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刊文介紹林則徐的“十無益”

【編者按】相傳1839年9月,林則徐在巡視澳門後返回廣東前山時,當地士紳請留墨寶,林則徐手書“十無益”條幅(見楊國楨《林則徐大傳》第314頁)相贈。這一格言既是林則徐修身的標準,也是其教育子女的原則。如今,在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的醒目位置陳列著林則徐的“十無益”,每每引得遊人爭相誦讀,讓人獲益良多。2020年4月27日,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第3版刊發《林則徐的“十無益”》一文,這也是自去年底《學習時報》推出《習近平在福州(八)丨“習近平為保護林則徐遺蹟作了很大貢獻”》以來,再次關注林則徐精神。現將文章全文轉載如下,以饗讀者:

  林則徐是清道光時期的大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書法家和詩人,他為官三十多年,擔任過布政使、按察使、巡撫、總督,官至一品,為國家立下諸多功勞,更因“虎門銷煙”的壯舉被譽為民族英雄,為後人稱頌。林則徐一生秉持忠貞愛國、勤勉為民、清廉為官,淡泊名利、勤儉持家的官德家風。

《學習時報》刊文介紹林則徐的“十無益”

愛國忠貞 寵辱皆忘

  林則徐的詩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他愛國為民的真實寫照,被後世諸多仁人志士奉為座右銘,從詩句中可以看出他視國家利益、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的高尚情操。禁菸海防是林則徐愛國為民的集中體現時期,在他以欽差大臣身份趕往廣東的途中,寫下的詩句“朅來銜命駕鋒車,要與愚氓洗鴆毒”,表達了自己的飽滿熱情和愛國信念,立誓剷除煙患、拯救黎民的志向。“虎門銷煙”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維護了民族利益與尊嚴,是林則徐一生中最華麗的篇章,可這矚目壯舉卻令他跌入人生低谷,被道光帝以“辦事不善”的罪名革職查辦,發配新疆伊犁。但是無論境遇如何、職位如何,深沉的愛國為民情懷並沒有因為被遣戍伊犁而淡忘,他認為邊疆再遠也是國土,只要身在國土,仍然可以為國效力。“不信玉門成畏道,欲傾珠海洗邊愁。臨歧極目仍南望,蜃氣連雲正結樓。”他直抒心中牽念東南沿海的局勢,不顧自身境遇挽救民族危難。“元老憂時鬢已霜,吾衰亦感發蒼蒼。餘生豈惜投豺虎,群策當思制犬羊。”個人命運在國家大事面前不足為惜,應該群策群力維護海疆安全,抵禦侵略者。朝廷的背棄沒有動搖他的愛國為民情懷,反而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念,他以愛國為民情懷帶動寵辱皆忘的心態,更是振臂呼籲民眾救國:“果有元戎略,休為謫宦傷。手無一寸刃,誰拾路旁槍。”艱難困苦的生存環境,年邁體弱的身體狀況,沒有改變林則徐對國家大業的心心念念、對外敵入侵的憂心忡忡。

《學習時報》刊文介紹林則徐的“十無益”

勤於政事 恪守官德

  林則徐從政期間,事必躬親,“在官無不治事,無日不見客,亦無日不親筆墨”,經常“昧爽視事,夜過半方息”。因為“虎門銷煙”的功績,他在人們的認知裡是不朽的民族英雄,但他並不熱衷於顯政績,更多的時間裡做著看似低調平凡,卻同樣是為國為民的事業。他在為官期間組織翻譯國外書刊、治理水利、安定陝西、防衛新疆,一直勤於政事,以經世致用的行動關懷民生。林則徐在墾荒勘田固邊防中影響深遠,這與他勤政的為官之道是分不開的。1844年冬,道光帝下諭旨“著即傳諭林則徐,前赴阿克蘇、烏什、和闐周曆履勘”,已是60歲高齡的林則徐踏上艱苦繁重的勘測之路。道光帝先後又五次下諭旨,增加了葉爾羌、喀什噶爾、喀喇沙爾、吐魯番、哈密等地,前後共九城。他行程三萬裡,收集屯墾材料,為決策提供了可靠依據。面對“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官場潛規則,林則徐卻始終秉持著清廉為官的準則,他在家書《析產鬮書》中寫道:“餘服官中外已三十餘年,並無經營田宅之暇……除文藻山住屋一所及相連西邊一所,仍須留為歸田棲息之區,毋庸分析外,其餘田屋產業,各按原置價值勻作三股,各值銀一萬兩有零,即每股或有多寡,伸縮亦不過一二百兩之間,相去不遠……再目下無現銀可分”。清代有養廉銀製度,在正常的俸祿之外,可以增加一部分經費。但是,林則徐分給他每個兒子的財產不及他一年的養廉銀,他的養廉銀多用在了辦公經費上。

《學習時報》刊文介紹林則徐的“十無益”

淡泊名利 勤儉持家

  淡泊名利、勤儉持家的立身原則是林則徐家風的集中體現。林則徐童年家境貧寒,但是家教非常嚴格,他的父親林賓日說,“粗茶淡飯好些茶,這個福老夫享了;齊家治國平天下,此等事兒曹任之”。林則徐深受父親淡泊名利的品學和勤勉自持的性情影響,貧苦的童年和嚴格的家教,使得他即使升至高官時,仍保持淡泊勤儉的習慣。林則徐最為人稱道的一句話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這昭明瞭他自己的心意,並以此勉勵後世子孫,體現了為後世家族而慮。林則徐對子女精神意志的培養更為看重,父母愛子更要計長遠,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始終堅持教導子女修身立家、勤儉持家、耕讀傳家。林則徐在做人、為官、學佛感悟的基礎上總結了“十無益”,手書後懸於家中。“十無益”即“存心不善,風水無益;不孝父母,奉神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作事乖張,聰明無益;不惜元氣,服藥無益;時運不通,妄求無益;妄取人財,佈施無益;淫惡肆欲,陰騭無益。”如果不滿足某種條件,一些人們經常看作有益的事也會變得無益。“十無益”,句句良言,它既是林則徐修身的標準,也是教育孩子的原則。

林則徐不僅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者。

(來源:《學習時報》·薛體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