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族風雲系列之五·中原王朝與突厥人的“三國志”

在上一篇中,我們說到了突厥人艱苦卓絕的崛起之路,後來酋長阿史那土門藉助於西魏的資助迅速崛起,並在552年大破柔然

,建立突厥汗國,稱雄漠北。突厥人取代柔然稱雄漠北之後,成為中國新的、巨大的威脅。

北族風雲系列之五·中原王朝與突厥人的“三國志”

是時中國北方當時處於分裂對峙的狀態,無法集中實力,西魏北周,東魏北齊政權紛紛屈身奉獻,以致突厥人更加跋扈,但隨著隋王朝的建立和中國統一進程的推進,中原王朝對於突厥人便改弦更張,中國與北方便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和戰,就像一千多年前的匈奴人那樣,而這一次劇情卻更加的精彩,除了戰爭之外,各種戰略、計謀也被施展開來。

一、複雜、微妙的北周、北齊突厥的“三國志”

阿史那土門在大破柔然後的次年(553)就去世了,其子阿史那科羅即位,但沒有多久就去世了,科羅的弟弟燕都(又名俟斤)繼承了汗位,號木杆可汗。據中國的史書記載,燕都長的非常奇特,他有著著非常大的臉盤,臉色非常紅,大眼睛就像琉璃一樣泛著光芒;燕都性格剛勇,多有智略,善於用兵,儼然是一位雄主。而當時南方的北齊(取代了東魏)、北周(取代了西魏)卻各有盤算:

北齊蓄意構建兩強對峙之局:柔然被打敗之後,突厥已經成為新的草原之主,柔然在漠北只是苟延殘喘。這個時候,一度與柔然人互相攻伐的高氏掌權者轉而扶持力量變弱的柔然,

希望在北方草原維持兩強相爭的態勢,以維持北方疆域的穩定。高氏集團的主要目的是連弱以制強,憑藉強盛的國勢迅速向擊敗北周,繼而建立北齊、突厥、柔然的三國志。

北族風雲系列之五·中原王朝與突厥人的“三國志”

北周著意構建夾攻北齊之局:柔然既敗,北周承襲西魏之舊,繼續示好於突厥,縱然突厥有時反覆無常,北周始終堅持示好突厥。北周的目的主要就是拉攏突厥,以希望連突厥以制北齊。北周緣何如此,只因當年六鎮之亂以後,北魏遺產所得無幾,國力較弱之故。

當年,北魏分別在陰山——燕山一線設立了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等軍鎮(具體參見《北族風雲系列之三·欲迎還拒的北族漢化之路》),六鎮之亂後,士卒散落,宇文氏割據關中,地域雖廣,然沃土僅有渭河平原一線,國力孱弱。

而高歡一族六鎮之五,控制關東大部分地區,地廣民眾,無論是在領土面積、經濟實力、人口數量、兵力規模等方面,高氏都大大優於宇文氏。宇文氏所控制的西魏(西魏名為元氏,實柄於宇文氏之手)——北周政權,是故在內便推行“關中本位政策”,以期凝聚出超越山東的力量,對外則示好突厥,以對北周形成夾攻之勢,最少也要破壞的北齊的戰略。

木杆可汗阿史那燕都能力卓越,553年冬再次大敗柔然汗國,柔然部落驚慌南逃,舉國奔齊,破壞了北齊的佈局,使得其“二虎競食的”佈局難以實現。此時齊國也有問題,高洋在2年前,才迫東魏孝靜帝禪位,建立北齊政權。554年春,面對柔然危若累卵不利的局面,正在大舉攻伐契丹的高洋,決定在擊潰契丹主力之迅速後率軍迎戰突厥,並保存柔然部族。

當時,突厥首領阿史那燕都以為齊國主力不在,便縱兵飽掠。然而,齊國大軍突然殺到後,突厥人驚慌失措,勉強草草組織軍隊臨陣禦敵,自然被打的大敗,倉皇北逃。高歡的部隊一直把突厥追到今天內蒙後,突厥人被迫上表稱臣,才收兵回國。高洋把柔然餘部安置在雁門關一帶,並給了他們很多的糧食布匹,讓柔然人成為防禦突厥的僕從國。

北族風雲系列之五·中原王朝與突厥人的“三國志”

554年春,在阿史那燕都能力超群,但他被更猛的猛人高洋殺的大敗而歸後,便害怕起北齊來。突厥人雖知北齊強盛,需要多與北周相親,縱使北齊反覆示好,突厥人雖能與北周互相通婚,但不肯大舉南下夾攻北齊,即便與北周約好合攻北齊,但也僅是出功不出力,不時騷擾北齊邊境,斷不敢大舉南侵。而當時,北齊朝廷,也想到了這一問題,每年便也給予突厥人一定的布匹糧食,維持與突厥的關係。後來,突厥人乾脆就利用北齊、北周的這種對峙狀態,兩邊撈好處,其勢力變得更為壯大。

二、突厥人勢力的極速擴張及其內部問題

突厥首領阿史那燕都(木杆可汗)在位時期(553―572),凝聚漠北諸部族勢力,利用北周、北齊輸送的資源,西敗囐噠、東卻契丹、北並契骨,憑威勢使塞外諸國屈服,使突厥疆域擴展到東至遼海以西,西接西海萬里,南抵沙漠以北,北達北海五六千里。木杆可汗為了控制西部地區,把國家分為兩部,東部地方由自己親自管理,突厥汗國的西部地區則由封其叔叔室點密(土門之弟)為葉護(僅次於可汗)。

這一處理,西突厥部分雖以自治的態勢存在,並臣服於東方,因為那裡大概是現代蒙古的疆域,該地區是傳說中狼穴和祖先聖地的帝國心臟。這種雙頭的實體,使得突厥帝國包括東西方兩個權力中心,東突厥想東攻打契丹,而西突厥則與南方的波斯人打了起來,甚至還有聯合東羅馬(拜占庭)帝國東西夾擊波斯的外交行為。

當時突厥人雖然地廣、人多、勢眾、但內部問題極多,歸納而言,略有以下三點:

北族風雲系列之五·中原王朝與突厥人的“三國志”

第一,突厥汗國的幅員極為遼闊,內部民族矛盾、文化矛盾極為尖銳。就拿鐵勒來說,我們上一講中說到,突厥一度是冶鐵的鐵勒諸部之一,後來靠背刺才取得了諸鐵勒的領導權,此後,鐵勒諸部雖然臣服於突厥,但也是口服心不服氣,突厥主力外出時還存在會有後顧之憂。

與突厥相近的鐵勒諸部都是如此,更不要說現在新疆、中亞地區的各種綠洲文明、各類小國了,此類政體大多小國寡民,往往依附於強者,誰強盛起來便臣服於誰,故而突厥人雖收穫諸部族部族邦國的臣服,但無法深入統治。

第二,不合理的部眾分配製度,使得內部山頭林立。眾所周知,草原部落需逐水草而居,不可能數十萬人聚合在一起放牧,他們平時分為多個小部落,戰時再彙集到一起。每個小部落都需要有首領,突厥人的可汗領袖便在自己的兄弟子侄成年時,從可汗本來部落中分出一些部眾,讓其統帥。

各分出的兄弟子侄也稱汗,由於突厥人沒有明確的嫡長子繼承製度,“突厥自木杆可汗以來,多以弟代兄,以庶奪嫡,失先祖之法,不相敬畏”,這樣一來,按法理上來說,諸位兄弟子侄之汗都有繼承可汗之位的權力。

第三,缺少明確的法規,突厥勢龐大但不強悍。公元564年正月,北周大將楊忠(隋文帝之父)一次與突厥人聯合對北齊作戰,發現了突厥大而不強的弊病。楊忠撤軍返回後,對宇文邕說:“突厥士兵兇惡,賞罰很輕,首領雖多而沒有法令,怎麼能說難以控制呢?”楊忠甚至還認為派去的使者在妄言突厥強盛。

可見,突厥人因為明確的賞罰系統,而致使士兵有時難以控制,突厥貌似強健,實際上很容易對付。楊忠取消對突厥示好的建議雖未被採納,但突厥的問題卻暴露出來。

北族風雲系列之五·中原王朝與突厥人的“三國志”

統治突厥達二十餘年之久的首領木杆可汗(阿史那燕都),在他臨死的時候,卻不允許自己猛於作戰的兒子繼承王位,而選擇更有智慧的弟弟阿史那庫頭繼承可汗,因為他知道這個龐大的草原帝國,單靠武力已經無法解決所有的難題了。

阿史那庫頭繼位後,稱佗缽可汗(572~581年在位),但是木杆可汗的的兒子卻不怎麼服氣,對突厥王庭若即若離,不過這也反映出突厥汗國離心的傾向。

此時的突厥人卻自恃強大,雖在厚贈之餘,時而恭敬,卻不時翻臉不認人,襲擾中國的邊境。西魏對突厥“歲給繒絮、錦綵十萬段。對突厥在京師者,又待以優禮,衣錦食肉,常以千數”;北齊也爭相結好於突厥,“懼其寇掠,亦傾府藏以給之”。突厥可汗他缽恃其強盛,非常傲慢,有一次,竟對他身邊的人說:“但使我在南兩個兒子(北齊、北周)孝順,何優無物邪!”

北周聯合突厥合擊北齊的策略,由於突厥人陽奉陰違,出功不出力,於是北周轉而進行內部的不斷改革(關中本位政策、均田制度、府兵制等)而逐漸強盛,是時北齊統治集團變得極度腐朽而國勢日衰,最終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

周滅北齊後,北齊宗室范陽王高紹義從馬邑北逃突厥,突厥他缽可汗出於牽制北周的目的,便支持高紹義稱帝,並凡是在突厥的北齊人,都交由他來管理,集聚力量,準備反攻中原。

北族風雲系列之五·中原王朝與突厥人的“三國志”

突厥他缽可汗在幾次南侵,均無所收穫之後,轉而向北周示好,請求和親。此時北周為消滅北齊殘餘勢力,集聚力量南下滅陳,便同意和親。當時,北周朝廷派出長孫晟護送千金公主到突厥完婚,長孫晟利用這次機會,竟然發現了突厥人的弱點。

三、長孫晟塑成隋朝和突厥人的“三國志”

長孫晟(551-609年)是關隴貴州集團的重要人物,歷仕北周、隋兩代,是唐太宗長孫皇后和太尉長孫無忌的父親。580年,二月初二日,佗缽可汗派遣使者向北周進貢,並且迎娶千金公主,六月,北周靜帝宇文闡派遣汝南公宇文神慶、司衛上士長孫晟護送千金公主到突厥完婚,並要求佗缽可汗把北齊餘黨高紹義送到北周。

佗缽可汗先是不同意將高紹義交還北周,但在收取一定好處後,便假裝約高紹義到南面邊疆打獵為名,把高紹義給賣給了後周。客觀來說,高紹義是突厥人牽制後周的重要棋子,然而佗缽可汗卻利令智昏,失信於北齊餘部,解北周心腹之患,更使得依附突厥的部落另生旁心,著實不智。由是可見,佗缽可汗是小聰明而無大智慧。

581年,佗缽可汗病死,突厥內部發生了汗位繼承的爭執,沙缽略可汗最終為眾人所認可,而此時,南方的後周政權亦被楊堅所奪取,建立隋朝,是為隋文帝。同年十二月,沙缽略可汗因隋朝對其禮薄,便藉口為其妻千金公主(北周公主,匈奴人實行收繼婚制),屢次興兵侵犯代周而建的隋朝,當時突厥人主要劫掠財富,並不在於攻佔土地,延邊百姓深受荼毒。

北族風雲系列之五·中原王朝與突厥人的“三國志”

長孫晟通過出使突厥,知道了沙缽略可汗、達頭汗(室點密的兒子)、阿波汗(木杆兒汗的長子)、突利汗等叔侄兄弟各統強兵,都號大汗,分居四面,內懷猜忌,外示和好,對他們難以力征,容易離間。於是上表隋文帝,詳細分析突厥內部的情況,並針對此情況提出“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提議。

隋文帝看錶後大喜,因此召長孫晟來和他說話。長孫晟口述形勢,手畫山川,寫出突厥的虛實,都瞭如指掌。隋文帝聽後對他歎賞不已,全部採納他的計謀。隋文帝派遣太僕元暉出伊吾道,

讓他拜訪達頭可汗,特賜狼頭纛,假裝對他很欽敬,對他很禮貌。達頭可汗回訪時,隋文帝故意將其使者處在沙缽略可汗的使者之上。

反間計實施後,沙缽略可汗與達頭可汗之間果然發生猜疑。隋文帝任命長孫晟為車騎將軍,出黃龍道,攜帶大量錢財賜予奚、契丹等部族,讓他們當嚮導,得以到處羅侯的住處,與他深深交好,引誘他內附朝廷。 如此一來,突厥內部受到分化,甚至反目成仇,沙缽略可汗變得孤立起來。

583年5月,達頭汗和阿波汗聯合起來,反叛沙缽略可汗,他們互相攻打,用兵不斷,各派使節到長安向隋朝稱臣,並且求援,隋王朝見離間之計已成,突厥已經分裂東西兩部,便都不答應,讓突厥人不斷內耗。

沙缽略可汗部常年作戰損耗日重,於是就向隋朝稱臣,千金公主亦上書請求改姓楊氏,做隋文帝的義女,於是隋文帝改封千金公主為大義公主,賜姓楊氏,將其編入隋朝宗室名冊,並派長孫晟等出使突厥。

沙缽略可汗接見隋使時,稱身體有病而不能起立,並且說:

“從我父親那輩以來,從不跪拜別人。”千金公主私下對使者說:“沙缽略可汗豺狼本性,過分與他爭執,激怒了他,就會咬人的。”

北族風雲系列之五·中原王朝與突厥人的“三國志”

長孫晟便對沙缽略可汗說:“突厥可汗與隋朝皇帝都是大國天子,禮相匹敵,可汗不肯起身跪拜,我們做使節的怎敢違背您的意願。但是可賀敦是隋文帝的女兒,那麼可汗您就是大隋天子的女婿。女婿怎麼能不尊敬岳父!”

沙缽略可汗笑著對屬下達官貴人說:“看來必須跪拜岳父”,於是起立跪拜,繼而對隋稱臣。隋朝雖然給了一點賞賜,但並沒有具體援助。

直到585年,沙缽略可汗部被西突厥打的大敗,隋朝這才出兵救援東突厥,趕走了西突厥的軍隊,並使得東突厥不被消滅,此後東突厥便臣服於隋朝,隋朝也得以抽出軍隊南下平定陳朝,並在589年完成中國的統一。

結語

隋王朝的基於突厥內部的問題成功離間了東西突厥,也就使得北方出現了兩個敵視的政權,正如北齊未能成功構建的突厥與柔然強對峙的設想。其實,在沙缽略可汗虛弱之時,當時隋文帝次子晉王楊廣鎮守幷州,請求乘突厥內外交困之機出兵討伐,隋文帝沒有同意。

時候來看是極為高明的,因為即便擊敗突厥人,以當時的條件也無法在漠北長期大量駐軍,而突厥人的分裂,使得隋朝、東西突厥之間形成新版的“三國志”,對於中國來說無疑是最好的結果。

如果如楊廣之言,擊垮東突厥部,任由西突厥統一突厥部的話,就會使得離間計謀前功盡棄,中國邊境的安全也就無法保證。然而這種和平,是建立在實力均衡的基礎上的,楊廣即位後窮奢極欲,隋朝衰落,東突厥又開始頻繁侵擾內地,成為新的威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