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敘事系列之二:“天之道”與“人之道”之間的糾結

中國敘事系列之二:“天之道”與“人之道”之間的糾結

文/老C


1、


老子筆下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已經超越了人人平等,是一種追求公平的境界。


中國敘事系列之二:“天之道”與“人之道”之間的糾結


上面這張漫畫清楚的寫了平等和公平的區別,第1張是平等,第2張是公平。


什麼是平等?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這個是平等。我幹活努力我聰明,我能掙更多的錢,你笨,你掙的錢少,這個是平等。我有一個好爸爸,我生下來就可以當富二代,你有一個窮爸爸,你得一點一點自己掙錢養家,這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平等的。兩個人看上去都在一個起跑線上。但是這個是不公平的。


中國敘事系列之二:“天之道”與“人之道”之間的糾結


人生下來就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智商高,有的人智商低;有的人父母有錢,有的人父母貧窮;有的人生在美國;有的人生在非洲;有的人長的漂亮,有的人醜陋不堪;有的人白皮膚;有的人黃皮膚。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尚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廁鼠和倉鼠所處的位置不同,出身不同,就能享受不同的待遇,更何況人。


老子筆下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實際超越了平等,而是公平。


公平就是損有餘,補不足,有餘的人要付出一些,給不足的人。


什麼是公平?每個人應該得到同樣的東西,如果做不到,至少是同樣的機會。


2、


而人之道正好相反,是馬太效應:“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越富裕的人,賺錢越容易。窮人賺1百萬很難,富人1個億隻是一個小目標。


在農業時代,規模效益不變,甚至規模效益遞減是普遍規律。在土地是稀缺資源的前提下,糧食畝產量基本是恆定的。自耕農細心伺候的自己的田地,畝產量可能比大地主僱傭佃農種田的畝產量還高。


但工業時代,絕大多數情況,都是規模效益遞增。5000萬噸的鋼廠,噸鋼成本一定小於1000萬噸的,1000萬噸的鋼廠,成本一定小於100萬噸的。工業時代,企業很多時候是被逼無奈不得不上規模,因為沒有規模,就會在競爭中被淘汰。


信息時代更是這樣,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每一個領域,最終都只有1-3家能跑出來,千團大戰,最終只剩下美團一家獨立巨頭,和被阿里收購的餓了麼。


互聯網toC的商業模式,變成了toVC,前期靠鉅額融資補貼圈用戶,後期靠把對手擠死,壟斷收割。


從歷史中可以看到,如果沒有制約,資本的力量一定會讓窮者愈窮,富者愈富。這是不可逆的客觀規律,是“人之道”。


現代社會中,權力的血統繼承已經基本不存在了。但財產的血統繼承,還是天經地義的。血統繼承加上資本的馬太效應,如果沒有制衡,社會財富不可避免的會聚攏在越來越少的人手中。


3、


如果一個社會只強調“人之道”,只強調效率,不追求公平。這就是一次大戰之前的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社會是什麼,是強調效率,強調平等,自由、平等、博愛。資本主義說的是平等,而不是公平。純粹的資本主義是不考慮公平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才是資本主義的基本原則。


然而,二十世紀上半葉發生的蕭條、戰爭、問題,以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誕生。也讓資本主義意識到了,完全不考慮公平,社會很難穩定和諧。對整體經濟發展也不利。


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而社會的生產力已經超過了人們的生存的基本需求。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需要更大的需求。在資本主義階段,人類社會第一次出現了有效需求不足。


經濟危機的本質是什麼,是產能過剩,需求不足。一個人的消費,再怎麼窮奢極侈,也是有些人。對於站在金字塔尖最富有的很少一批人來說,他們的財富遠遠大於他們所能消費的部分。


如果財富過份集中,整個社會會出現,富人有錢但錢花不完,窮人想消費但沒錢。因為富人只是極少數,整個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而財富集中導致整體的利益也受到損害。


因此,如我上篇文章所講,資本主義社會也需要講一點公平。而二十世紀,西方國家,一人一票的選票,就是西方社會平衡資本的力量。


4、


如果一個社會只強調“天之道”,只強調公平。結果是什麼?是大鍋飯,是社會運轉失靈。


公平的代價是什麼?公平代價是效率(這裡指賺錢,創造財富的效率)。


人的本性是好逸惡勞的。顯然,如果幹好乾壞一個樣,做什麼都差不多,那樣人一定不願意多幹活,大鍋飯一定會導致效率的下降。


社會主義是什麼?社會主義是按勞分配。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要公平一點,公平體現在,我聰明,我努力,我就能得到更多,這個不是絕對的公平。


比如蘇聯當時那種制度,社會中存在等級差距,高級官員和普通工人的地位和消費肯定完全不一樣。但至少沒有太多的可以代代傳承的私有財產。不會出現,只要父母有錢,自己完全不工作,也可以過著非常舒適的生活這種情況。


蘇聯式的社會主義制度比資本主義的制度爭取了更多的公平,但是呢,也放棄了一些效率。

為什麼說他放棄了一些效率呢?因為人類本身的天性是希望把自己的財富傳給子女的。如果所有都是按勞分配,沒有代代傳承的私有財產的話,社會中最優秀最勤奮的人,也沒有特別大的動機去創造更多的財富。畢竟一個人所能消費的是有限的,如果不能積累和傳承財富,也沒有太大的動力去創造更多的財富。孟子裡有這樣一句話:“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 大意就是隻要士(覺悟高的人)才能做到沒有恆產(私有財產)還有恆心(玩命工作)。普通沒覺悟的人(民)沒有私有財產就不好好幹活了。


蘇聯式的社會主義社會在某種程度上,會放棄一定的效率,去爭取更多一點的公平。當然如果這個社會的,所有人都覺悟很高,即使不能積累財富,也要用最大的努力去工作,這種情況下效率的損失就會很有限。蘇聯式的社會主義為公平犧牲一部分效率。具體效率損失多少,就看人們的覺悟了。


除非人類的覺悟能夠真正克服人類的好逸惡勞的本性,追求公平的同時,才能保證效率不下降。


所以,社會實現絕對公平,同時有能保證高效的前提是:1)要麼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高度豐富,人少幹活完全不影響效率。比如AI和機器人時代,全部物質生產都自動化,人基本不需要工作了。2)要麼人的覺悟非常高,給多給少都全心全意工作。


馬克思看的非常清楚,共產主義社會的兩個先決條件是:社會物質極大的豐富和人的思想覺悟普遍的提高。我把這句話重新解釋:


就是共產主義的前提是,社會對物質的供給需要超越人類慾望的極限。我以前認為人類慾壑難填。但現在看,技術有可能能起到限制慾望的作用。這一點其實是有可能的。以後單篇講這個吧。


生產力不夠發達,人類思想覺悟不夠高時,追求絕對公平一定會影響效率。


共產主義就是絕對的公平,所有人都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但是,在人的覺悟沒有上升到一定層次之前,這種社會就是完全沒有效率,幹多幹少不幹活,拿到手都一樣,享受的東西都一樣,為什麼我要工作。在公平與效率之間,在人性和人類的覺悟沒有提升到一定層次之間,追求公平一定會損失效率,追求效率一定會損失公平。馬克思的社會演化,實際上指出了隨著人類的覺悟不斷上升,為了公平所損失的效率,會越來越少。


當人類的覺悟上升到,都有每一個人都有共產主義者的覺悟時,共產主義社會按需分配導致的效率損失,就非常少了。那時,工作是一種樂趣,是一種自我實現,而不是一個負擔。


5、


馬克思主義雖然預測了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這樣的社會發展方向。


但馬克思同時認為社會主義革命是在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首先發生,而且是一個世界革命,會在所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發生。


如果完全按馬克思的理論,社會主義革命是不應該在俄國這樣一個落後的國家出現。列寧的在一國首先建成社會主義的理論是不符合馬克思的設想的。那麼,現實中發生的在一國建成社會主義會遇到什麼樣的新的挑戰呢?


這種挑戰就是,國與國之前的競爭。如果像馬克思設想的,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通過世界革命,通通變成社會主義國家。也就沒什麼國家間競爭了。社會主義大家庭一起改造地球就行了。但實際沒有,首先蘇聯,然後中國兩個大國成為了社會主義國家。這樣,在社會制度的競爭的同時,出現了國家之間的競爭。本來就落後的社會主義國家如果不能維持高效運轉,就會在國家間的競爭中被淘汰。


前面我講到,如果國民的覺悟不夠,還是好逸惡勞。社會主義國家,在提升公平的同時,不可避免的影響到了一些創造財富的效率。而創造財富的效率下降,導致了蘇聯在國與國之間,經濟上的競爭中落於下風,最終在冷戰中失敗。


這個教訓,我們自己也有體會。大鍋飯、人民公社的失敗,充分證明了,在生產力不夠,人民覺悟不夠的情況下,搞公共食堂按需分配是行不通的。


中國必須首先在國家之間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取得世界領先的地位,才有可能繼續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道路邁進。如果國家在競爭中都沒有取勝,怎麼可能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呢?


在國力不夠強,國民素質不夠高時,把公平暫時放一放,強調效率優先。效率優先,就不可避免的,讓有才能的人,努力工作的人,獲得更多的東西,同時給他們積累財產的機會,讓他們有更大的動力去創造更多的財富。


所以最近四十年,中國就從一個公平為優先的社會轉化成效率優先的社會,其目的在於,先把國家建設好,國家建設好之後,國家之間的競爭取勝之後,再向更高的目標前進。


6、


每一個國家,每一種社會體制,都會在公平的天之道,和效率的人之道之間糾結。每一種社會體制,就是兩者之間的平衡。


理論上來說,國力越強,人民收入越高,人民素質越高,就會越偏向於公平的天之道。


現在國力還不夠強,但比1979年肯定更強一點。所以我們也看到了,國家開始比原來更重視社會公平了,扶貧的投入越來越大,基尼係數近兩三年也在降低。


但是,我們仍未不夠強大,人均GDP只有美國的六分之一不到。我們也不可能現在就追求絕對公平,得等國力更加強大。等中國的人均GDP達到了美國的人均GDP,GDP總額超過美國的4倍,黃金儲備佔世界一半,工業產值佔世界一半以上,基本達到二戰後美國在世界的地位時,我們應該會遠遠比現在更重視公平,重視全民的福利。


現在,路還長,國家還不夠強大,人民還不夠富裕,還是要維持公平和效率之間的平衡。


7、


美國提倡的普世價值,美國敘事是“自由、平等、人權、民主”。


自由民主是美國意識形態的制高點。這次Covid-19的疫情,對美國敘事提出了重大挑戰。


自由:在傳染病面前,美國一樣封城,要求居家隔離,禁止商業營業。


平等:美國的平等就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窮人,黑人感染比例高,死亡率也遠遠高於富人


人權:感染者是否應該被隔離,是否應該有自由行動的權力。而自由行動的感染者傳染了他人,是否應該負責?


民主:民主選出的領導者,真的是最恰當的人選?


中國應該有什麼樣的敘事?


國家的敘事必須佔據道德制高點。


憲法第二十四條有這麼一段話:國家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在人民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的教育,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反對資本主義的、封建主義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


從憲法第二十四條,我總結中國的國家敘事,會有以下幾點:利他(集體)主義,國際主義,社會公平,制衡資本。


一方有難八方相助的集體主義和利他主義,全球合作的國際主義(人類命運共同體),對社會公平的不懈追求,國家對資本力量的制約。這些是可以佔據道德制高點,即使對於美國人來說,也是有感染力的。


美國人很喜歡的總統肯尼迪(JFK),在就職演說中有這麼一句話:”我的美國同胞,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什麼,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什麼?“(“my fellow Americans: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


肯尼迪在被提名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時的演說有這麼一句話:“這是我們這個民族必須作出的選擇,這是公共利益和個人安逸之間的選擇,是民族興盛和民族衰亡之間的選擇,是‘進步’的新鮮空氣和‘常態’的陳舊凝重空氣之間的選擇,是積極奉獻和無所作為之間的選擇. ” (That is the choice our nation must make--a choice that lies not merely between two men or two parties, but between the public interest and private comfort--between national greatness and national decline--between the fresh air of progress and the stale, dank atmosphere of "normalcy"--between determined dedication and creeping mediocrity. )


從蘇聯流亡美國的思想家作家安蘭德認為,肯尼迪的這兩句話其實就有相當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利他主義的味道,認為這兩句話的背後是法西斯主義。


然而,肯尼迪還是美國人喜歡的總統,這兩句話,特別是第一句,也是很多美國人喜歡的經典名句。


利他主義,是人類道德中高尚的一面,是可以理直氣壯說出口的中國敘事。


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 曾問學生一個問題:什麼是人類文明的最初標誌?


學生們答魚鉤、石器、火、直立行走。


瑪格麗特舉起一幅圖片說:"是這塊折斷之後又癒合的肱骨”。


面對迷惑不解的學生,她意味深長地說:


肱骨折斷在是原始社會是一件生死攸關的事情,這樣原始人就無法逃跑、喝水或狩獵,很快成為四處遊蕩的野獸口中的獵物。


而癒合的肱骨則表明有同伴花了很長時間來照顧受傷的人——處理傷口、提供食物、保護他。


而從困難中幫助別人才是文明真正的起點! ('Helping someone through difficulty is where civilization starts'


這次Covid-19疫情,也讓很多西方人認識到了集體利他主義的重要。3月20日,福布斯的一般文章就舉了米德的這個例子。互相幫助能使人類戰勝冠狀病毒危機。


中國敘事系列之二:“天之道”與“人之道”之間的糾結


利他主義、國際主義、社會公平、制衡資本。這16個字的敘事,即使在美國這樣的個人主義/資本主義國家,也是具有相當的道德高度和感染力的。


隨著美國的貧富差距繼續擴大,選票制衡資本的失敗表露的越發明顯,這16個字的中國敘事,即使在西方世界,我相信也能影響感染越來越多的人。


這16個字的敘事,在後面會繼續展開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