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教授告訴你,不用省吃儉用也能減少一半開支

在一個煙雨朦朧的晚上,一對夫妻在臥室裡吵了起來。

他們的聲音越來越大,

妻子尖銳的嗓音似乎要把玻璃都劃破了。

“混蛋,無能,窮鬼……”

丈夫的咆哮,與窗外劃過的那道閃電發生了強烈的碰撞。

接著,是連續的,轟隆隆的雷鳴……

“敗家娘們,一天到晚就知道買,買,買……”

睡在隔壁房間的小女孩約摸有八、九歲的樣子。

她,抱著枕頭,小心抽泣。

她特別想翻身起床,衝進爸媽的臥室,對他們說:

“不要吵了,鋼琴不學了,補習班不上了……”

經濟學教授告訴你,不用省吃儉用也能減少一半開支

網絡圖片

好吧,我承認,上面這個故事,是我編的。不過,在真實的生活中,一定有不少夫妻為了家庭開支而爭吵吧。在很多傳統家庭裡,基本上還是丈夫每個月把工資交給妻子,由妻子負責管理一家人的開支用度。這樣一來,如果需要用錢卻拿不出來時,兩口子就會相互埋怨。丈夫責怪妻子敗家,妻子責怪丈夫無能掙錢少。

很多時候,這樣的爭吵通常都是以丈夫摔門而出,妻子抱頭痛哭的模式終止的。很少有人能在那種情況下,靜下心來,心平氣和地探討一下,以後該如何規劃一家人的開支,如何開源節流,少花錢卻能提升一家人的生活質量,增強家庭幸福感。

對於那些不知道如何開源節流的朋友,確實需要掌握點經濟學原理。但是,經濟學這麼高大上的東西,我們小老百姓怎麼學得懂呢?日本有一位大學教授,叫坂井豐貴,他寫了一本書:《小學二年級就能讀懂的經濟學》。

這本書,只有8萬來字,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完全不懂經濟學為何物的讀者,把諸如:“無差異曲線、預算線與最優化、需求曲線、供給曲線”等等專業的經濟學名詞,用簡單直白的語言,解釋得一清二楚,真的是小學生都能看得懂。因此,這本書被廣大讀者譽為微觀經濟學領域“入門”級的“入門”書。

那麼,問題是如何用書中知識和管理家庭財務結合起來呢?我給大家講幾點體會,供參考。

經濟學教授告訴你,不用省吃儉用也能減少一半開支

圖書封面

一、預算線和你家的日常開支

很多人都曾夢想著過日子不用精打細算,買東西不用看價錢,只要自己看著順眼,說買就買。但是,咱普通老百姓一枚,如果真這麼做的話,估計辛苦一年的收入,還不夠在百貨超市瘋狂一回的。

所以,我們為了把日子過得像樣一點,就得養成做預算的習慣。但是,很多人做的預算,無法落地執行。比方講,某位“賢妻良母”決定一個月拿3000塊錢做生活開支。結果,她憑感覺去計劃,一個月的“電話費、洗髮水、洗衣液、水電費、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等,這些開支只要1000元就夠了,剩下的2000元買護膚品。

從這個粗放的開支預算來看,這個家庭的女主人,顯然有“你負責賺錢養家,我負責貌美如花”的理念。她做完預算以後,就迫不及待地買了2000塊錢護膚品。結果可想而知,她家孩子的早餐奶估計沒戲了,她家還有可能會面臨天天過鹹菜就饅頭的日子。

這個例子可能有些極端,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一定會因為開支預算不合理,導致生活質量降低,該做的事情的做不了,該吃的美食吃不上。

俗話說:“吃不窮,穿不窮,沒有計劃窮一輩子。”咱們普通老百姓過日子,就是要精打細算。

《小學二年級就能讀懂的經濟學》這本書講到了“預算線和最優化”的概念,我們可以把這個知識點應用到家庭開支預算工作中,讓我們的預算精準可行,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

第一步:準備一張白紙和一張多色筆。

第二步:確定你這個月能拿出多少錢來進行開支。

第三步:按“急用,必需,可買,想買”分類,把這個月需要開支的項目列成清單,並標註相關價格。

第四步:畫預算線,得到一個合理的組合預算結果。因為我們一個月的家庭開支,是由很多項目組成的。限於篇幅,我們不以家庭月開支計劃為例,來說明如何畫預算線,我們假設有一位賢妻良母李太太,李太太把“饅頭和牛奶”這兩種食品,列為家庭月開支中的早餐必需品。根據前期計劃,這個月可以用來購買“饅頭和牛奶”的金額是350元。

假設每個饅頭的價格是0.5元,牛奶的價格是2.5元一瓶,李太太是一個4口之家,如果每人每天早餐都需要1個饅頭和1瓶牛奶,李太太家一個月(假設當月為30天)的“饅頭+牛奶”開支情況如下:

饅頭開支=4*30*0.5=120*0.5=60元

牛奶開支=4*30*2.5=120*2.5=300元

這時候,李太太如果執行這個標準,她需要開支360元,超支10元。於是,她想,饅頭比牛奶重要,那就有一次早餐不喝牛奶吧,開支就持平了。

如果把李太太的想法,畫成開支預算線,如下圖所示:

經濟學教授告訴你,不用省吃儉用也能減少一半開支

預算線

我們在做開支預算的時候,可以通過畫預算線,直觀地看到我們的預算是超支,還是結餘。在畫預算線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開支內容進行調整。

以李太太的早餐(饅頭和牛奶)預算為例,李太太選擇了在一個月內,其中一個早餐不喝牛奶。但是,實際情況是,我們吃早餐總得喝點什麼吧,不能因為經濟原因,就草草地吃一個饅頭了事。

所以,我們可以選擇把某幾個早餐改成“饅頭+自煮稀飯”,降低成本,既確保開支在預算範圍內,又在調劑伙食的基礎上提高生活質量。這種方式,在經濟學原理中,有一個專業的名詞,叫“無差異”。

經濟學教授告訴你,不用省吃儉用也能減少一半開支

網絡圖片

二、無差異曲線和你家的菜籃子

什麼是無差異呢?

比如,你喜歡喝可樂。但是,你不在乎什麼牌子的可樂,也不在乎包裝,只要是可樂,你都喜歡喝。因為,你喜歡的就是可樂的味道。

在《小學二年級就能讀懂的經濟學》這本書中,就採用“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組合進行舉例,給我們把“無差異”這個專業的經濟學名詞,闡述得簡單易懂。

假設:

A=1瓶可口可樂+2瓶百事可樂

B=2瓶可口可樂+1瓶百事可樂

C=3瓶百事可樂

D=3瓶可口可樂

如果我們只在乎數量,而不在乎其它因素。因為, A、B、C、D等四種情況,我們的喜歡程度是一樣的。在經濟學中,把這種偏好程度的相同性,稱為無差異。

我們可以把這種情況畫成無差異曲線圖,如下圖所示:

經濟學教授告訴你,不用省吃儉用也能減少一半開支

無差異曲線

當然,有些人對“無差異”的方案是不一樣的,他可能會認為:

A=3瓶可口可樂

B=1瓶可口可樂+1瓶百事可樂

C=4瓶百事可樂

如果按上述方案分配,他就沒有什麼意見,否則,他就不同意。這時候,這個人的“無差異曲線”就變成如下圖所示了:

經濟學教授告訴你,不用省吃儉用也能減少一半開支

無差異曲線

那麼,如果家庭的女主人李太太,想要制定一份既省錢,又能讓家人都吃得開心的菜譜,該如何應用“無差異曲線”來幫助自己做決策呢?

“吃什麼菜?”

是一個困擾很多家庭主婦的難題,有些家庭主婦買菜開支很大,但吃得並不好。而懂得精打細算的家庭主婦,卻可以花很少的錢,讓家庭成員吃到各種品類的美味佳餚。

有經驗的家庭主婦會告訴我們,通常早上買菜,價錢要貴一些,但菜更新鮮;晚上買菜,會有更多的機會買到便宜菜;順著季節生產出來的菜,比逆著季節生產出來的菜,更便宜。

從“無差異”角度來講,如果家庭成員想吃點蔬菜,並不是非得吃某個菜,至於是吃菠菜還是吃白菜,並不在乎。所以,聰明的家庭主婦會選擇買更便宜的菜,既降低開支成本,又讓家裡的伙食多樣化。

不過,吃飽穿暖,只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在滿足了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條件以後,就會在精神、文化層面也有了更多的追求。

《小學二年級就能讀懂的經濟學》這本書,講解了經濟學中關於“需求曲線”的概念,可以幫助我們提升獲得感和幸福感。

經濟學教授告訴你,不用省吃儉用也能減少一半開支

網絡圖片

三、需求曲線和你家的幸福指數

《小學二年級就能讀懂的經濟學》這本書的作者坂井豐貴,在講解“需求曲線”時,講了一個他自己在美國上研究生時的故事。

那時候的坂井豐貴先生,儘管經濟條件不太好,但他還是喜歡喝咖啡。在他感到迷茫的日子裡,他覺得只要能喝上一杯熱騰騰的咖啡,就可以忘掉心裡的負擔。但是,咖啡要1.5美元一杯,這對於他來講,算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後來,在他快要身無分文的時候,申請到了校內研究所的獎學金。這時,他每個月有了1200美元的生活費。於是,他多了一項生活習慣:每天晚上離開學校之前,都要買一杯1.5美元的咖啡。

坂井豐貴講到,他購買咖啡的數量,是隨著咖啡的價格和個人的收入而變化的。當他每個月的收入只有800美元時,如果咖啡的價格是0.5美元一杯,他就會偶爾購買。

同樣的道理,我們每個人,每個家庭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檔次,也是隨著家庭收入變化的。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就是我們的需求曲線,是隨著商品價格或者家庭收入的變化,而變化的。

比如,一對年輕夫妻,他們剛買房子時,他們不僅要還房貸,還要還因首付買房款而欠下的債務。他們為了還清債務,寧願省吃儉用,只要能省錢,哪怕天天吃鹹菜就饅頭,也心甘情願,每還清一筆欠款,心裡就美滋滋的。

當這對夫妻還清了欠款,只要供房貸時,他們明顯感覺生活輕鬆多了。這時候,如果不在下班後整杯紅酒,搞點小資情調,就覺得生活沒勁。

後來,他們的日子越過越順,事業有成。物質,已經不能完全滿足他們對生活的追求。他們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東西,比如,有事沒事和一群文化界的朋友,揮毫潑墨,周遊世界……

當我們實現財務自由以後,內心的需求就會變化。

不過,如果要想過得幸福,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都要清楚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麼,合不合理,合不合適。

人的慾望是很難滿足的,當你沒有時,你想得到,當你得到時,你想要更多。這都無可厚非,但是,在追求獲得更多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經常反思一下,你的需求,是否和你的付出相匹配。

直白講,就是你配不配擁有這些。

只有修養一顆平和的心,努力提升自己的人品和度量,擴大你的收容能力,你才能在滿足需求時,不貪,不痴,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擁抱一個幸福的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