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什么向朝廷建议放弃收复新疆的计划,难道他不怕落得卖国贼的骂名?

玉薥黍

李鸿章本来就是卖国贼啊,这早就是盖棺定论的。无论现在历史虚无主义的代表作《走向共和》怎么洗,都无法为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洗白。李鸿章就是一个为了自己利益可以出卖一切的卖国贼!

具体到新疆问题上,这又涉及了眼界高低的问题。也就是很多人说的清朝关于海防还是塞防之争。

应该说,关于宏观的考量,很难说海防与塞防孰轻孰重。但是在新疆的问题,明显可以看得出李鸿章是鼠目寸光和卖国心态。

在李鸿章著名的《筹议海防折》中,李鸿章从乾隆年平定准格尔说起,提出几个观点:

第一 李鸿章认为新疆是“无事都需年费二百万银的漏苊之地”。虽然从历史上而言,中原王朝的最大边患都是来自西北,但是近三十年中国处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洋人都是通过战舰从海上叩关。新疆这样的地方,每年都需要花费那么多银子,不如舍弃了,然后通过类似朝鲜越南宗主国的方式控制。

第二 李鸿章认为新疆对于中国不属于急需处理的,新疆要是用兵,简单算下来都要几千万银子,这么多钱足够买几十条铁甲船及武装几个海防要塞。既然新疆无足轻重,那么这些银子可以用到海防,新疆用羁索就可以解决了。小成本完成大事,岂不美哉?

第三 李鸿章认为中国没有能力同时进行两场战争,如果收复新疆,新疆有奥匈帝国、沙俄、英国等势力,弄不好就会得罪好几方,到时候闹起来大清国立吃不消。而且英国已经提出割让伊宁等地给阿古柏的方案,所以洋大人千万不要得罪。



李鸿章的话乍一看貌似很有道理,切中要害。但是,实际上漏洞非常多,所以,左宗棠在《陈嘉峪关外地形疏》等奏折中,一针见血的提出反驳:

第一 新疆如果不保,那关内的甘肃、青海、宁夏、内蒙、陕西等地也将出现严重的问题,更何况甘陕回乱刚刚平定,白彦虎投奔阿古柏,他们的心思不止是新疆,还想着打到关内,而叛乱的地方还没有治理完善,如果这个时候放弃新疆,那整个西北边防会出现雪崩式崩溃。所以必须铲除阿古柏等分裂势力。

第二 沙俄支持阿古柏,实际上是图谋吞并新疆的进而觊觎图谋整个西北乃至西藏,而那个地区,英法等国并未有足够的实力平衡。沙俄若吞并新疆,必“日蹙百里,直达辽海”,到时候沙俄“机拆之声相闻”,大清就真的无路可退了。所以沙俄吞并新疆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而海防,西洋诸国实力相互权衡制约,近十年应不会有较大的冲突,应该趁这个机会,彻底驱逐沙俄及阿古柏,收复新疆。

第三 左宗棠认为基于当时的外交,中国与列强在东南应不会再有冲突,海防虽然重要,但是事有先后缓急。新疆是迫在眉睫,海防则不是急于一时。大清可以再收复新疆后借胜利的余威整饬海防,这样效果好于只是买船建要塞。

可以看出,左宗棠的分析是站在一个全世界格局进行的分析。而李鸿章明显没有左宗棠的眼界。所以,这场著名的海塞之争,在光绪帝登基后的朝堂辩论中,李鸿章一败涂地。

如果李鸿章仅仅是观点不同就算了,接下来,李鸿章就是非常下作了:

无论在什么场合,都阴阳怪气嘲讽左宗棠,骂左宗棠是沽名钓誉的混蛋。还说左宗棠“饰词欲战,古今者皆识其奸”。当左宗棠出兵时,李嘲笑左宗棠居然敢向比英法美等国都大的沙俄开战,简直不自量力。等左收复新疆,又嘲讽左收复的不过是沙俄不想要的地盘罢了。

只是嘲笑就算了,李鸿章甚至在慈禧及光绪、摄政王文祥都同意同意出兵时,故意令户部不足批所需经费,逼迫左自筹经费甚至借洋款。

为了达到不让左胜利的目的,李鸿章还将原来敲定出征的宋庆的毅军以“督办奉天军务”的理由调走,将刘铭传带领第一批出征的2万多军队以“哗变”为理由调到山东、徐州等地。对于原来属于左的皖军系,李鸿章一个个威逼利诱,要求他们不要为左卖命。

在知道刘锦棠收复乌鲁木齐后,李鸿章还写信劝刘锦棠不要听左宗棠这个废物指挥。

在得知英国反对满清对新疆用兵,李鸿章“甚为欣欣然”,痛斥左宗棠穷凶黩武,得罪友邦,新疆的钱应该拿去赈灾——实际进自己口袋。

很难想象,一个被某些人形容“忍辱负重”的大清“栋梁”,为了私心会如此下作,完全置国家安全、领土利益于不顾。

联想起李鸿章在后来与沙俄谈判领土时候收受沙俄的贿赂,将大片中国土地割让给沙俄的行为。我们有理由怀疑,在新疆一事,有可能李也收了沙俄的贿赂,否则他不会不会那么卖力的做损害中国有利沙俄的事。可以说,在新疆一事上。李的卖国行径堪比秦桧。

最后,在李鸿章各种掣肘的情况下,左宗棠痛歼阿古柏等巨凶,收复天山南北两路,驱逐沙俄于伊宁,将新疆完璧归赵,建立了不世出的功绩。

直到现在,我们中国人都应该铭记,一百多年前那位抬棺西征的老人!


凤妩一

为李鸿章翻案之人一说就是什么塞防与海防之争,实际上左宗棠才是力逞加强海防第一人,于1866年就开始筹办马尾造船厂并建立了马尾船政学堂。而李鸿章于1875年才奉命组建北洋水师、1888年北洋才正式成军。而李鸿章所提的“加强海防保卫国家”就要放弃新疆国土的理由是把两者对立起来了,而同样是保卫国土和国家安全的事哪里存在二选一?明摆着李二强词夺理,一切只为争权夺利。


李鸿章反对用兵新疆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为了给麾下北洋系争取更多的国防经费好壮大自己的实力,同时打压政敌左中堂的势力。

清庭在镇压太平天国后就开始了解散为应急而由地方官员临时征招饷由地方自筹的平叛武装。当时就规模而言就数曾国藩的湘勇、左中堂的楚军和李鸿章的淮军最大。接皆后,只有曾国藩奉召裁军,左、李均不为所动。

左中堂认为内忧虽去外患仍烈,国家仍处于危机当头,这些百战之师绝不可一裁了之,李鸿章附议。而曾国藩亦上书留湘勇水师改编为国家正式海军,各地督抚纷纷跟进。清庭至此裁撤这些非经制之师计划失败。原本如清庭就此认真改编这些部队,使之真正成为国家军队,避免成为这些领兵将领私军,也算是个安邦良策,然而清庭却即无带兵良将,又无得力整军方案。以至于潍淮系部队,湘系海军力量基本落于李鸿章实际掌控之中。为钳制李鸿章势力,清庭扶持左中堂,除原楚军部队外,并支持左组建了福建水师。至此以南北洋两大势力为首,各地督抚跟进,清主要军政权力落于督抚之手的格局正式形成。清庭在这样原则性的问题上处置不力,终于使清王朝陷于了实质上的军阀割剧状态。在洋务运动中后期,左中堂打的对法和对俄战争还算可以,左故去后,清庭对地方督抚的掌控就只流于表象了。清庭即无力改变督抚军阀化,就开始消极以对,拖延、克扣、挪用军费这些小手段层出不穷。

正因这种国家状态,虽然军事装备技术上和列强减小了差距,但国家已成一盘散沙。造成了后来对外战争一败再败,战无不败;屈辱条约一签再签,卖无可卖。最后清朝走向了彻底败亡。


史可见证

新疆是我们国家领土最西端,出新疆即可深入中亚腹地,往东则居高临下俯视河西走廊。所以新疆其实是一块地缘作用非常重要的要地,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得新疆,则可将实力辐射至亚欧大陆腹地,通过陆上可以与更远的欧洲交流。失新疆,则不但失去重要的路上通道,而且河西走廊也必然不保,占据新疆的势力可以通过河西走廊直接威胁内陆(河西走廊是一条狭窄的走廊,被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包夹,它的安全必须以新疆为屏障)。所以新疆表面上看,在古代属于不毛之地,地广人稀,没什么经济价值,其实它在地缘战略上的价值异常重大。

历史上新疆也不是一直属于中央王朝管辖的,宋、明时期新疆就不属于中央王朝的势力范围。到清朝平定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叛乱才收复新疆。

再来看看此次海防塞防之争的历史背景

19世纪60-70年代,除哈密、巴里坤一角仍在清军手中,新疆大部分地区先后被阿古柏势力侵占;1871年,俄国打着替清廷讨伐阿古柏的旗号夺取伊犁,其后又欲以同样的手段进军乌鲁木齐。署伊犁将军荣全窥见俄国的真实用意:“不止在要求重币,亦不仅窃据伊犁,将尽新疆之地皆为己有而后已”,呼吁清廷出兵新疆,收复乌鲁木齐等重地。1874年8月,清廷命左宗棠率军出关,清军云集嘉峪关前,整装待发。

与此同时,在东南海疆,日本1874年以弱旅入侵台湾,而清廷竟无力以武力驱逐,最后不得不褒赞日军侵台为“保民义举”,以白银50万两换取日军撤离台湾了结。“海防空虚”情状暴露无遗。11月,恭亲王等上奏请求拨款购买铁甲船以加强海防。朝廷命李鸿章、沈葆桢等沿江、沿海各省将军、督抚十五人详议此事,限期一个月拿出结论。

但清廷财政有限,难以同时兼顾东南万里海疆与西北万里饷运。1875年,朝廷重臣们遂在国防孰轻孰重问题上产生了巨大分歧。

李鸿章的意见是:“新疆不复,于肢体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认为“中国目前力量,实不及专顾西域”。

李鸿章认为海防与塞防是二选一的选择,要选的话海防的重要性更大。估计李鸿章是认为西北反正是不毛之地,丢了不影响大局。东南沿海富庶之地,是清政府财政来源的大头,从海疆的侵入是心腹大患。其实说到底是一种战略思维的局限,看不到新疆在地缘战略上的巨大价值。新疆如果纳入俄国的势力范围,中国西北到内陆的安全将受到俄国的严重威胁,就如同一把利剑随时顶在了中国的背后。其实以当时整个国家的财政实力,绝没有到海防和塞防要二者选其一的严重地步。了解中国历史,了解新疆地缘的重要性,左宗棠才向清廷据理力争塞防的重要性。最终他说服了清政府,通过各种方法筹饷,亲自抬棺出征,最终收复了新疆。当时的海防也并没有因为收复新疆而崩溃。历史最终证明了左公的正确,给中华民族保住了一块战略要地。至于李鸿章,不一定说他的立场是来自自己的私立考虑,主要还是战略眼观太差了,所以在这件事上,我觉得他不是主动当卖国贼,差一点被动造成“卖国贼”的后果。


科技新鲜fan

因为传统汉人官员眼里西藏蒙古新疆就是化外之地,要那些地方只有付出成本,根本没有收益和回报,宋明千年那些地方压根不沾手,谭嗣同在戊戌变法里的主张就有把疆蒙都卖给西方换军费,孙大炮提出割让满蒙都不知多少回了。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根本不该苛责李鸿章,作为朝廷大员重臣,也要从全局考虑,再说他本来就是大臣,提出自己的意见是他份内的事,采纳不采纳由最高统治者决定。就算当时放弃了新疆,这锅也该两宫太后来背。在这说一下大汉沙文主义者混乱的逻辑,对明朝,功劳都是皇上的,错误都是臣下的,哪怕袁崇焕早十几年就死了,居然还有人把明朝灭亡的原因推给袁崇焕,崇祯就跟白莲花一样。对清朝,功劳都是汉人臣下的,统治者都是卖国贼。即便收复新疆实际是慈禧决策拍板,那功劳也是左宗棠的。不客气地说,不是清朝这个中国最后拥有进取心的朝代,新疆根本和中国没关系。


说实话的正经人

关于这个问题,牵涉到晚清朝堂上一次重要的争论,即海防和陆防之争。

众所周知,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屡屡受到西方的入侵,割地赔款。可是,这些列强无一例外都是从海上来的。

因此,洋务运动的时候,清廷主要是注重海上的防守,比如造军舰,修筑炮台,很多工厂也设于沿海地区。到了19世纪70年代,阿古柏在新疆发动叛乱,一直深入到新疆地区。当时,由于清政府财政紧张,所以很多人主张安抚阿古柏,放弃新疆一些地区和利益,毕竟在李鸿章开来,中国西北部荒芜不毛,要那些地方也没啥用,而且以后清廷统治那些地方,也会牵涉到很多精力。倒不如放弃,全力防守沿海地区,他也怕大军到了西北,列强会趁机威胁清廷,李鸿章在太平天国时期防守上海,见识过西方火炮的力量,所以,清朝要想改变落后的局面,必须放弃一些东西。

可左宗棠却不这么看,他认为西北是中国的土地,必须清除叛乱,消灭这些军队,所以他积极要求带兵收复新疆地区,只有这样,才能堵住沙俄入侵的计划。当时他上奏折,清廷也颇为犹豫,因为没有钱。不得已,左宗棠只好借外债,带着棺材,率领6万军队收复新疆。

左宗棠

当时,左宗棠采取步步为营的办法,走一段安营扎寨,让以游击为主的阿古柏没有可乘之机,就这样,左宗棠击败了阿古柏的进攻,阿古柏最后也在深思而亡。

左宗棠很有远见,保住了中国160万公里土地,保证了领土完整。李鸿章在这一点上却非常短视,当然,他也有他的考虑,就是为了他自己的北洋军队不至于在这个过程中拿不到朝廷的拨款。所以,李鸿章这一点确实做的不好。


兮兮说事儿

海防和塞防与法国发展海军和陆军 日本海军和陆军矛盾差不多都是为了军费。就结果来看法国发展海军应付英国发展陆军应付德国,普法战争 一战 二战的结局来看法国陆军基本上不是德国的对手,德国海军表现则差强人意。

日本甲午战争 日俄战争和侵华战争来看日本海军发挥了重大作用,特别是甲午战争日本不管是国内税收和国外借款都远超中国海军表现更是可圈可点,特别是利用制海权和国内铁路快速运兵与清军徒步前往前线相比优势明显,使得在多个战场上日军兵力和物资远超清军,结果可想而知。41年日军海军获胜实施南下政策,北上陆军政策因为与苏联军事上巨大的差距和诺门坎的惨败而宣告破产,事实上39年到45年苏联在两国边境常年陈兵70余万以上多年超过百万。

清末慈禧为了牵制汉人特别是曾 李 左,显示通过裁军削弱曾国藩,后又扶持北洋李鸿章牵制曾国藩,塞防又支持左宗棠。曾国藩和左宗棠去世后李鸿章一家独大,为了牵制李鸿章慈禧又扶持南洋刘坤一。甲午战争在在慈禧看来是削弱李鸿章的好时机,李鸿章的部队主动后撤自保,南洋刘坤一北上大有一家独大的架势,这当然不是慈禧愿意看到的所以她坚持议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迷路的时间

在讨论收复新疆时,清廷没有多少钱,李想拿了这笔钱建自己控制的北洋海军,如果同意左去收复新彊,那么这笔资金李就用不到了!当时还有以曾国荃为首的一派,要求加强江防,其实纯属是来捣蛋的!左收复新彊是出于民族大义,从国家及后世的战略高度来看待问题的!而李是不想让左建功,以免左的风头盖过自己,出于此种狭隘的心胸,才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决然要求淸廷放弃新疆!自古以来,把抛弃领土还说的那么理由十足、冠冕堂皇的,除了李,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来了,即便秦桧重生,也会自叹不如的!当时清廷答应给左宗棠银1000万两,500万两中央给,500万地方给,可结果清廷户部只给了200万,地方上只有两江总督曾国藩陆续给了200万,其他给钱的寥寥无几,尤其是李鸿章不但不给钱,还不断的在背后使坏!最后左实在无法,靠胡雪岩从外国银行借的贷款,才把仗打完,就这事,一直被李鸿章这帮人攻击,说什么有失国体、利息太高得不偿失,借款人从中假公济私……!但如果没有胡雪岩的借款,左宗棠是无法打仗的,从这一点上讲,胡是有功于国家的!结果胡因此得罪了李,在左宗棠去世后,李就把胡整的家败人亡!

近年来,有很多人受了《走向共和》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影响,不断的替李翻案,我非常反感!李前后10多年,花了7~8万两银子,建立清一色进口装备(比日本人的还先进)的陆军及北洋海军,结果在甲午一战,海陆皆败、一败涂地!主要是因为李自身贪污受贿,任人唯亲,一个腐化领导,建立了一个的腐化的部队,不论武器多么先进,都不可能有战斗力!李中堂大人是一个标准的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畏洋如虎、窝里斗的高手!


夜夜龙泉壁上鸣

李鸿章的海防论和左宗棠的塞防论是在这样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同治四年,浩罕国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得到英国全力支持,沙俄也趁机出兵攻占伊犁地区。同治十年,日本以琉球船员被高山族杀害为借口,出兵台湾,虽未占领台湾,但引起了李鸿章和一些大臣高度注意,李鸿章主张投入大量财力加强东南海防,巩固台湾防务。这对国库空虚,财政紧张的清政府来说,真可谓屋漏又逢连雨天,海防塞防同时告急,李鸿章的海防论和塞防论由此产生,这是当时国防政策的争论,两派争论了半年,争论的结果是大家都知道的,清廷 决定出兵新疆。

但是在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沙俄政府签订《中俄密约》收受佣金一事来看,一个肩负国家安危和民族利益的重要使命的政府要员这种做为,其人品,人格都是有问题的, 用卖国来形容他是不过份的。


相忘江湖71941665

这个问题涉及到晚清一场著名的争论——“海防”与“塞防”之争。

公元1875年,光绪帝刚刚上位,就在不久前,年仅十九岁的同治皇帝得病医治无效驾崩,清廷的权利交接与组合刚刚告一段落,朝堂上大臣们就逐渐开始了一场争论。

这场争论的原因,发源于大清的西北和东南。

1874年,在中国的东南海疆,日本如入无人之境,入侵台湾,而清廷竟无海军驱逐日寇,最终不得不破财消灾,出银五十万两换取日军撤离宝岛。大清国海防空虚至此,连清廷一向鄙视的小日本都想来欺负,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清廷就有购铁甲舰增强海防的计划。由李鸿章、丁宝桢等沿江沿海封疆大吏同商此事。

李鸿章像

就在同一年,西北边外,左宗棠率领一批清兵,一路风尘,聚集在嘉峪关前,准备给来自西北的敌人一次强有力的反击。这个敌人就是沙俄。早在三年前的1871年,俄国就开始打着讨伐阿古柏的旗号暴力夺去了伊犁,而后一步步向新疆腹地伸出魔爪。当时的伊犁将军痛斥沙俄的无耻行径:“不仅在要求重币,亦不仅窃取伊犁,将尽新疆之地皆为己有而后已!”左宗棠就在这样的危急时刻,上书请求清廷拨饷出兵,收复伊犁。

左宗棠像

这时候的大清,早已过了康乾时期的富足,根本无力同时兼顾东南海疆与西北边疆,在面对一个纠结的选择时,双方都尝试将这个选择题变成一个论述题,论述的主要内容就是——“海防”与“塞防”到底哪个重要。

“海防”主要人物李鸿章。

主要观点:“新疆不复,于肢体元气无伤;海防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中国目前力量,实不及专顾西域”,“停撤(西北)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塞防”主要人物左宗棠。

主要观点:“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李鸿章建议停西北之饷,但是并不是主张放弃西北,在其奏折中也提出一系列经营西北的办法,即采取类似西南边疆的羁縻之策。

然而这些都只是个人之见,一家之言,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清廷手中,自康熙一直到乾隆朝的西北用兵,清廷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收复新疆,说明西北地区在清廷看来有其核心利益所在,也不会因为李鸿章的一道奏疏而改变。而李鸿章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一个实事求是建议,会被后人骂做卖国。

大清不是李鸿章的,也不是他说卖就能卖的。最终清廷采取左宗棠的方针,“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于是就有了三年后的左宗棠收复伊犁,也有了北洋海军缓缓升起的龙旗。

海防的危机现实表面上比塞防急迫,而塞防的稳固更应考虑其长远效益。

海防表面上解心腹之患,实图保大清;塞防名以卫京师,实则保中国。


熊二History

首先不符合北洋水师的既得利益

总不能说,国家根本在大陆。那他这些年花大把银子在做啥?不符合李鸿章的既得利益。他要将权利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骂名他怕啥,他怕丢掉权利,怕丢掉性命。

李鸿章,不是战略家,是政客。

西北失去控制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朝廷做官的西北有几个,少!

他们不会考虑那样多,但这次丢掉西北,可就大部一样了。从当时那个情况,丢新疆一定丢西藏、青海、甘肃、蒙古。

大家想一想,如果今天,西藏、青海、甘肃、蒙古再另外一个强大实力手中,会是什么样。

当时的俄国,拥有这些资源,估计中亚全部都是俄罗斯的了。贝加尔湖水你用不上,估计长江,黄河等上游水都已经西调了。

经济不能说明一切问题。没有战略的经济,宋就是一只肥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