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小知識:悟透這二句真言,你就懂得了經濟學

上文有說到經濟學供求關係的真相用我們先人的兩句話足以概括,這兩句話也是本人讀《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的一種感悟。

正文開始之前,先簡單介紹下《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這部書,目前已經出到了13版,它對經濟學的解讀比較通俗易懂,本文的一些例子和靈感均源自於本書。

經濟學小知識:悟透這二句真言,你就懂得了經濟學

可能一提到經濟學,有些人就要撓頭,認為那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無法窺其門徑,實際上任何一門學問要想熟練掌握都需要持之以恆的學習,但若只想知其大略則不用枉費太多功夫,經濟學也是如此。讀者若能悟透本文裡說到的二句真言,則足以知曉經濟學之大略了。

經濟學小知識:悟透這二句真言,你就懂得了經濟學

第一句真言出自道家名篇《抱朴子》:“物以稀為貴”。

“物以少者為貴,多者為賤。”——《抱朴子·明本》

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很直觀,本無需多講,但具體到應用的時候很多人往往就想當然了。

比如發生一旦發生豬瘟豬肉就會漲價,有人就問了,發生豬瘟大家都不吃豬肉了,豬肉怎麼還會漲價呢?這麼想也不是沒有道理,但顯然這種推理有點太武斷,也不符合經濟學的規律。從“物以稀為貴”的角度講,發生豬瘟導致豬大量死亡,市場上的豬肉就少了很多,當然也會有些人因為豬瘟的原因不吃豬肉了,但因此不吃豬肉減少的需求量跟因豬瘟而減少的供給量相比,簡直可以忽略不計,總體而言,豬肉少了,那麼肯定是要漲價的。

經濟學小知識:悟透這二句真言,你就懂得了經濟學

豬肉漲了,牛羊肉為什麼也漲呢?道理很簡單,吃不起豬肉的人開始吃牛羊肉了,牛羊肉的需求量增加了但供給量沒有增加,相對而言,它們也變得稀少了,物以稀為貴。

牛羊肉是豬肉的替代品,它們跟漲豬肉是符合經濟學規律的,但你不能把所有物品的漲價都歸結到豬身上。有個段子說豬肉漲了,房租也跟漲,原因是房東要吃豬肉,這就有點強詞奪理了,房租漲不漲是根據租房市場的供求關係決定的,跟豬肉沒有半毛錢關係(話不能說的太絕對,有一分錢關係吧……)

下面這個例子出自於《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第五章的一個練習題,說假設科學家發現多吃大豆可以防癌,可以預防心臟病,那麼請問:

  1. 你預期大豆的價格會有什麼變化?
  2. 你預期玉米(通常在適宜種植大豆的土地上也適宜種玉米)的價格會有什麼變化?
經濟學小知識:悟透這二句真言,你就懂得了經濟學

大豆顯然要漲價了,在這個假設中,那些本來不吃大豆的人因為它可以預防疾病要開始吃大豆了,市場的需求量增加,大豆顯得更加“稀少”了。玉米也要漲價,因為本來要種玉米的土地被種上大豆了,玉米的產量勢必要減少,少即貴。

要理解“物以稀為貴”這句真言,首先這個東西要有用,不管是被當做貨幣的黃金也好,被當做裝飾的鑽石也罷,它們都是有用的,才會貴,不然再稀少也不會貴,其次要明白稀少是貴的原因,而非是因為貴才導致了稀少。

經濟學小知識:悟透這二句真言,你就懂得了經濟學

人們有時候會說,那個東西太貴了所以買的人少,好像是因為貴才少一樣,這實際上有點倒果為因了,如果仔細推敲你就會發現,無論任何時候貴都不會導致少,只有少才會導致貴。如果一件東西很貴而需求量又很大,那麼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中,商家會想方設法多生產一些,最後導致價格的下降,如果這件物品的價格就是降不下來,那麼只有一種原因——客觀上它就是少。

說完第一句真言,接下來說第二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源自《道德經》。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道德經》

看過《射鵰英雄傳》的朋友想必對這句話非常熟悉,它是《九陰真經》中的第一句話。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不足勝有餘。——《射鵰英雄傳·九陰真經》

分析這句真言之前先講兩個案例,同樣出自於《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第一個案例說甲地區的糖漿一斤賣9元,乙地區的糖漿一斤賣4元,有位經常往返兩地的人發現了其中的商機,開始了他的倒賣生意。這個人在乙地採購大量糖漿販賣到甲地以圖獲利,問:他每斤糖漿能獲利幾元?

直接回答5元的夥伴是沒有動腦子思考的。他幹這趟活是需要成本的,收益減去成本才算得上是利潤,這裡假設他的車馬人員費折算到糖漿中合計0.5元/斤,那麼請問他每斤糖漿能獲利幾何?

經濟學小知識:悟透這二句真言,你就懂得了經濟學

回答4.5元的夥伴可能忘了第一句真言“物以稀為貴”。正常情況下,乙地的糖漿賣4元/斤,但一旦有人大量收購將會導致這個地區的糖漿供不應求,結果就是漲價,這裡假設乙地的糖漿價格因為商人的採購漲到了6元。同理,正常情況下,甲地的糖漿賣9元/斤,但一旦有人大量傾銷將會導致這個地區的糖漿供過於求,結果就是降價,這裡假設甲地的糖漿價格因為商人的出售降到了7元。

商人從乙地以6元/斤的價格採購糖漿運到甲地以7元/斤的價格出售,再減去成本0.5元,他每賣一斤糖漿也就能賺0.5元。這裡的重點不是商人到底賺了多少錢,而是說在這個過程中,甲地糖漿的價格從9元降到了7元,乙地糖漿的價格從4元漲到了6元,豈不正應了那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真言?

經濟學小知識:悟透這二句真言,你就懂得了經濟學

第二個案例與此類似,也是平衡了兩個差別太大的價格,所不同的是第一個案例發生在不同地域,是在空間上,第二個案例發生在不同時期,是在時間上。說一種枯葉病的蔓延將要導致玉米大量減產,雖然玉米還沒有到收穫的季節,但大家都知道今年的玉米產量必然要大幅減少,商人就會開始提前囤積,用戶也會開始提前採購,這最終導致玉米的價格提前上漲。

假設玉米平時的價格是1元/斤,如果商人沒有提前囤積,用戶沒有提前採購,那麼等到天災真正來的時候一下子漲個十倍百倍的誰也受不了,反倒是提前漲價平衡了這個過程,等到真正發生時也不至於一下子變的太快。由此可見,無論是在空間上還是時間上,都有一個“損有餘而補不足”的過程,這是自然規律,即天道。

經濟學小知識:悟透這二句真言,你就懂得了經濟學

對兩句真言的論述就先到這裡,夥伴們對此有何感悟呢?不妨一起討論討論。

PS: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所述案例不過是一種簡化後了的理想情況,現實世界遠比案例複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