口,但可惜西周运气不佳,在此后与周边蛮夷的战斗中,西周多次大败,实力再次受损。

更倒霉的是,宣王的儿子周幽王又因为继承人的问题,导致申侯引犬戎攻入镐京,西周最后的家底全部拼光,继位的平王不得不靠秦、郑等诸侯国的护送迁都洛阳,这一迁都直接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周天子的实力下降到了中等诸侯国;二是周天子失去了故土(赐给秦国换取对方对付西戎),将自己局限于一个四战之地。

东迁后的周天子依然希望通过改革重新崛起,比如平王的孙子周桓王就多次向郑国索要土地,压制郑庄公的权力,但可惜这次努力也失败了,率兵攻打郑国不仅大败,还被郑军射了一箭。

那么这次战役也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各诸侯国看到了周天子的真正实力(不堪一击);二是周天子压箱底的家底拼没了。据《左传》记载,周桓王、周襄王去世时,周朝甚至穷到拿不出下葬的钱,不得不求助鲁国。

那么看完这些背景脉络,我们再来说下,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在变法图强,为什么周天子却没有招兵买马、招揽人才。

1、穷。

战国诸侯国变法此起彼伏,但变法的前提却是这个诸侯国有实力(军力+财力)支撑起变法改革,以秦国为例,秦国在商鞅变法前,实力无法与魏、楚等相提并论,但秦国在变法前依然可以多次击败强大的魏国,这也说明,秦国还是有基础的。

再来看周王朝,前文已述,周王朝的持续衰落,一度穷到没钱安葬天子,这种实力想要招兵买马,招揽人才,难上加难,毕竟人才也是看国度的,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内讧。

周王朝的改革难度最大,因为他的贵族体系太过庞大,积重难返,稍微一点变动都可能触动贵族的利益,导致图强失败。典型的就如东周公和西周公,原本就已经衰弱到小诸侯级别的东周王室,却还要被贵族继续割裂为东周和西周两个公国,这不是作死吗?

3、四战之地。

前面已经提到,东周王室地处洛阳,坐享天下商贾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军事上的隐忧,即你稍有招兵买马变法图强的迹象,必然触动周边各大诸侯的神经,毕竟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共主,实际上在诸侯眼里你也就是个小诸侯,如果你强大了,岂不是要威胁到我?魏国强大后又迅速衰落就是因为他出于四战之地,先后受到秦、楚、齐等国的围攻,而实力更弱小的周王室显然更是如此。

所以,概括起来,战国时期周天子之所以没有招兵买马变法图强,原因就四个字:积重难返。


秦皇汉武

周朝推行的是实封诸侯制,也就是诸侯国自成一国:有地、有人、有税赋、有军队、有人事任命权、有继承权,诸侯国只是名义上服从周天子的号令!但是当你比周王室强大了,你还听周王室的号令吗?

西周时期,周王室有钱有军队,比其他诸侯国都强大,因此大家都听周王室的!那时周王室很厉害,谁不听话他就打谁,齐国国君齐哀公就被周王室活活煮了,徐国叛乱也被周王室灭国了,楚国也经常被周王室胖揍!

春秋时代,周王室东迁洛阳,关中大地八百里都给了秦国,自己只有五百里左右的土地。郑国打着周王室的名义四处兼并其他小国,又向王室索要土地,最后还把周天子打伤了!从此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很多强大的诸侯国都向王室索要土地,不给就抢,反正不灭王室即可。到了战国时代,周王室成了只有洛阳一城的弹丸小国,整个国土都在韩国的包围之下!



周王室名存实亡,老老实实当名义上的带头大哥,小伙伴们还喊你一声大哥,你要招兵买马,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把你灭了。周王室土地少,人口少,钱粮也少,能干的人谁来给他效命?秦国求贤令还说强秦者有高官厚禄且与之分土,燕国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周王室拿啥去招兵买马?


周王室唯一一次主动进攻秦国还是到处借钱拼凑了九千军马,结果一上战场就都逃命了。后来要债的人天天去王宫讨债,周天子没钱还就筑高台一座,自己躲在上面不下来。这就是债台高筑的来源!


大秦铁鹰剑士

战国大争之世,属于七雄及诸侯国,属于谋士,属于名将,独不属于没落之周天子,天下兵马,百家贤士,汇聚诸侯国,然独不汇聚周天子帐下。

春秋的乱世的开启,责任并不完全属于诸侯国,其实也是周朝统治者自己作死的结果,从周宣王征伐条戎、奔戎、西戎别支姜氏之戎,一再惨败,到周幽王朝政腐败民怨四起,烽火戏诸侯。此时周朝就已失去了民心,失去了臣子,失去了土地,失去了权力,也就失去了对治理天下,掌控天下的能力。


等到公元前770年开始,诸侯混战,开始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兼并权开始,已经拥有600年左右历史的周朝就已经进入了黄昏,等待的只是漫长的末日的到来,再也无力回天,能够继续苟延残喘,只不过是诸侯的策略,是由臣子恩赐给天子的尊严。


所以,一个没有民心的天子是空的天子,一个没有诸侯做栋梁的朝廷是一个没有统治力的朝廷,一个失去土地的王朝是一个注定没有财富根基永远也无法强盛的王朝,而一个连权力和治理能力都失去的天子,在如此乱世,财狼虎豹,枭雄英才尽出的时代,注定是没有前途的。

再加上周天子之中从未出过真正的英才雄主,一直都是强撑门面,老气横秋或幼稚可笑的角色。出无从征战乱世,入无刚强内在。


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然而王土不过六百里,甚至六里,率土之人,莫非王臣,然而人已经诸侯国,臣已归诸雄,周天子一无所有。


贤臣良将,强兵劲卒,跟随诸侯仍然有乱世生存,建功立业之希望,而随周天子,可能惟有奄奄一息,垂死之绝望。


而周天子封地之民,早已是安逸之民,失落之民,无贤才,无猛士,无良臣,无悍将之民。周天子之兵将,弱矣,衰矣,悲矣,绝矣。


狂乎,财狼环视,以天子为木偶,吞土噬地,断不予片刻生息发展之机,如此情景,周天子,无力回天矣。


李艺泓西平王后裔

战国时期的周天子实力已经完全下降了。只要是个诸侯国都可以欺负一下,但是谁也不敢灭了周,因为会引起众怒。除非你拥有了对其他国家绝对的实力。就是秦也等了几十年才敢灭周。



回归题目,是啊,周天子为何不自己招兵买马壮大自己呢?其实很简单,最为重要的,没钱。在那个年代有了土地和人口就有钱,而战国时期的周天子的辖地就只有小小的周王畿,而且周天子还得分封。所以战国时期的周天子生活过得很拮据。土地被诸侯占领了,人口跑到别国去了。根本就没人。就这点国力,有人才也没用,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二,体制问题,分封制,连周王畿都被分成东西两周了,虽然周天子已经衰落,但是任然是天下共主,谁也不敢不承认,就连各诸侯封王还得经过周天子的同意,自封的不算。所以周天子就相当于一个父亲,诸侯就是他们的儿子,虽然儿子比自己的老爸强,而且“还不孝”,难道父亲就得跟儿子过不去吗?而且你想过不去也没那个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