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教授告诉你,不用省吃俭用也能减少一半开支

在一个烟雨朦胧的晚上,一对夫妻在卧室里吵了起来。

他们的声音越来越大,

妻子尖锐的嗓音似乎要把玻璃都划破了。

“混蛋,无能,穷鬼……”

丈夫的咆哮,与窗外划过的那道闪电发生了强烈的碰撞。

接着,是连续的,轰隆隆的雷鸣……

“败家娘们,一天到晚就知道买,买,买……”

睡在隔壁房间的小女孩约摸有八、九岁的样子。

她,抱着枕头,小心抽泣。

她特别想翻身起床,冲进爸妈的卧室,对他们说:

“不要吵了,钢琴不学了,补习班不上了……”

经济学教授告诉你,不用省吃俭用也能减少一半开支

网络图片

好吧,我承认,上面这个故事,是我编的。不过,在真实的生活中,一定有不少夫妻为了家庭开支而争吵吧。在很多传统家庭里,基本上还是丈夫每个月把工资交给妻子,由妻子负责管理一家人的开支用度。这样一来,如果需要用钱却拿不出来时,两口子就会相互埋怨。丈夫责怪妻子败家,妻子责怪丈夫无能挣钱少。

很多时候,这样的争吵通常都是以丈夫摔门而出,妻子抱头痛哭的模式终止的。很少有人能在那种情况下,静下心来,心平气和地探讨一下,以后该如何规划一家人的开支,如何开源节流,少花钱却能提升一家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家庭幸福感。

对于那些不知道如何开源节流的朋友,确实需要掌握点经济学原理。但是,经济学这么高大上的东西,我们小老百姓怎么学得懂呢?日本有一位大学教授,叫坂井丰贵,他写了一本书:《小学二年级就能读懂的经济学》。

这本书,只有8万来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完全不懂经济学为何物的读者,把诸如:“无差异曲线、预算线与最优化、需求曲线、供给曲线”等等专业的经济学名词,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解释得一清二楚,真的是小学生都能看得懂。因此,这本书被广大读者誉为微观经济学领域“入门”级的“入门”书。

那么,问题是如何用书中知识和管理家庭财务结合起来呢?我给大家讲几点体会,供参考。

经济学教授告诉你,不用省吃俭用也能减少一半开支

图书封面

一、预算线和你家的日常开支

很多人都曾梦想着过日子不用精打细算,买东西不用看价钱,只要自己看着顺眼,说买就买。但是,咱普通老百姓一枚,如果真这么做的话,估计辛苦一年的收入,还不够在百货超市疯狂一回的。

所以,我们为了把日子过得像样一点,就得养成做预算的习惯。但是,很多人做的预算,无法落地执行。比方讲,某位“贤妻良母”决定一个月拿3000块钱做生活开支。结果,她凭感觉去计划,一个月的“电话费、洗发水、洗衣液、水电费、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等,这些开支只要1000元就够了,剩下的2000元买护肤品。

从这个粗放的开支预算来看,这个家庭的女主人,显然有“你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的理念。她做完预算以后,就迫不及待地买了2000块钱护肤品。结果可想而知,她家孩子的早餐奶估计没戏了,她家还有可能会面临天天过咸菜就馒头的日子。

这个例子可能有些极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定会因为开支预算不合理,导致生活质量降低,该做的事情的做不了,该吃的美食吃不上。

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没有计划穷一辈子。”咱们普通老百姓过日子,就是要精打细算。

《小学二年级就能读懂的经济学》这本书讲到了“预算线和最优化”的概念,我们可以把这个知识点应用到家庭开支预算工作中,让我们的预算精准可行,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第一步:准备一张白纸和一张多色笔。

第二步:确定你这个月能拿出多少钱来进行开支。

第三步:按“急用,必需,可买,想买”分类,把这个月需要开支的项目列成清单,并标注相关价格。

第四步:画预算线,得到一个合理的组合预算结果。因为我们一个月的家庭开支,是由很多项目组成的。限于篇幅,我们不以家庭月开支计划为例,来说明如何画预算线,我们假设有一位贤妻良母李太太,李太太把“馒头和牛奶”这两种食品,列为家庭月开支中的早餐必需品。根据前期计划,这个月可以用来购买“馒头和牛奶”的金额是350元。

假设每个馒头的价格是0.5元,牛奶的价格是2.5元一瓶,李太太是一个4口之家,如果每人每天早餐都需要1个馒头和1瓶牛奶,李太太家一个月(假设当月为30天)的“馒头+牛奶”开支情况如下:

馒头开支=4*30*0.5=120*0.5=60元

牛奶开支=4*30*2.5=120*2.5=300元

这时候,李太太如果执行这个标准,她需要开支360元,超支10元。于是,她想,馒头比牛奶重要,那就有一次早餐不喝牛奶吧,开支就持平了。

如果把李太太的想法,画成开支预算线,如下图所示:

经济学教授告诉你,不用省吃俭用也能减少一半开支

预算线

我们在做开支预算的时候,可以通过画预算线,直观地看到我们的预算是超支,还是结余。在画预算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开支内容进行调整。

以李太太的早餐(馒头和牛奶)预算为例,李太太选择了在一个月内,其中一个早餐不喝牛奶。但是,实际情况是,我们吃早餐总得喝点什么吧,不能因为经济原因,就草草地吃一个馒头了事。

所以,我们可以选择把某几个早餐改成“馒头+自煮稀饭”,降低成本,既确保开支在预算范围内,又在调剂伙食的基础上提高生活质量。这种方式,在经济学原理中,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无差异”。

经济学教授告诉你,不用省吃俭用也能减少一半开支

网络图片

二、无差异曲线和你家的菜篮子

什么是无差异呢?

比如,你喜欢喝可乐。但是,你不在乎什么牌子的可乐,也不在乎包装,只要是可乐,你都喜欢喝。因为,你喜欢的就是可乐的味道。

在《小学二年级就能读懂的经济学》这本书中,就采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组合进行举例,给我们把“无差异”这个专业的经济学名词,阐述得简单易懂。

假设:

A=1瓶可口可乐+2瓶百事可乐

B=2瓶可口可乐+1瓶百事可乐

C=3瓶百事可乐

D=3瓶可口可乐

如果我们只在乎数量,而不在乎其它因素。因为, A、B、C、D等四种情况,我们的喜欢程度是一样的。在经济学中,把这种偏好程度的相同性,称为无差异。

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况画成无差异曲线图,如下图所示:

经济学教授告诉你,不用省吃俭用也能减少一半开支

无差异曲线

当然,有些人对“无差异”的方案是不一样的,他可能会认为:

A=3瓶可口可乐

B=1瓶可口可乐+1瓶百事可乐

C=4瓶百事可乐

如果按上述方案分配,他就没有什么意见,否则,他就不同意。这时候,这个人的“无差异曲线”就变成如下图所示了:

经济学教授告诉你,不用省吃俭用也能减少一半开支

无差异曲线

那么,如果家庭的女主人李太太,想要制定一份既省钱,又能让家人都吃得开心的菜谱,该如何应用“无差异曲线”来帮助自己做决策呢?

“吃什么菜?”

是一个困扰很多家庭主妇的难题,有些家庭主妇买菜开支很大,但吃得并不好。而懂得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却可以花很少的钱,让家庭成员吃到各种品类的美味佳肴。

有经验的家庭主妇会告诉我们,通常早上买菜,价钱要贵一些,但菜更新鲜;晚上买菜,会有更多的机会买到便宜菜;顺着季节生产出来的菜,比逆着季节生产出来的菜,更便宜。

从“无差异”角度来讲,如果家庭成员想吃点蔬菜,并不是非得吃某个菜,至于是吃菠菜还是吃白菜,并不在乎。所以,聪明的家庭主妇会选择买更便宜的菜,既降低开支成本,又让家里的伙食多样化。

不过,吃饱穿暖,只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条件以后,就会在精神、文化层面也有了更多的追求。

《小学二年级就能读懂的经济学》这本书,讲解了经济学中关于“需求曲线”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

经济学教授告诉你,不用省吃俭用也能减少一半开支

网络图片

三、需求曲线和你家的幸福指数

《小学二年级就能读懂的经济学》这本书的作者坂井丰贵,在讲解“需求曲线”时,讲了一个他自己在美国上研究生时的故事。

那时候的坂井丰贵先生,尽管经济条件不太好,但他还是喜欢喝咖啡。在他感到迷茫的日子里,他觉得只要能喝上一杯热腾腾的咖啡,就可以忘掉心里的负担。但是,咖啡要1.5美元一杯,这对于他来讲,算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后来,在他快要身无分文的时候,申请到了校内研究所的奖学金。这时,他每个月有了1200美元的生活费。于是,他多了一项生活习惯:每天晚上离开学校之前,都要买一杯1.5美元的咖啡。

坂井丰贵讲到,他购买咖啡的数量,是随着咖啡的价格和个人的收入而变化的。当他每个月的收入只有800美元时,如果咖啡的价格是0.5美元一杯,他就会偶尔购买。

同样的道理,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档次,也是随着家庭收入变化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就是我们的需求曲线,是随着商品价格或者家庭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

比如,一对年轻夫妻,他们刚买房子时,他们不仅要还房贷,还要还因首付买房款而欠下的债务。他们为了还清债务,宁愿省吃俭用,只要能省钱,哪怕天天吃咸菜就馒头,也心甘情愿,每还清一笔欠款,心里就美滋滋的。

当这对夫妻还清了欠款,只要供房贷时,他们明显感觉生活轻松多了。这时候,如果不在下班后整杯红酒,搞点小资情调,就觉得生活没劲。

后来,他们的日子越过越顺,事业有成。物质,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他们对生活的追求。他们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有事没事和一群文化界的朋友,挥毫泼墨,周游世界……

当我们实现财务自由以后,内心的需求就会变化。

不过,如果要想过得幸福,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都要清楚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合不合理,合不合适。

人的欲望是很难满足的,当你没有时,你想得到,当你得到时,你想要更多。这都无可厚非,但是,在追求获得更多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经常反思一下,你的需求,是否和你的付出相匹配。

直白讲,就是你配不配拥有这些。

只有修养一颗平和的心,努力提升自己的人品和度量,扩大你的收容能力,你才能在满足需求时,不贪,不痴,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拥抱一个幸福的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