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为什么有详细的丧事、过节的场景描写,却没有详细描写婚嫁的场景?

晖煌大地1

古代比较注重丧葬文化,尤其是对于家世显赫的人家来说,他们更注重丧葬文化的仪式感,既是让死者走得安稳,也是体现自己的身份地位。更主要的一点,《红楼梦》这本书本就是写悲剧,而不是写喜剧,所以笔墨多以悲为主。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从不同人的葬礼看得出人们的身份等级差异。

比如“一家之主“贾母的丧事比较“简单”,说得难听就是“不风光”,还要“凑钱”办丧事,但她生前毕竟也是家里的顶梁柱不能怠慢,所以贾母的葬礼也是从荣府的大门到内宅全部都糊上了白纸,也搭起了孝棚与孝幔子,也有奏乐,但从侧面来说,原本地位显赫的贾母去世后落得这个地步,也看得出家族逐渐衰败,她的去世也暗喻着贾府的衰败以及被朝臣的远离奚落。

又比如晴雯、鸳鸯这类丫鬟等级的人去世后没有丧事,就这样消无声息的“走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有着严格的阶级区分与高低之别。

相比之下,秦可卿的的葬礼在《红楼梦》中有着极隆重盛大的泼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秦可卿的葬礼属于比较盛大隆重,而且花费的银子很多,丧礼也摆了一个多月,书中形容秦可卿的葬礼是浩浩荡荡人非常多,一路都有人哀悼诵经,而且还有僧道人员做法事,也有一些权势高贵气派的的人物来参加葬礼,还有请风水师挑日子看风水下葬,总而言之葬礼非常豪华气派。

秦可卿的葬礼与别人的相比之下之所以浩大气派,一来因为秦可卿的身份与别人的不同,在这种身份之下,再加上我国古代历来都非常注重厚葬我,秦可卿也是高贵身份,所以秦可卿的葬礼暗示了人物的身份、地位、权势,也彰显了一个人的尊卑之分,同时,秦可卿的葬礼也表示古代官宦人家的声色犬马风气。

《红楼梦》里的葬礼文化与习俗,让现在的人们去研究《红楼梦》以及研究古代的丧葬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意义。


沈善书

红楼梦里有两场对比明显的丧事描写,一个是秦可卿的风光大葬,一个是贾敬的寂然出殡。二者放在一起对比,更是说明秦可卿的身份不一般,她的死可以有那么多的王侯将相参加吊丧,还包括北静王。

秦可卿生前不见她有多风光,但死后绝对的风光,先是公公贾珍给她风光大葬,又是尽力办丧事,又是用坏了事的义忠亲王的板,场面非常的排场。可到了贾敬,贾珍连办丧事的钱,还要找一个下属去凑凑,不知是贾珍的宁国府真的没钱,还是贾敬的丧事可以凑合,总之一切都表现的很不正常。

至于婚嫁,我们读到的时候,只有三场婚嫁的场面,一场就是贾迎春嫁中山狼,因贾迎春的庶出的身份,又是几个小姐里最不受重视的,所以她的出嫁就草草几笔带过,并没有详细写的必要。

探春出嫁,算是远嫁和亲,这个场面87版给足了铺垫,很多看的人都哭了,探春那一声声呼喊,那落泪的镜头,催下了很多人的眼泪。

再一个就是宝玉的大婚,书中写的是给宝玉冲喜,再加上黛玉的病,自然就是悄悄的办,不敢太过张扬,所以没有详细的描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87版也专门做了几个片段镜头去特写宝玉的大婚,已经算是一种弥补了。


红学爱好者萧梦

“千红一窟”、“万艳同杯”是《红楼梦》的基调。故而整本书下来没有多少值得庆贺、欢喜的大事。唯一一次元妃省亲,原本是件风光无限,合家欢庆的喜事,却在元妃再三的执手无言,相看泪眼中化为一桩怪异的告别会。

至于秦可卿的葬礼,书中毫不掩饰加以泼墨。一来是古人极为注重丧葬文化,对于丧葬有一种执念,在处理丧葬上,隆重、豪华、精致的排场不仅体现自家的地位权势和财富,重要的是他们认为此举能荫及后代。这种关于丧葬描写的文字不仅《红楼梦》中细致地展现了,另一部世情小说《金瓶梅》在李瓶儿葬礼也有深入地刻画。



国人重视丧葬文化,这是一个缘故。

其次,就是秦可卿对于此书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秦可卿的前世是太虚幻境司主警幻仙子的妹妹,原是钟情首座,专管风情月债。她今世的使命就是引导金陵十二钗早早归入太虚仙境。所以,擅风情、秉月貌的她便通过万恶之首“淫”腐蚀贾府这只百足之虫。完成了使命后,秦可卿便魂归太虚了。留下众钗慢慢在贾府的倾塌中造历幻缘。

再者,虽然贾家已赫赫扬扬大几十年,我们看书的知道贾家此时不过是黄木馨锤子,外头体面里头苦,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罢了。秦可卿去世之时贾府还没经历最后一场烈火烹油,花团锦簇之盛事。



此时贾府还沉浸在几十年来的奢靡习惯里,故而一个重孙媳妇去了,也不惜一切办得体面风光,做足七七四十九天的法事。至于一路官宦相送,多数是看人行事罢了。元春好事将近,宫内太监亲自往返贾府,各路政客岂能看不懂这活动的风向标?

而秦可卿的丧礼在开篇越是奢靡,越能衬托后来各种事件的草率和简陋,从而达到一种走下坡路的悲凉基调。

故而秦可卿的葬礼才会如此盛大尊贵。

至于婚嫁,如果按照前八十回的线索,宝钗确实跟宝玉会走到一起,故而“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但从贾府寅吃卯粮导致日渐败落的情况来看,这场婚事大多是草草应付了事的。



所以,《红楼梦》将“悲”字玩得很彻底,即便大肆描写一场婚事,终究逃不过各种羁绊和牵扯。犹如元春省亲一样,总叫人戚戚然。


微影窥人生

看到这样的答题,心里还是有些许窃喜的。因为红楼梦是我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接触到四十岁之前,整整读过了七遍。而且,每读一遍,年龄不同,感受就不同。最后总结出红楼梦的精华即:是一本很全面的教科书,完全读懂读通后,不用任何人来教你应该怎么活着。红楼梦的开头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很清楚的告诉我们,只是一本书,一个故事而已。好了歌:更是毫无隐讳直白的把:功名、仕途,夫妻之情,財富的价值,儿女儿孙之孝,交代的一清二楚。好了,闲话少说,先说说红楼梦最有代表性的三大之丧。一:秦可卿之丧,因和公公有扒灰之传,有淫荡淫妇之嫌。她的金陵十二钗正钗判词如下:情天幻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秦氏之丧宏大奢靡,仅篇幅就有整整三回(第十三回)贾府宁国府发生了一件大事,既秦氏之丧,场面之大,令人折服,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妇,有这么豪华的葬礼,而已均由她的公公贾珍坐镇指挥,此景令人深思。第一:做好事,停灵七七四十九天,另设一坛在天香楼。灵前另外五十众高僧,五十众高道做好事。第二:棺木,贾珍在看板时,对几副杉木都不满意,最后用了‘作了棺材,万年不坏’的板子才满意。第三:捐官,为了面子,灵幡上好看,把贾蓉的黄监生通过关系花钱捐了个五品龙禁尉的虚衔。第四:吊丧,前来吊丧的有:忠靖候史鼎的夫人,锦囊候等……书中这样描写‘如此亲朋你来我去……宁国府街上一条白茫茫人来人往,花簇簇官去官来……好不热闹。第五:丧事所用仆人家丁总共134人‘详细情况不在累述了,看过书的人都知道’。第六:送殡场面壮观‘彩棚高塔,设席张筳,和音奏乐’……人力、财力……奢侈之极。二:贾敬之丧,第六十三回‘死金丹独艳亲丧’,没有从正面交代丧事,而是通过其他人口中展开:宝玉和袭人的对话‘袭人说……一年遇着戴一两遭,平常不犯做。如今那府里有事,这是要过去天天戴的’。贾敬的丧事由尤氏主持,一句‘老爷殡天了,一笔带过。贾母、宝玉、风姐等重要人物,以各种原因没有参加葬礼。即便是这样,仍然能感觉到葬礼的气派。葬礼是轻描淡写了,可葬礼期间牵引出的尤氏两姐妹,让人们清楚的看到了贾府子孙荒淫无度,肆意妄为的丑陋。三:贾母之丧,第一百一十回(史太君寿终归地府):已是红楼梦续书,高鹗基本秉承了曹雪芹的想法,才得于此书留传至今。这时候贾府已被抄家,办丧事的银子是贾母的体己银两,四面楚歌,矛盾重重的贾府只能用乱哄哄草草结束了贾母的葬礼,。红楼梦整本书中,葬礼始终贯穿全书,这样的设计,也预示着一个大家族的土崩瓦解。过节的场景:过节的场景很多,但过年只有一次详细的描写: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都是描写的吃吃喝喝,游玩打闹,作诗对对子,行酒令等等……把一个有钱有势的大家族描绘的热闹非凡,无所不能。问题三说没有婚嫁的描写,其实是有的。一:迎春出嫁‘娶亲之日甚急,不过今年就要过门’就把宁府的偏房所生的二小姐交代了。其实,迎春的命很苦,是被她爹五千两银子给抵押了,死的也很惨。二:探春远嫁:探春是贾政和赵姨娘所生,是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探春的远嫁,她的命运能稍稍好些。第三:宝玉宝钗的金玉良缘,有大篇幅的描写,……在宝玉、宝钗结婚的鼓乐声中,黛玉香消玉殒,揭示了宝黛钗情感的悲剧。贾家彻底垮了,宝玉追随了空空道人。最后只落了个:白茫茫的大地一片真干净。如果要详细的写,三天三夜也写不完,就先到这吧。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杯净土掩风流。一朝春尽红颜老,便是红颜老死时。


蓉儿寻找靖哥哥

在古代讲究天地君亲师,是非常尊重死者的。也可以说是人们对死亡的惧怕,对未知世界的不了解,所以特别注重丧葬礼仪,尤其是贵族,他们都有转世为人的思想,以及在地下也能继续享福。这些在考古学上都有非常详细的论述,也是那些贵族为什么要讲究陪葬品的原因。




在《红楼梦》里,虽然作者说大旨谈情,而且重点写了宝黛钗的恋情,但是里面更多的是细致的描写了贵族豪门的日常生活,讲究的是人情世故的情,可以说,当我们看完一部《红楼梦》,我们基本上就学会了正确的接人待物,处理人际关系。

而这一部书,它的基调是悲剧,所以作者也就用一幕豪华大丧作为开始,同样,也是用这一幕丧事,告诉大家,豪门终究要堕落,因为这部书里,这是第一个死人,而且整部书,没有婴儿的降生,也是说明,这部书就是作者开始写的“一把辛酸泪”。


至于婚嫁的事,它也是有描写的,只是婚嫁,在古代,特别是汉代以前,它虽然也是非常隆重的,但是嫁女是悲剧,不是喜剧。“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只有娶媳妇娶亲是喜事,但是文中的男子,大都成年,只有宝玉未婚,他的婚事就是重头戏,但是书没有写完。

贾琏偷娶尤二姐,他的行径是犯罪,所以娶的也是偷偷摸摸,其他的人都已经结婚,娶妾就是和买个奴婢一样的,所以一笔带过。书中有嫁过两次女儿,迎春是庶女,是贾赦拿去抵账的,也是一笔带过。

稍微风光的是探春,这个也是写的非常隆重,但是探春远嫁是悲剧啊!



大家也都知道,宝玉的心愿,就是所有的姐妹丫头都守着他,热热闹闹的过日子,所以,每嫁走一个人,就是离别。因此,不管是他的心情,还是作者的心情,嫁女,都是不愿意提起的伤痛。并且,我们知道迎春嫁人不久就被折磨死了。探春,我们看到的是风光大嫁,可是她是顶替的南安王妃的女儿,贾府不敢声张啊!

因此,书中是不会有仔细的婚嫁描写的,唯一期待的是宝玉的婚礼,但是作者没有写完,就算是续书,因为宝玉成婚也是国丧期间,又是宝钗顶替的林黛玉的名,所以也是偷偷摸摸的,不可能大操大办。


荷唯洛之恋


快乐人生40206654

这个问题,我自己想都没有想到过。

上午看到它的时候楞了一下,觉得我有必要想它吗?然后就过去了。

现在它来到了我的手机屏幕上,于是我就又想了一下,但还是想不出我自己感觉比较确定的回答。

所以暂且我只能作两个可能性的回答:

一是曹雪芹在写《红楼梦》小说时没有遇到任何情节需要描写婚礼的;

二是婚礼一般称“喜事”、“红喜事”,和整部小说的大悲剧底色实在不搭调,所以曹雪芹根本也想不到写婚礼。

作者在写作整部小说的过程中,既不会遇到被动的需求,也不可能产生主动的意识,那么整部《红楼梦》小说也就不可能出现婚礼的场景了。

哎哎哎,到此为止,不能再多扯一句了,本人也没有胡诌的习惯。


TeaC

作品从开篇就把人物一次设置到位,贾家五代与皇家五代形成对应。贾代善是第二代,史太君已有孙子、重孙子、灰孙子、滴滴搭搭孙子,这就说明,宝玉等贾家第四代、第五代男主子已娶妻生子。作品要是用明笔写出宝玉大婚,黛钗湘琴等每人怀里都抱个娃娃,《红楼梦》就不知变成啥样。


夜舞风花雪夜

本就是一部悲剧,这并不是说作者就想写悲剧,而是和作者的心境有关。在作者眼中和心里,贾家已经没了往日的辉煌,他眼中看到的,心里纠结的都是悲剧,那么多的烦心事已经击垮了他那颗追求完美的心灵,在他眼里已经没有了可言之言,元春被选入宫,宝玉尚小,即便他懂事,那也是一场悲剧。晴雯之死,探春远嫁,可以说,宝玉的彻底心灰意冷实际是从丢玉开始的,丢玉前,如果说还有对生活的一线希望,那么玉没了,就昭示着什么都结束了。我们有不少人读不总是喜欢对号入座吗?可以说宝玉即作者,作者即宝玉。


地之北1

谢题主之邀。丧事、过节的描述,似为作者曹公刻意而为。一、生前显赫,死后一抔。二、极尽奢侈,视觉冲击。曹公试图以上述场景的描写,来阐述佛家的因果、色空之说;烘云托月,映衬悲剧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