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何没有杀掉太平天国降将韦俊?

杨旻威

韦俊是太平天国后护又副军师北王韦昌辉的亲弟弟,韦昌辉不仅在太平天国诸王中地位居第四(如果从定都天京算起则仅次于东王杨秀清居第二),而且其所居金田村是太平天国起兵后第一个大本营,他的家不仅是金田起义指挥部所在地,屋后的鹅塘边还是打造兵器的地方,建国后的田野调查在鹅塘里找到很多铁渣和瓷碗,可以想见当年规模。韦昌辉举家参加太平天国,起兵之初一度被清方认为是“长毛贼首”,在整个太平天国运动中地位、作用十分重要。韦氏涌现出许多出名战将,1856年天京事变前仅在战场上战死者就有多人。

在这其中韦俊地位突出,不仅血缘和韦昌辉最近,且带兵多(韦昌辉在一破江南大营前一直留在天京未出,手下只有约3000人的卫队,韦氏主力几乎都由韦俊统率在湖北境内)、战功卓著(两次攻破武汉三镇,杀死过清朝湖广总督吴文镕,让负责收复武昌的湘军大将罗泽南一筹莫展,呕血而死)、地位高(韦昌辉未死前他是国宗提督军务,从留下的文书可知地位与燕王秦日纲平行,高于其他国宗,同样保存至今的文书显示,同为国宗且都守过武昌的石凤魁,文书只能和冬官正丞相罗大纲平行,而丞相比燕王低两级),洪秀全虽在天京事变后杀死韦昌辉在京全家,但仍然保留了韦俊的职权,并在1858年重建五主将体系时,把韦俊封为右军主将、定天义。1858年时封爵未滥,义爵是太平天国最高爵位(仅有的三个王爵中石达开远征不回,安王洪仁发、福王洪仁达在朝臣压力下改封信天安,勇天福),而右军主将则是韦昌辉封王前的职位,这种煞费苦心的安排不仅表明洪秀全欣赏、重视韦俊的能力,而且也表明他为了拉拢韦俊,甚至可以做出某些对韦氏家族既往不咎的姿态。

而清朝方面也在总结经验教训。从扫北军全军覆没但“长毛老贼”投降者寥寥,和西征及天京周围战场招降纳叛收效甚微,太平军核心力量“固结不散”中,他们开始认识到,僧格林沁式一味斩尽杀绝的做法不利于瓦解这只号称百万之众的劲敌,因此不断尝试各种变通手段,如“刺字的不杀”(太平军为防止逃兵在人脸上刺“包打江山”、“太平天国”、“自愿投降”等字,以前被清军抓获或投降都杀掉,后来清军认识到只有屡屡逃跑的“长毛”才会被刺字,有刺字反倒证明倾向清朝,因此对刺字者一概不杀)、“有职衔者投降不杀”(以往有较高职衔的一概处死)等,而在湘军中,曾国藩在征得皇帝同意后,开始改变“凡广西人一概不免”的僵化政策,提出只要投降不论是哪里人都不杀。


扫北军主将定胡侯李开芳被俘后曾经指出,清军“凡广西人一概杀戮”,导致广西人宁死不投降,给清军造成极大麻烦,提出“广西人不一概杀戮”的意见;1864年天京城攻破后,被俘的忠王李秀成也在供词中建议曾国藩“不专杀广西人”,以免给善后造成更大的损失和代价,可见“专杀广西人”政策的顽固性、严重性,以及这一政策对瓦解太平军策略的妨碍。在这种情况下,头脑清醒的曾国藩不仅提出“不论是否广西人投降一概不杀”,而且煞费苦心地捧出韦俊这个典型——他韦十二不仅是广西人,还是“首逆韦昌辉之弟”,他投降都不杀,你们担心什么?

韦俊投降前处境窘迫:洪秀全为了把杨秀清的挂名弟弟、拥有十万人马的七国宗杨辅清从石达开处拉过来,封杨木天义兼中军主将(中军主将是杨秀清封王前官职,可见洪对杨辅清的套路和对韦俊一样),并将之安置在皖南宁国一带。杨和韦有血海深仇,地盘又毗邻,不断寻仇,而原先与韦俊友善的陈玉成却离奇与之翻脸,封锁长江不让其北上避难(避开杨辅清,去和关系友好的李秀成做邻居),韦俊实际上已四面楚歌,进退维谷。在曾国藩等人看来,韦部还控制着皖南池州等多座重要据点,拥兵数万,如果趁机拉过来,就能切断太平天国最重要基地——安徽南北联系,进而孤立天京。如果动作稍慢,等洪秀全醒悟过来加以调整,就会贻误时机。

正因上述两个关键原因,曾国藩才会迫不及待地收降韦俊,并信守了“不杀”的承诺,但由于此时太平天国未到山穷水尽,韦俊又是反面典型韦昌辉的弟弟,因此“广西人投降也不杀”的“榜样效应”打了折扣,以至于到8年后的天京城破曾国藩还要借李秀成之口向皇帝汇报这个问题(在报告处死李秀成时称李秀成“不专杀广西人”的建议“颇有可采处”),而借收降韦俊打破太平天国皖江防御体系的企图,也因韦俊部将黄文金、刘官芳、古隆贤、赖文鸿的“反倒戈”和重夺池州,无法得到实现。尽管如此,降清后的韦俊还是在此后安庆之战中偷袭陈玉成重镇枞阳,为湘军围歼陈玉成集团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

不过曾国藩对韦俊的“宽大”也不过到此为止,他虽然屡屡立功但职位始终无法升迁,最终在枞阳之役后不久被暗示“主动”退休,退休时年不满40,官职只是个游击,而当初追随他一起投降的散卒都已有人升到记名总兵了。按照李秀成的说法,韦俊得到的宽大,无非是“回家之乐”——他恐怕都不知道韦俊连“回家之乐”也因为广西乡亲不谅解只实现了一半,他和侄子韦以成两支韦姓,最终只能在离乡万里的安徽芜湖乡下安家落户。


陶短房

在唐浩明的小说《曾国藩》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天京之变后,北王韦昌辉的弟弟韦俊投降清朝,成为曾国藩手下的一员战将。谁知,太平天国覆灭后,韦俊没有了利用价值,便被曾国藩砍下脑袋。

然而,这个桥段不过是小说家为了追求情节的跌宕曲折虚构的,在真正的历史上,曾国藩并没有杀韦俊。1980年夏,《太平天国韦昌辉家简谱》和《韦志俊墓碑》在安徽宣城被发现。据记载,韦俊活到了57岁,他晚年隐居芜湖,属于自然死亡。

作为太平天国一方的战将,并不是想投降就投降的,你得有足够的,值得清廷利用的价值。一般来说,手下的部队越多,价值就越大。因为你投降不是一个人投降,而是带资进组。与之相对的,被俘的将领就没有这种价值了,只有砍下脑袋告诫世人不敢造反的价值。

韦俊投降之时,他的属地是安徽省池州。当时,韦俊与清军谈判的条件是带领手下几万人投降,池州献出,并为清军攻打芜湖、太平关、建德等地来献。

池州美景



这种条件,自然令清方心动。

韦俊启动投降程序后,手下有几万人马,裁撤老弱之后,尚有万余人。这对清朝来说,是带来了一笔巨大的财富,而对太平天国来说,则是损失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不过,韦俊的投降之路并不顺利,首先,他手下的四员大将,赖文鸿、刘官芳、古隆贤、黄文金并不认同主帅的所作所为。他们拉走不少人马,并与杨辅清兄弟联手夺回了池州。说好的池州成为泡影,更别说芜湖、太平关、建德这些画饼了。

对此,曾国藩化身恶婆婆,嫌弃韦俊嫁妆不够。不过,曾国藩毕竟是中国人,没有象印度婆婆一样,把新娘韦俊给点了。曾国藩的不满仅限于书面吐槽,比如暗搓搓韦俊是老鼠屎。

曾国藩像



尽管此时的韦俊困窘非常,曾国藩也看不上他,但在在很多人眼中,韦俊依旧是个香饽饽。有两位清朝官员主动递出橄榄枝,希望韦俊投入自己的怀抱中。

为什么呢?

自然是因为韦俊曾经是太平天国神话级别的将领。

清朝的武昌



在太平天国史上,有个脍炙人口的俗语,叫做“韦国宗三打武昌”。韦国宗,就是韦俊。民国时期,太平天国史专家简又文来到湖北,依旧在民间听到过这句话。

武昌,曾经是太清双方争夺白热化的一座城市。死在武昌的清廷高官在太平天国战史上可以说是最多的。而太平军三次攻克武昌,韦俊都在军中,成就了一段佳话。

韦俊不但因攻城名声显赫,守城也颇有成就。号称湘军之父的罗泽南便死在韦俊守武昌期间。

罗泽南


话说,关于罗泽南攻打武昌还有个小段子:罗泽南攻打武昌时,有个长毛小兵从武昌投降,临走时偷走了韦俊的马,献给了清军。罗泽南本来骑着一匹叫做小龙驹的矮马,看到韦俊的战马后,立马拿过来天天骑,还给新马起了个外号“国宗”。

由此可见,韦俊令罗泽南多么头疼。

罗泽南死后,李续宾继续攻打武昌,却很久没有攻不下来。有一次,李续宾令人在武昌城下埋了很多火药地雷,点燃捻线,果然把城墙炸了个口子。于是,他高兴的大呼小叫,准备带人往里面冲,突然发现,眼前居然还有一面墙。

李续宾



既然韦俊如此厉害,天京之变爆发后,湖北巡抚胡林翼便趁机招降。

话说,胡林翼很看不起胜保,原因之一就是胜保喜欢招降。然而,胡林翼也不是没有干过招降之事,还被人家狠狠拒绝了。

后来,武昌日益难守,韦俊主动撤离。湘军喜从天降,白捡了个湖北省会,如中彩票2个亿。胡林翼在奏折中自然大吹李续宾的无敌神勇,但事实上,当时湘军的第一名将李续宾,实在欠韦俊一次胜利。

胡林翼


所以说,既然韦俊曾经这么倾国倾城,有两位求婚者也就不奇怪了。

咸丰十年新春佳节之际,韦俊和四千人马在香口横船渡奄奄一息。原来,他被四位手下联合杨家兄弟打了稀烂,只能蛰伏于此,苟延残喘。

正在这时,有人拿着米饭、水饺、棉被,敲锣打鼓给他送温暖来了。

这个带着爱心来看望韦俊的家伙叫做张芾。张芾是陕西神童,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21岁就中了进士,之后更是一路高升,不到四十岁就荣任封疆大吏。太平天国之战初期,张芾是江西巡抚。1853年西征军攻打南昌,他就在城中,与江忠源一起主持军政。不久,张芾因为在奏报中怼了咸丰,皇帝大怒,撸了他的巡抚。于是,张芾之后一直在皖南帮办军务,与担任两江总督前的曾国藩一样,颇有些不尴不尬。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张芾送给韦俊那么多好东西,目的只有一个,想收留韦俊作他的手下。


张芾的书法


不过,韦俊可没有感激涕零地从了张芾。尽管困窘,他还是有选择余地的。因为,另外一名求婚者条件的比张芾更好,那就是湘军的水师大将杨载福。

在曾国藩看来,杨载福你就老老实实管你的水军得了。

杨载福:凭什么?

杨载福可不愿意把自己的地位仅局限在一个水师统帅上,他还想如虎添翼,再建立一支配合的陆军。于是,他一眼就看中了韦俊。

韦俊比较了两位求婚者,然后选择了杨载福。这个决定的罪了张芾,此后,他提到韦俊,嘴巴就不干不净,甚至到了用“老鼠屎”形容韦俊的曾国藩都感觉过分的程度。

咸丰皇帝



那么,在韦俊投降的前后,北京方面的态度如何呢?

咸丰先是下旨,叮嘱招降要小心,之后,他听闻韦俊投降后的困苦,专门命有关部门做好安抚工作,并要求抚恤因投降死去的降兵降将。

其实,清朝是个抽象的词汇,所谓清朝,也是由无数人组成的。他们与韦家只有国仇,并无家恨。谁也没有把谁家的孩子丢到井里去,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对韦俊赶尽杀绝。

投降清军后,韦俊与之前判若两人,再也没有当年的神勇。当年,韦氏全家加入太平天国,出钱出力,多少人为了这个政权牺牲,却在一夜之间兄弟相残。想来,他回忆前尘,也会心灰意冷吧?

然而,韦俊也不是没有爆发过小宇宙。

安庆保卫战中,面对仇人陈玉成,韦俊恢复神勇,夺取了安庆最关键的枞阳要地。陈玉成率军攻打,韦俊在枞阳街头筑立一卡,力扼要冲,陈玉成最终铩羽枞阳。


雁小驴

根据唐浩明的小说《曾国藩》中韦俊后来是被杀掉的,太平天国平定后,曾国藩为了避免清政府的猜疑,便主动自剪羽翼裁撤湘军,实际上战乱过后清政府也没有财力养着那么多军队。

但曾国藩的很多部下不愿离开部队,因此裁军行动拖拉很久没有起色,无奈之下,曾国藩只能借大将的人头威逼裁军行动进展下去,但绝大部分湘军高级将领都是很早就跟随曾氏的门生故旧,有患难与共的过往,因此作为外来人的韦俊就很不幸的被借了人头成为牺牲品。这是小说家之言,殊未可信。

实际上正史上记载韦俊活到1884年,比他以前在太平天国里的绝大部分同袍多活了近二十年。

韦俊作为太平天国的高级将领,早期的五大王之一北王韦昌辉的堂弟,在韦昌辉死后投降清朝对太平天国的打击很大,尤其投降后和清军联手在安庆捅了陈玉成背后一刀,使得此后陈玉成无法经营安徽,太平天国由此走向衰落,不能不说韦俊从中起到重要作用。

韦俊的投降对清朝而言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得到韦俊可以更好的了解对手,而且通过韦俊可以拉拢更多的太平天国将领投降。所以清政府为了给降将树一个表率,在韦俊的价值没有彻底利用完之前,不但不能杀韦俊,反而要千方百计的保护他。

据说韦俊晚年准备回乡养老,多为乡人所不耻,被指责为“反骨仔韦十二”,道德上的负罪感使得韦俊不能叶落归根,终老于安徽宣城。


寒山寺北

太平天国韦俊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著名的将领,他最广为人知的一件事儿就是半路叛逃了原有的组织,投靠清朝廷,太平天国韦俊是广西桂林人,和洪秀全是老乡,他也是韦昌辉的弟弟,曾经参加过金田起义,太平天国韦俊是太平天国战斗历史上第一个投降的中高级将领,他的投降给太平天国运动带来很大的打击。太平天国韦俊从1852到1853年参与了攻克武汉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他和哥哥韦昌辉相互配合,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洪秀全前期对于韦俊非常赏识,不过1855年之后太平军兵分三路相继进入湖北地带,这时候太平天国韦俊就开始有了反叛的意向。

1856年3月的时候清政府李鸿章对于武昌实施久困之策,这时候在武昌城内的主要守城将领就是韦俊,曾国藩采取了闭门不出的战略,命令手下不得骚扰生事,但是切断了进入湖北的粮道,使得武昌城内的守军没有粮食也没有物资装备。后来北王韦昌辉在天京被诛杀,太平天国内讧彻底爆发。太平天国韦俊接到消息后非常愤怒,他因为亲哥哥被杀死,而武昌城内又弹尽粮绝,所以公元1856年的12月大开城门率部出走,1858年通过李鸿章的介绍投降清军,被清政府封为参将,驻守安徽池州,成为了太平天国的罪人,也成为了清政府一员大将,晚年时候韦俊又隐居于安徽芜湖。

韦俊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第一个投靠清政府的高级将领,他投靠清政府这个举动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韦俊遭到了批评,后来的历史学家也认为,其实韦俊投靠清政府,有多方面的理由,不过很显然韦俊投靠清政府给他带来了很多的好处和利益,所以韦俊投靠清是好事吗这个问题也成为后代人关注的话题。对于韦俊投靠清是好事吗这个问题,还应该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回答,第一韦俊是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主动投降的,因为韦俊投降的时候,他的哥哥韦昌辉已经在太平天国内讧中身亡了,韦俊为了自己的安全,也为了哥哥报仇,所以迫不得已投降了清政府,投降之后的韦俊并没有受到太平天国军队的诛杀,他的身家安全得到了保证,从这一点上来说韦俊投靠清政府是一件好事。

其实从他的权力来说,韦俊投靠清政府也是一件好事,因为韦俊投靠清政府之后清政府格外优待他,不仅给他赏赐了很多金银珠宝和美女,并且还任命他为参将,驻守安徽芜湖地区,韦俊在清政府的地位可谓是很崇高的,所以韦俊投靠清政府之后获得了荣华富贵,从个人方面来讲也是一件好事。不过同时也有历史学家认为,韦俊虽然得到了一时的荣华富贵,他的性命也暂时得以保全,但是韦俊投降之后后代历史学家对他的评价普遍不高,所以从长远角度来看,韦俊投靠清政府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因为对他的身后名声造成了很大影响。

韦俊是太平天国时期的代表将领,也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投降清朝庭的第一人,韦俊曾经率领部队跟朝廷作对,也曾经数次大败清朝廷的官方部队,所以后来韦俊投降之后,清朝为啥不杀韦俊也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其实对于清朝为啥不杀韦俊这个问题,后来的历史学家给出了很多不同的答案,其中最令人相信的一个答案就是为清政府为了招揽人心,因为韦俊是在公元1858年投降清军的,他当时驻守武昌城,可惜武昌城内弹尽粮绝,又加上韦俊的哥哥在太平天国内讧中被杀身亡,所以便投降了清政府,清政府为了吸引其他更多的人前来投降,也为了显示自己宽广博大的胸怀,所以不得不暂时忍让韦俊。后代有历史学家证实说,韦俊是老死的,他在投降了清政府之后得到了很好的待遇,也陆续开始有高级将领秘密跟朝廷接触,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清朝为啥不杀韦俊这个问题也有了明确的解释,那就是清政府想拿韦俊当做例子,让其他更多的太平间天国将领放下屠刀。

韦俊的投降给太平天国带来很大的打击,而且政府也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也为了让韦俊给其他人做一个表率,他们只能对韦俊很好,不能杀他,从而吸引更多的太平天国将领不和清政府作对,也是为了巩固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统治,所以清政府最后没有对韦俊下杀手。


铁男春秋


谭弘远

韦俊是太平天国时期的代表将领,也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投降清朝庭的第一人,韦俊曾经率领部队跟朝廷作对,也曾经数次大败清朝廷的官方部队,所以后来韦俊投降之后,清朝为啥不杀韦俊也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其实对于清朝为啥不杀韦俊这个问题,后来的历史学家给出了很多不同的答案,其中最令人相信的一个答案就是为清政府为了招揽人心,因为韦俊是在公元1858年投降清军的,他当时驻守武昌城,可惜武昌城内弹尽粮绝,又加上韦俊的哥哥在太平天国内讧中被杀身亡,所以便投降了清政府,清政府为了吸引其他更多的人前来投降,也为了显示自己宽广博大的胸怀,所以不得不暂时忍让韦俊。

后代有历史学家证实说,韦俊是老死的,他在投降了清政府之后得到了很好的待遇,也陆续开始有高级将领秘密跟朝廷接触,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清朝为啥不杀韦俊这个问题也有了明确的解释,那就是清政府想拿韦俊当做例子,让其他更多的太平间天国将领放下屠刀。

韦俊的投降给太平天国带来很大的打击,而且政府也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也为了让韦俊给其他人做一个表率,他们只能对韦俊很好,不能杀他,从而吸引更多的太平天国将领不和清政府作对,也是为了巩固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统治,所以清政府最后没有对韦俊下杀手。

  


作家醉伊笑红尘

为什么要杀呢?

对于收容叛徒,尤其足够高级别的叛徒,一可以打击敌人士气,二可以树立标杆,吸引敌人跟随背叛。比如张国焘。


张勇達州

太平天国中后期最出色的将领有陈玉成、李秀成、韦俊、李世贤等,在与清军作战中屡立战功。韦俊因其兄北王韦昌辉被杀,而自己又被清军所包围,既得不到援兵,又受到杨辅清追杀,不得己投降清庭。大多数降将命运都不好,被人以贰臣观,只有韦志俊、程学启、陈国瑞等几个太平军降将受到重用,得到实职。不杀降将韦俊,用之收买人心,这是清政府想尽快结束耗时十多年战争而不得不采取的手段。


原上牧马

清朝决不善心大发不杀,李鸿章诱降苏卅降将全部杀掉。可见清廷怕降将诈降,等以后再反朝廷。而韦俊就不一样,哥哥韦昌辉得罪了整个天国上下,自已也是猜疑对象,若非领兵在外也早是天王刀下之鬼啦!他不投降死路一条,是死心踏地的投降,所以清廷相信他,还要利用他的仇恨去削灭太平军所以韦俊投降后没被杀掉而是重用。



坐看雨收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