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游侠为患,汉武帝用2个妙招,轻松把他们除掉!

当年景帝曾和弟弟梁王刘武一同坐着辇,对弟弟说我百年后,就把帝位让给你。汉景帝因为太子刘荣被废,梁王看到了希望,趁上京朝觐见到太后,太后也要求景帝立梁王为储。可是满朝文武不答应,说自周王东迁,“兄终弟及”制就已废除。不久反对立梁王为储的大臣一夜间全部被暗杀。追查到底却是梁王干的。景帝没法。感到黑社会势力太大,安全没保障。当时的“游侠”是含有贬义的词语。

武帝时期,卫子夫未婚先孕,怀了龙种。阿娇感到皇后地位危机。派游侠绑架了卫青。查明真相后,却拿阿娇毫无办法。被窦太皇太后知道了,直接把卫子夫接到皇宫,保皇家龙种要紧。有太后撑腰,汉武帝则名正言顺地把卫青安排到身边做了羽林郎。后来卫子夫生下刘据,阿娇嫉妒更甚,甚至在一次宴会上准备对卫子夫下毒手,尽管阴差阳错没成功。但是汉武帝感到暗地的威胁不消除睡不着觉。

当时的游侠与当朝官员,尤其是廷尉等朝廷权力部门勾结,而廷尉如果要办案,那些游侠往往比官府差役更有办事效率。窦婴就因为常常与游侠混在一起,有失皇亲国戚脸面,被窦太后削去族籍。后来七国之乱时,窦婴凭借自己在江湖上的人脉和皇家的亲戚关系,弄了一大批游侠在洛阳一带搞些破坏活动。这极像现代的游击队。居然屡建奇功。七国之乱平定后,窦太后感到这个娘家侄子很靠谱,又专门举行仪式,重新认定窦婴的身份。所以后来窦婴说他有免死诏书,这触动了汉武帝内心的忌讳。这免死诏书成了窦婴的催命符。

山西有一个县,民风彪悍,武帝派去的县令都被干掉了,这直接影响到国家统治和皇家威严。后来武帝又派去一个精明的人,武帝委他以调兵权。那个县令手里有兵,到了任上后,大规模逮人。并扬言要治他们重罪。结果到监狱告别的人络绎不绝。那个县令一一记录。又停了几天,县令按照探监登记表,又一个一个逮人,如此搞了几次,县令看看探监的基本没有了,断定黑社会都被关到监狱里了,就把重点工作放在认定罪魁上。此法果然凑效。县令手里有兵,又有临机处置权,不等秋后问斩,立即斩了一批,此事震动全国。从此再也没有敢对抗中央的人和暗杀朝廷命官的人了。

汉武帝还用了两招来杜绝游侠,其一是把天下豪强都迁到茂陵居住,那些在地方上作威作福的人,到了茂陵,都是豪强,谁也不买谁的账。最初矛盾双方都各自运用资源,欲置对方于死地。卢照邻《长安古意》中有生动的描写“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那些挟弹飞鹰的豪强子弟,白天看谁不爽,晚上就到渭桥西“借客”替自己出气。而被借的客,今天谁出工,要在一个不透明的布袋里“探丸”,摸出黑丸者出工杀人,可见此时游侠已经有组织,杀人也有计划和章程,同时也可见游侠这一工种竞争太激烈,有限的工作机会竟需要靠“探丸”来敲定,且杀人这一工作的危险性自不必说。时间长了,豪强们发现,豪强间闹矛盾,指望游侠帮助解决已经没有意义,他们转而通过协商或让长老主持公道解决矛盾。游侠自然没有了市场。游侠工作出现就业难的问题,那些不良少年慢慢就断了向游侠发展的念想。

其二,武帝把那些轻型犯人编入军队,并给他们优厚的条件,如果建功立业也可封王封侯。武帝为得到汗血宝马伐大宛国,用的全是“恶少年”,就是现在的“少管所劳教人员”,有10万之多,这些恶少年带着小三,更像是组团旅游,结果大家都知道,初次失利,李广利总结原因,发现军队里竟有美女,造成这些公子哥肾虚而没有战斗力,于是把军中美女全部剁了。后来又失利,李广利想撤兵,武帝大怒,关掉玉门关,入关者斩。再后来李广利投降匈奴,十万将士也都魂归塞外。唐诗有“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的诗句,充满了凄凉和悲催。

凭借以上2个妙招,汉武帝轻松把游侠除掉。“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游侠者的目的不外乎混口饭吃。游侠结交朋友也与世家贵族拉关系,不会找阿Q谈生意。那些贵族受到打压,通过与游侠结交办点“小事”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买卖双方渐渐疏远了。武帝托孤大臣中没有一个与游侠有瓜葛的,张安世是张汤的儿子,张汤生前是御史大夫,弹劾人是遭忌恨的,是游侠们“做掉”的对象。金日暺是匈奴王子,在汉朝社会圈里没有任何人脉,当然更与游侠绝缘,霍光由平民急速上升为贵族,也不会在民间有黑帮背景和根基,只有上官杰可能会与游侠有瓜葛,可上官杰很快都被霍光扳倒了。至此游侠与皇家与当权贵族彻底失去了买卖和依存,没有市场,没有当权者庇护,也就没有了游侠们的生长环境,至于极个别游侠单干户、独行侠、游侠零工等现象,历朝历代都存在,没有官方暗中支持,估计对县太爷都形不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