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指的是《红楼梦》中的谁?

隔岸之雨

书里并没有这句话,原话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这说的是晴雯。

(我认为杨幂版本的晴雯更有晴雯的神韵,当时的她还不是特别的红,这是她少有的塑造的比较成功的角色之一)

晴雯的一生是一个彻底的悲剧,她一切悲剧的源头就是这八个字: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换句话说,作为奴才,完全没有做奴才的觉悟。

晴雯其实出身很苦,自幼父母双亡,只有一个只知道喝酒的表哥在贾府当差,因为养活不起她所以央求贾府大管家赖大把她买下,当年她只有十岁。由于长相出挑,赖大就将晴雯孝敬给了贾母,后来贾母见她机灵俊俏,就把她赏给了宝玉。所以晴雯其实身份很低,是“奴才的奴才”。

但是,自从进了贾府,这个“奴才的奴才”,就过上了小姐的生活。

原因很简单,因为她被卖进了贾府。

贾府的一个特色,就是仁厚。荣国府宁国府虽然荒唐的事比比皆是,子孙都不成器,但有一点是曹雪芹十分肯定的(毕竟是以他自己家为原型)——贾府对下人非常好,好到离谱的程度。在那个年代,作为卖身的奴才,如果能够被卖进贾府,那不能说是祖坟上冒了青烟,简直是祖坟在喷火!

红楼梦里写过袭人过年回家探亲,她说过一句话:“幸而被卖到了这个地方,吃穿和主子一样,又不朝打暮骂的”,一句话基本反应了贾府的现实。在古代,晴雯袭人这种人属于卖身的奴隶,是没有任何人权可言的,如果被卖到普通人家的话,打骂是家常便饭,吃穿更是凄惨无比。在这一点上,不要说三百年前的清朝中叶,就是一战前的英国贵族家里,女仆的日子也是十分辛苦的。

但贾府不同,贾府有对仆人的礼仪,晴雯袭人平儿等大丫鬟,是可以和宝玉黛玉这些主子们并列的,连史湘云进贾府送礼,都要记得给几个大丫鬟带一份。就连贾宝玉本人,在称呼袭人晴雯她们时,也要称之为“姐姐”,不能逾礼。




至于吃穿,书里记载,袭人爱吃乳酪(类似于双皮奶),晴雯爱吃个豆腐皮的包子,贾宝玉还专门从宁国府给她送了过来,这都是普通人家听都没听过的好东西(三百年后的我也没见过豆腐皮的包子是啥样的,TMD)。而且贾府还有专门给大丫鬟们预备的厨房,居然可以点菜!晴雯说想吃个笋尖,就有人忙不迭的给炒了送过去。至于穿戴,王熙凤曾经说过,中等人家的小姐,都没有咱们的丫鬟们穿的好。在贾宝玉这么个主子手里,不要说打骂,贾宝玉把她们当宝贝一样惯着,“晴雯撕扇”这种事情,谁看了都觉得太荒唐。

荒唐的生活,让晴雯有了不应该属于她的错觉。

红楼梦的分析家们普遍认为,“袭为钗副,晴有林风”,袭人是薛宝钗的化身,而晴雯是林黛玉的化身。虽然晴雯不识字,不会像林黛玉一样作诗填词,但是她的性格非常像林黛玉,她拥有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使小性,她也拥有林黛玉的清高孤傲,对于那些媚主的袭人和秋纹非常鄙视。

在怡红院里,即使是袭人麝月这些大丫鬟们,也还是参与日常劳动的(因为贾宝玉的内室,不能让普通仆役进来)。但晴雯则是完全一点活都不干,麝月曾经因为够不到高处的镜子套,央求晴雯替她摘下来,说到:“我求求你可动一动!”,结果就算这么说,晴雯还是不动,是贾宝玉亲自把镜子套摘了下来。晴雯的原话说的是:“你们在一日,我且受用一日”。

晴雯有一次生病,怡红院偷偷去请了大夫,大夫号脉的时候,只看到水葱式的两寸多长的指甲,保养的极好,还涂了颜色。这是标准的贵妇人的打扮,是长期不参加劳动才能拥有的样子(参见慈禧太后的指甲),而晴雯作为一个荣国府的奴婢,居然能养尊处优到这种程度,实在令人惊讶。

虽然贾府待下人好,但是好到这个程度,也还是未免太离谱,这简直是养了个主子在家里。晴雯之所以可以这样“丫鬟的身子小姐的命”,完全是因为她活在怡红院的小天地里,有贾宝玉惯着她,不怎么抛头露面,才不会被王夫人和王熙凤所察觉。如果她会做人,能跟其他下人处好关系的话,她也许还能这样继续下去,但她的性格像黛玉和王熙凤的结合体,继承了林黛玉的尖酸和王熙凤的泼辣,这就得罪了很多很多人。




抄检大观园的时候,怡红院诸丫鬟都很听话的把自己的私人物品拿出来来检查,只有晴雯,她一股脑的把整个箱子倒出来,摆明了不配合,因此得罪了王善保家的(一个王夫人身边的老奴)。

碰巧王夫人在园子里看见了晴雯在骂小丫鬟,那个猖狂的样子让王夫人很生气:“有一个削肩膀,水蛇腰,长的有点像你林妹妹的……我很看不惯她那狂样!”。加上晴雯素来不会做人,这个时候她的敌人们争相进谗言,让王夫人下了命令——撵出去!

也许直到晴雯被撵到哥哥的那个寒砖冷灶的家里时,她才能真正明白,自己不是林黛玉——林黛玉再刻薄,也没人敢把她怎么样,但毁灭自己,只是王夫人一句话的事。

“你哪里知道‘奴才’这两个字是怎么写的!”


小约翰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说的是丫鬟晴雯。

红楼梦一书塑造了很多经典的人物形象,丫鬟晴雯是其中一个,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原先是赖嬷嬷家买来的丫鬟,带着她给贾母请安时,贾母见晴雯长得伶俐标志,十分喜爱就把她留在了自己身边,后来赐给了嫡孙宝玉。

之后的晴雯依靠贾宝玉的宠爱,生活一直不错,比房里其他丫鬟的地位还要高一些。晴雯天性烂漫,长得风流灵巧,眉眼之间有些类似于林黛玉,可能这也是贾宝玉特别宠爱她的原因之一。

她的性格又刚烈要强,洁身自好,虽然是丫鬟出身,但有着自己的风骨傲气,不同于袭人之流一心想要巴结讨好主人,很多时候晴雯都表现的娇横叛逆,敢于和主子顶嘴。

例如晴雯不小心损坏了一把扇子,宝玉责怪了几句,晴雯当场就顶撞起来,晚间,宝玉主动去陪不是,两个人又和好如初。晴雯说喜欢撕扇子,宝玉便把手上的扇子递了过去,麝月来劝的时候,宝玉又把麝月的扇子夺了过去让晴雯撕,可见在宝玉的心里对晴雯是特别宠爱的。

晴雯是丫鬟的身子,却有着小姐的脾气,她的直率大胆也让她无意间得罪了许多人,当秋纹炫耀得了王夫人的彩头,晴雯给她泼了冷水,说那是别人挑剩下的给了她。晴雯讽刺袭人是西洋花点子哈巴,处处讨好王夫人卖乖,一个月多得了二两银子,因此得罪了袭人。后来被撵估计也有袭人的告密。

一次王夫人进园子看到晴雯打骂小丫鬟,觉得她太张狂了些,加上晴雯长得风流灵巧,王夫人认定她是勾人的狐狸精便对她更加不满。晴雯之前得罪过的一些人,这些人趁机进谗,王夫人在她病的四五日水米不沾牙的情况下,从炕上来下了,给撵了出去。

当晚晴雯就病重悲惨的死去,去世之后,贾宝玉无意间听丫鬟说晴雯上天做了芙蓉花神,便作了《芙蓉女儿诔》在大观园里对着芙蓉花祭奠晴雯。晴雯之死有封建势力对她的迫害摧残,另外自身的性格原因也为此埋下了祸根。


文嘟嘟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当然说得是《红楼梦》里宝玉身边的大丫鬟晴雯了。我个人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当然估计就是相当喜欢他们的一个丫鬟,比照着这个丫鬟来描写晴雯的。在整部《红楼梦》里,晴雯是最完整,最个性的一个人物,也是最丰满的一个人物。



晴雯在整个《红楼梦》的章节里,是作者著笔最多的,什么挂灯笼,撕扇子,补金丝裘等等。而且晴雯是整个怡红院里唯一让贾宝玉爱得死去活来却又得不到的女人。晴雯本身长得非常漂亮,并且性情也很直爽,对于见不惯的事情,她是一定要去说上几句的。所以,晴雯又十分牙尖嘴利,以至整个怡红院里,只有她敢和宝玉发生正面冲突。

所以,晴雯一直以来被看做是一个心气极高的人。晴雯本来是赖大买来伺候赖嬷嬷的,因为贾母喜欢,于是就送给了贾母。晴雯十分会做针线,由于贾母疼爱宝玉的缘故,宝玉后来向贾母要了晴雯,于是贾母就把晴雯给了宝玉。



作为宝玉房里的丫头,其实是分了几派的。比如袭人,那就是拼命讨好王夫人,成为王夫人的化身在宝玉身边伺候的人,甚至与宝玉有了云雨之情,成为了宝玉的准姨娘。麝月是袭人的助手,向王夫人汇报宝玉的情况。秋纹碧痕都是有机会成为宝玉姨娘的人,尤其是碧痕,跟宝玉洗了一两个时辰的澡,弄得地上,床上都是水,让晴雯讥讽了好久。也只有晴雯,是老太太身边的人,只对老太太负责。

晴雯的心比天高是她看不上当姨娘的身份。袭人也好,碧痕也罢,晴雯动不动就说,别以为你们干得那些事我不知道。实际上,晴雯心里很清楚的,她们不过就是个当姨娘的命。可是晴雯不一样的是,她不想成为姨娘,可她又不可能成为宝玉的正妻,那么怎么办呢?她只能和宝玉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一种似爱非爱的情愫留在宝玉的身边。

也因为如此,所以她才能口无遮拦,肆无忌惮,她好赌钱,好打抱不平,甚至连史湘云说了一句“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哪讨桂花油。”晴雯对此也不依不饶,要为丫头们讨公道,罚了史湘云的酒。晴雯就是这样一个让宝玉爱得死去活来,却又从来不接宝玉的茬。她知道宝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知道自己的身份,而她却又不甘心,她想同命运去抗争,却最终没能挣脱命运的枷锁,不幸惨死。



可即便到了临死她也没认输,她临死一直在喊妈妈,而不是在喊宝玉,这让宝玉心里很难过,可是这位多情公子哪里知道她的心气儿?所以曹公才会在判词里写“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遭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傅斯鸿

原文里并没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这句话。最接近的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贾宝玉梦游仙境,在“薄命司”看到册子,第一个就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解读这首曲子,“霁月”是指雨雪停止后的月亮,隐含着一个“晴字”;“彩云”正是“雯”字的本义。所以这首曲子显然是在预示晴雯的命运。晴朗的天,美丽的月光和彩云,但“难逢”“易散”,预示这个最美丽的女奴悲惨的命运。


“心比天高,身边下贱”,说的是晴雯的性格。晴雯一直心高志大,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只要求宝玉对她的感情。就在王夫人已经放话“等我回了老太太再撵你”之后,她也从来没想过要向贾母或者向任何人求救。在她单纯的心里,除了宝玉,再没有别的念头。然而她只是一个下贱的女奴,王夫人一句话就可以决定她的命运。

“风流灵巧招人怨”。在《红楼梦》中,晴雯可能是招怨最多的。王善保家的中伤她,怡红院中有人出卖她,甚至传话的婆子也说:“阿弥陀佛!今日天睁了眼,把这一个祸害妖精退送了,大家清净些。”


“寿夭多因毁谤生”。晴雯被逐惨死,有她个性的缺点,但始终没有确定的罪名。

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的: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

我们都知道晴雯并没有与宝玉发生关系,“狐狸精”之说,完全是臆测。长得美并不是错。被逐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多情公子空牵念”。宝玉白白牵挂她,没有任何办法。

晴雯是一个超出时代的思想先锋,用阶级说的观点来说,就是“不满足于阶级地位的自发的反抗者”。她追求的是心灵上、感情上、思想上叼契合,而不是现实中“半个主子”的地位升迁。对于袭人凌驾于己,她是想当不满意的,但她不甘心用“云雨情”或进谗告密来换取好处。在这个肮脏丑恶勾心斗角的环境,她是注定了悲剧下场的。

红楼似海,相逢是缘。未免失联,请关注“老却英雄似等闲199”。


老却英雄似等闲199

《红楼梦》十二钗,上至元妃下至巧姐,美丽才华如黛玉宝钗,美貌如花的秦可卿,精明能干的王熙凤探春,襁褓中父母双亡的湘云,还有一载赴黄梁的迎春,独守青灯古佛旁的惜春,还有一个终陷淖泥中的妙玉,一个个都是命比纸薄,都属于"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主。

尤三姐,是曹公《红楼梦》中另一个‘’心比天高"却"命比纸薄‘’的女子。

尤三姐。尤氏之妹,同样是个苦命的女子。她与尤二姐一同被母亲带到贾府投奔贾珍时,因为一家‘’素日全亏贾珍周济",尤二姐与姐夫贾珍早已"不妥‘’,所以二姐自认有‘’淫行"而责怪自己,但三姐的行为与二姐截然不同。她看透了贾氏这一帮纨绔子弟的丑恶嘴脸。她劝二姐‘’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也算无能。"所以她选择了反抗。结果……"贾珍得便就要一溜‘’,‘’唬得贾琏酒都醒了"从此,"不敢轻易再来‘’而且不敢胡言乱动了。三姐保护了自己不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

三姐爱上柳湘莲,一心一意要等他嫁他。她提出‘’终身大事,一生至一死。非同儿戏。我如今改过守分……若凭你们选择,虽是富比石崇,才过子建,貌比潘安的,我心里进不去,也白过了一世。"她公然反对千百年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追求‘’素日可心如意的人"而不在乎他的"富‘’、‘’才"、‘’貌"。"……若他来了,嫁了他去,若一百年不来,我自己修行去了。"并将一根玉簪击作两段,‘’一句不真,就如这簪子。"

令人惋惜的是柳湘莲一听说是贾府的亲戚就反悔了。他认为宁府多好色之徒,怀疑尤三姐也是个不干净之人,便收回定情信物。刚烈的尤三姐在奉还定礼时自刎而亡。柳湘莲懊悔痛哭,因为自己的轻率,因为自己对三姐的不了解。眼见三姐殉情而亡,这个冷面郎君也挥剑割发,随跛足道人去了。

在《红楼梦》的"薄命司"中,尤三姐是一个连又副册上都没记录的人。在两百多年前的古代社会,她大胆追求自己的婚姻幸福,不去讲究世俗的所谓门当户对、郎才女貌、金钱地位等,她的婚姻观念足令今天二十一世纪的许多人汗颜。但她没有成功,如昙花一现,‘’芳灵蕙性,渺渺冥冥,不知何方去了。"

在《红楼梦》中,尤三姐是除十二钗等"薄命司"中记录的另一个’"心比天高"又"命比纸薄‘’的人。在"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背景下,许多人如宝玉黛玉等人到底还品尝到自由恋爱的甘甜,尤三姐却连在"痴情待君五年矣‘’的心仪对象面前诉说的机会都没有,"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她的壮烈惨烈更令人心酸心碎。


老林文学社

毫无疑问,这句话指的是《红楼梦》男主角贾宝玉,最宠爱的丫头——晴雯。



出自太虚幻境里薄命册,又副册:只见这首页上画的,既非人物,亦非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满纸乌云浊墨而已。后有几行字迹,写道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由这首判词,延伸出这句“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话来。

心比天高,说的是晴雯的心性。



她模样长得好,书里形容,眉眼又有些像林黛玉的,有“黛影”的说法。她原本是贾母的奴才赖嬷嬷买的丫头,因为长得好,被贾母看中,赖嬷嬷就送给了贾母。贾母,又赐给了贾宝玉。

贾宝玉是荣国府的凤凰蛋,从小绫罗绸缎堆出来的公子哥儿,又惯会宠爱女孩子的,晴雯性情活泼伶俐,最得贾宝玉的宠爱,有时候贾宝玉都要忍让她,久而久之,性情就太得意忘形了些。

命比纸薄,说的是她的命运。



小小年纪,不知道父母是谁,家长在哪儿。被买卖到赖家为奴,当个物件儿又被送给贾母,最后,虽然幸运的成了贾宝玉的丫头,但结局仍旧很悲惨。

因她口角锋利,不让人,又嫉恶如仇,敢于揭露譬如袭人等背地里见不得人的事,上上下下得罪了许多主子奴才,最后她墙倒众人推,被王夫人以勾引贾宝玉学坏,狐狸精的罪名,赶出了荣国府。因她本就病的三五天水米不沾,气息奄奄,最后就这样一病死了。



简简单单八个字,影射的是晴雯年少夭亡的悲剧一生。


潇湘竹雨纷纷

《红楼梦》中刻画了众多女子,这些女子际遇都有特别之处,悲苦者居多,真可谓是千红一哭。

而晴雯就是其中一位。

贾宝玉入薄命司看见金陵十二钗副册时,第一个看到了这样的判词: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我认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说法是对晴雯判词的演绎。

晴雯虽为奴,但她是反抗性最强的一个。抄检大观园时,袭人是配合,“任其搜检一番”,而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底子朝天,往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还痛骂。

在她“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硬把她“从炕上拉了下来”,撵出大观园,当夜就悲惨地死去。命比纸薄,是说她最后的人生凄惨,是薄命之人。


浅浅水可

指的是宝玉心上第一人晴雯。晴雯的判词是:雯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为什么说晴雯心比天高呢?请问是贾府管家赖嬷嬷说买的一个小丫头,身份属于奴才中的奴才,可是他自从成了宝玉的贴身丫鬟以后,因为自己长的比人漂亮,针线活好,赢得宝玉宠爱,便恃宠而骄,不但对保园子里的丫鬟婆子们挑三拣四,幺五喝六,就是对其他的姐妹也是经常的冷嘲热讽,还经常贾宝玉的命令,甚至不顺心了,还可能对贾宝玉说三道四,简直把自己当成怡红院的二主子。



为什么说晴雯命比纸薄呢?她虽然赢得了宝玉的喜爱,可是她的任性嚣张跋扈霸道惹怒了许多婆子,这些婆子都是在贾府做老了的,懂得腹中的许多潜规则,也知道投主子所好而达自已的目的。于是王善保家的告了晴雯一状,然后墙倒众人推,最后王夫人以晴雯长得像狐狸精,会勾引她的贾宝玉为名,将一天水米不沾牙的晴雯赶出了大观园,不几天晴雯又病又气一命呜呼,当时只有十六岁。


解密红尘

指的是晴雯。

她在红楼中的判词就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