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懂他,才能搞定这个时代

原创 南苑大王 鉴茶院 今天

搞懂他,才能搞定这个时代


如果说有一位帅哥,他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天文地理无一不通,各国政要是他的好友,许多王妃是他的粉丝,商界大佬是他的小弟,诺贝尔奖得主对他崇拜的五体投地,你要不要好好了解一下?


如果说记录他言行的书籍,有一位大国元首亲自确认,书里有花不尽的钱财、吃不光的粮食、开不过来的豪车、挑花眼的恋爱对象,你想不想深入学习一下?


而再如果说,这个作品其实你初中乃至小学就已经学过,你是不是稍显诧异,这人是谁,这书啥书,还有这么回事?


是的。这人叫孔子,这书叫《论语》。

搞懂他,才能搞定这个时代


1


孔子可不是一般人,更不是我们印象中秃头长胡子的那种老人家。


他才华出众,礼仪音乐、天文地理、驾车射箭、逻辑演算,“礼、乐、射、御、书、数”等君子六艺无一不精;他气质脱俗,史载身高一米八,是货真价实的高富帅,而且风趣幽默,可甜可咸,当时的大美女、卫国王后南子也是他的小迷妹。


搞懂他,才能搞定这个时代

春秋时期中国总人口2000万,按识字率5%,也就100万人,孔子有三千子弟,占千分之三,七十二个有名的,包括政界大佬冉有、春秋福布斯排行榜首富子贡、学术天才颜回、军届猛男子路,孔子活着的时候是真正的无冕之王,死了之后被称为“万世师表”,再牛叉的皇帝到了孔家也得收敛。


搞懂他,才能搞定这个时代


1988年,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

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天若无孔子,万古如长夜。而作为孔子言行集合的《论语》讲什么呢?讲发展,讲奋斗,讲迷茫,讲无助,讲历史进程中的个人。《论语》也就15900字,中国人读了2000年。


宋代时,宰相赵普给宋太宗说,


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今天臣计划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致使天下太平。


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前文说到的书中有花不完的钱财、吃不完的粮食、开不过来的豪车也是真事,来自于宋真宗的诗,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


世界上绝大多数书,、都是和平年代写的或者事后包装的,环境决定意识,就跟出家人写一本恋爱手册,战争结束之后你说仗该怎么打一样,事后诸葛亮基本没用,而《论语》完全不同。


它是动荡年代写的,在春秋战国的大争之世,天天见证历史,对今天就特别有指导意义;它是明明白白说自己“爱财”、“追求富贵”的正常人写的,普罗大众就特别好上手;最关键的是,他说人话,才1万多字,虽然是文言文,但里面全是口语性的句子和对话,简直是主播文案。


搞懂他,才能搞定这个时代


问题是,解读论语的书鱼龙混杂,而真正好好说的并不多,大王思来想去,与其在后台解答读者要读什么书的咨询,胡乱推书误人子弟,把世界让给我们鄙视的人,不如自己好好写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者朋友们都很忙,大王代劳解说,虽是一家之言,但功莫大于传法嘛。

而与以往所有解读者不一样的是,大王的出发点完全不一样。


第一个出发点是中国常识和中国社会的本质。虽然我们有了更先进的交通工具,高铁朝发夕至,虽然我们有了更发达的通讯,手机千里传音,然而,我们的世界,依然是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依然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社会的底层代码根本没变。


第二个出发点是孔子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正常人。多少著作把孔子写的无比伟大,满篇都是大道理,无欲无求的劝人向善,这怎么可能,孔子要真是那么装X,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别说后世那些状元们崇拜他了,他那三千子弟七十二贤都是傻子吗?装的不累吗?


搞懂他,才能搞定这个时代


如果不谈文言文的表述,《论语》是一部超级大佬的成功学直播稿。


在中国社会明规则和潜规则的基础上,把孔子当成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中年但不油腻、世故而不圆滑,坚持正道起飞的大叔,才能读好《论语》。


2


今天来看第一篇《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搞懂他,才能搞定这个时代


这是《论语》的开篇,大家很早就学过,传统的“正确”解释是,孔子说:

“学习知识并时常温习它,不是很高兴的吗?

有朋友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在大王看来,这是强词夺理胡乱解读啊。


第一句,学习知识并时常温习它,不是很高兴吗?一点都不高兴啊,谁复习课本快乐呢?睁眼说瞎话。高三时候天天做卷子,高考完同学们把书本撕成一条条的,在欢呼声中扔下教学楼,温习课本要是高兴,谁特么撕书啊。


搞懂他,才能搞定这个时代


第二句,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这可说不准啊。疫情期间胡乱串门,有的地方是要打断腿的,就算不在疫情期间,至交朋友肯定没问题,但总有一些我们需要面上应酬的,请吃请住的,生怕招待不好,一两次还行,搞多了受不了啊。外地的亲友去了北京,地主得陪着逛故宫爬长城吃烤鸭,再碰到个孩子要看升旗,简直要崩溃。


大王一个在南京的朋友,说他去年搞接待,夫子庙秦淮河早走腻歪了,总统府一年去了8次,陪吃鸭血粉丝汤都搞出慢性胃炎了,私下里着实快乐不起来啊!


搞懂他,才能搞定这个时代


就这两条,如果光看字面意思,孔子这不是迂腐又强人所难吗?这种人怎么可能受到历朝历代的敬仰,那么多帝王将相崇拜孔子,难道都是傻子吗?

只能说,我们理解的错了。

3


正经意思是什么呢?


先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句中,学和习,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概念,不是看书,做卷子,习是实践的意思,正确的含义是:


“学习了新的本领,时常的拿出来练习一下露两手,不是很爽的事情吗?”


刚拿到驾照,买了车抓着方向盘开,紧张,刺激,爽。


刚学会了做饭,黑暗料理做出来,看着男朋友开心的吃下去,还称赞自己做得好,开心的不得了。


自己学会插花、烤饼干,哪怕驾校学个车,时不时的在朋友圈发个照片炫一下,接受大家的敬仰和点赞,心情无比愉悦。


搞懂他,才能搞定这个时代


孔子的真正意思是,学到了点东西,别藏着掖着,没事就得拿出来露两下,炫炫技,难道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吗?练多了水平就有了。对嘛,这才是孔子。

再看第二句,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这个朋,不单指现实中的朋友,不是非得具象成一个有名有姓的某某某,非得当面,非得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而是说,你跟一个人交流,或者看到一个人的书,觉得他里面的说的道理很对,你相见恨晚,和你志同道合才叫朋友,弄不到一起顶多叫熟人啊。这个朋,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一篇文字,一个分享,一个感触,就像你读了大王一篇公众号文章,击节赞叹,觉得说的太对了,知己啊!当然开心了。是不是认识本人,并不重要啊。


读书万卷,神交古人,也是有朋自远方来,远方可以是时间和空间,几千年前的古人和你在文字里相遇,彼此认可、激情碰撞、颅内高潮,当然快乐啊!


有一个叫杜甫的朋友从唐朝来,大家都很快乐,他也很忙。

搞懂他,才能搞定这个时代


第三句,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这个人,我们经常理解为别人、具体的人,是不对的,是怨天尤人的人。自己怀才不遇,社会不认可,洒脱一点嘛,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才是君子风度。


不被人理解,说明你前两句中做得不好,没有那种真正意义的朋友,入不了别人法眼,没有和主流或者游戏规则水乳交融,说白了是你不了解社会。不了解社会,说明你学到的东西和实践都不够,所以,你有什么好恼怒的呢?回去好好学习读书,神交古人今人,等大家发现嘛。

就像大王,早在2月下旬,大王就预测说,欧美的疫情一定要捅出大篓子,很多人并不相信,在后台大骂大王是小粉红,说美国灭日本平苏联,一天造一艘登陆艇,多么强大你知道吗?欧洲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不抛弃不放弃你知道吗?

大王当然没有恼怒,用《70年》《美帝馅饼》等文章娓娓道来,然后神交上各位读者,再然后的事情,大家都看到了。时常温习一下那几篇10万+,当然爽啊,孔子说的一点都没错。

搞懂他,才能搞定这个时代


而方方呢,她的日记被诸多80后和90后不喜欢,说明方方没有和年轻人成为“有朋”,人家读他的文字,感觉不到开心快乐并引为知己,所以,别人没法了解她。不了解你就好好学习,好好解说,跟年轻人心平气和沟通不好吗,你不但是作协主席,还是65岁的长者呢。

方方偏不,对付不了解和“人不知”,她的方式是扣帽子,极左、文革余孽、愤青、脓疮,和读者撕逼互怼。别人不了解我,我就使劲骂,哪有一点“人不知而不愠”的感觉呢?

搞懂他,才能搞定这个时代


在过去,中国的“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组成的“四书”,不是说你认识字能看书就叫读书人,遵循《四书》的精神才是。

你觉得上来就和祖师爷孔子的精神背道而驰,和中华文明共有的价值观对着干,方方能叫读书人吗?

4


论语第一句的全部意思于是明确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到东西,时不时的要拿出来练手、装个X炫个技,难道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无论是真实世界还是精神世界,见到与你志气相投和三观一致的朋友,难道不一件快乐的时期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干货学得多了,练手练的多了,自然就牛X了,如果别人不了解你,你不要计较和恼怒,回去练内功,打入他的精神世界,做他心灵的朋友。

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一定看得出来,保持一个高手风范嘛!


与朋友相交,和高手同行,学真·大佬风范,敬请关注大王的公众号(ID:jcytoday)。

搞懂《论语》,让时代配得上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