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只要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敢侵略此国,中国必然会出兵相助

古往今来有着这样一种说法:“从军事角度来说,只要有侵略者进军朝鲜,我国就有“唇亡齿寒”之危。”

清光绪年间,清军就曾与日本因朝鲜问题展开激战,最终,清朝海军残败,几近全军覆没,丧失了对朝鲜的宗主权。此外,还不得不将澎湖地区割让,连同白银两亿余两赔偿给日本。由于,朝鲜沦为日本的“保护国”,之后,日本借机驻军逐步蚕食朝鲜,更是在其后以朝鲜为根据地开展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

自古以来,日本国内各势力割据不断,但是,只要日本统一,必会暴露野心染指朝鲜。实际上,历代日本统治者都有将弹丸岛国变成大陆国家的军事目的,但是,在冷兵器时代日本但凡入侵朝鲜半岛,必定会遭到中国的讨伐,进而落败。然而,到了全球工业革命后,由于中国受闭关锁国等种种因素的钳制未能赶上工业文明的浪潮,中国根本无法对抗掌握先进热武器技术的日军。

回望历史,明朝万历年间就曾爆发过一场“抗日援朝”之战,虽说,中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却付出惨痛的代价。作为朝鲜宗主国的明朝,此时完成张居正改革,国库充盈,革弊施新,但是张居正病逝后,万历帝突然消极怠政,此时朝中大臣党派林立,斗争激烈,但是,其国力并未出现显著衰退。

当丰臣秀吉结束了日本战国割据的局面后,重整旗鼓发兵朝鲜,至此,其妄图染指中原的野心暴露无遗。大明朝廷早已获知了这一情报,并在第一时间通知了属国朝鲜,并且,希望对方能够做好防守日军的准备。可惜,朝鲜当政的国王李昖沦陷于酒色中无法自拔,根本没把日本的侵略当回事,甚至,还以自己从未听说此事敷衍了明朝的警告。

一五九二年初,丰臣秀吉拥军十八万,指挥数百艘巨型战舰在釜山登陆,兵分多路向北进发。史籍记载,丰臣秀吉的部队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就占据了整个朝鲜,由于,朝鲜长久处于和平,士兵倦怠根本没有战斗力,朝鲜从贵族到士兵在面对日军时无不望风而逃。朝鲜本国的《宣祖实录》中十分坦诚的陈述了这场战争的实际情况,我们甚至能从只言片语中感受到了一些自嘲的意思:

“我们朝鲜本来是没有士兵的国家,虽说,有几百个像是那么回事的家伙,但是,从形貌看来已让人十分失望。中国将军讥讽我国士兵说:‘朝鲜士兵手里拿着柳木棍,就像是羊羔一样。’”之所以当时中国将军会以“羊羔”形容朝鲜士兵,可能,多半是因为明朝时期朝鲜军装为白色,而懦弱的朝鲜士兵与任人宰割的羔羊无异。

朝鲜士兵不堪一击,只能指望宗主国中国给予帮助。明朝当时觉得朝鲜作为藩属国,与中国有“唇亡齿寒”的关系,所以,必须派兵解决朝鲜问题。可是,明朝只是派出史儒带领三千余人进驻朝鲜抗击日军,最终,这点兵力都不够日军塞牙缝的,主将史儒也惨死于日军之手。战败的消息传回明朝后,满朝皆惊,谁都没有料到日本居然倾全国之力侵略朝鲜。

提督李如松在此时被朝廷调往鸭绿江讨伐日军,这次明朝汲取了教训,派出四万大军“抗日援朝”。随着李如松将士的推进,日军逐渐被赶出平壤,节节败退后又退守汉城。这时,李如松的探子回报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日军在龙山储备了大量军粮,随即,李如松选调了一批勇士孤军深入龙山,放火焚毁了日军军粮。

失去军粮后的日军士气尽失,大明朝廷却在这个当口选择与日军谈判,而并非一举歼灭侵略者。狡猾的日本人答应退兵,归还了朝鲜的王京,龟缩在釜山地区,为后来二次侵略朝鲜留下隐患。经略宋应昌始终以日军尚在朝鲜境内为由反对撤军,可惜,明神宗无视了宋应昌的反对,除部分川军外其余明军全部被撤回中原。

五年后的一五九七年正月,日军卷土重来,发水陆两军十四万侵略朝鲜,明朝只能再次任兵部尚书为总督“抗日援朝”。可惜,这次驱逐日军并不顺利,由于明军将领猜忌抢功,最终,导致战机被延误,蔚山之战时让日军拖延到援军到来,经略杨镐大惊之下率军撤退,在逃亡过程中损失惨重,使明朝折损两万将士。

有统计,明朝初次调集四万兵力赴朝救援,后续不断增兵,最高至七万。

次年十月,丰臣秀吉去世,日本侵略者士气大降,甚至,产生了撤军回国的想法。这一情报被明军探知,之后,明朝军队借机水陆两军猛攻日寇,终于,将日军打得节节败退。后副总兵邓子龙与朝鲜李舜臣的联军率领水军在釜山南海取得决定性胜利,至此,这场旷日持久的“抗日援朝”之战终于以明军“惨胜”告终。日本也元气大伤,丰臣秀吉集团的势力被削弱而间接导致德川幕府崛起。

整整七年极其艰苦的战争,几次大规模的著名战役,明朝军队除了取得第一次大战役平壤战役的胜利外,在其后几年,明军输得多,赢得少,甚至,多次惨败、多次大规模溃退。究其原因,只是因为明朝大陆与朝鲜连成一体,派出后续援军、组织后勤比日本更方便,所以,才没有丢掉朝鲜!

但是,从长远来看,万历朝鲜之役实际上起到了重新整合东亚各国政治军事力量的作用,奠定了之后三百年的东亚的和平局面。明朝由于辽镇精锐损失严重,短期内无力进剿后金力量,只能坐视努尔哈赤日益强大,最后,对明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胁。

『《万历朝鲜战争》、《宣祖实录》、《大明帝国抗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