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梆子戲的發展延伸,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了

本文乃作者陳陳陳陳橙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豫劇,這朵藝苑中的奇葩,自清末民初以來,特別是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以罕見的速度發展壯大,遍佈河南城鄉,流佈全國16個省市,從它所擁有的劇團數量、從業人數、觀眾人數來看,已是全國戲劇大家族的數一數二的重要成員,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有人研究它的現實形態,美學品格;有人探測它的初生源頭、衍變歷程。當探測其源流者遍求歷史文字資料之後,便發現,當豫劇一原來的名稱叫土綁子、河南梆子——作為一個劇種被農夫市民、文人墨客所承認,並書諸筆記、史冊的時候,已經是能夠與其他劇種爭強鬥勝於戲曲舞臺的時期了,也就是說至少已是它的青少年時期。

河南梆子戲的發展延伸,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了

河南梆子

至於它生於何年何月何地,至今找不到確鑿的文字記載,這是歷史留給我們的遺憾,也許是永久的遺憾。然而,對於豫劇源流的研究不應止步。我們要跟隨前輩探測者的足跡前進,希望能夠有所發現。早期的文字記載及流行地域查閱清代初葉的文字資料,我們可以查找到羅戲、清戲的蹤跡。從康熙、雍正年間開始,它們就經常進入官府的禁戲文告中。特別是羅戲,幾乎被視為洪水猛獸,屢遭禁錮。禁演這些戲曲劇種的理由是它們低俗。但是,當時的禁令中,從未提及梆子戲。而河南梆子在本世紀30年代以前是被人們以低俗視之的,何以禁戲之風甚盛的清初不入禁令呢?原因只能是它在清初尚未流行。

河南梆子戲的發展延伸,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了

豫劇

乾隆年間的一些文字資料,開始顯露出河南綁子戲的蛛絲馬跡。乾隆十年(1745)編修的《杞縣誌風土風俗志》:“愚夫愚婦,多好鬼尚巫,燒香拜佛,又好約會演戲,如邏、梆、弦等類,尤鄙惡敗俗。近奉憲禁,風稍衰止,然其習俗,尤未盡革。”這告訴我們在乾隆年間,梆子戲已作為一個劇種,不僅開始在民間流行,而且引起了官府的關注,禁而不止。從那“鄙惡敗俗”的指責中,我們有理由說,這個“梆”可能是河南梆子,然而若據此就斷定它是河南梆子,顯然也是失之於武斷的。著筆於乾隆十三年,脫稿於乾隆四十年的紀實性很強的小說《歧路燈》,假託撰寫明代嘉靖年間事,實則再現乾隆年間的社會風貌。

河南梆子戲的發展延伸,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了

燒香

書中描寫了大量當時開封的風俗人情。書中第95回寫道:隴西梆子腔,山東過來的弦子戲,黃河北的卷戲,山西澤州鑼戲,本地土腔大笛嗡,小嗩吶、朗頭腔、梆鑼卷,覺俱伺候不的上人。這裡提到的“梆鑼卷”有兩點應當注意:一,它與隴西梆子等不同,是本地土腔;二,不能伺候“上人”,顯然在“上人”眼中是低俗之品。那麼,這個土生土長的“梆鑼卷”到底是一個劇種呢,還是土梆戲與羅戲、卷戲三個劇種呢?這是一些研究者十分關心的問題。求得這個問題的答案,需要藉助更靠近我們時代的材料。據查,河南西南部邊遠地區的鄧縣,在抗日戰爭時期還有個“梆鑼卷”戲班,1945年剛剛解體,這個戲班就是河南梆子戲、羅戲、卷戲同臺演出的。

河南梆子戲的發展延伸,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了

鑼戲

第三種形式是一個角色既唱羅戲,又唱卷戲,也唱梆子戲。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戲班呢?河南梆子的早期,名聲不大,羅戲、卷戲在觀眾中倒是威望頗高,而三者又有諸多相似處,河南梆子是“大樹底下好乘涼”,似有狐假虎威之意。所以人們說“羅戲窩裡出幹梆”。到了清末民初之際,河南梆子有了較大發展,頗受觀眾喜愛,而羅戲、卷戲已經衰微,一些戲班仍然是梆、羅、卷一起演出,倒又是羅戲、卷戲借綁子戲以壯行色。所以我們可以認定,該小說上所提及的“梆鑼卷”“梆”,就是往日的河南梆子、今日的豫劇。

河南梆子戲的發展延伸,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了

卷戲

至於駐馬店周圍,是在光緒年間才有河南梆子班社建立。如汝南縣李屯村的“梆子江湖班”,確山縣瓦崗的“龍虎戲班”。延伸到河南西部的梆子戲,人們習慣地稱之為“豫西調”,與開封的“祥符調”差別較大,而且人們說它是以洛陽為中心的。其實,在清代末年,豫西調的著名班社,有代表性的演員並不在洛陽周圍,更不在洛陽以西,而是在密縣、登封,最西也僅是至鞏縣而已。從目前所瞭解到的資料看,直到光緒二十五年(1889),澠池縣才有第一個河南梆子戲班,為衙門的捕皂班頭所辦,人稱六班戲。光緒三十一年,義馬附近的石佛村才有第一個河南梆子戲班,是個草臺班。

河南梆子戲的發展延伸,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了

衙門

很顯然,這是由於河南梆子向河南西部延伸時,西部多巍峨渾厚的高山,人們的這種生存環境鑄造了人們喜愛沉穩厚重的心理特點,出生在中部或東部的遼闊無際的大平原上的梆子戲,具有與它的出生地相似的性格,開闊放達, 這與豫西人喜愛沉穩厚重的心理不能完全形成同構,才有1900年前後的改革。才有了下五音。這次改革體現了河南梆子由東向西運動的軌跡。於是,我們便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河南梆子的最初發源地是開封和開封周圍各縣,即人們稱作“內十處”的祥符、杞縣、陳留、尉氏、中牟、通許、儀封、蘭封、封丘、原武一帶。其產生年代在乾隆年間,到了清代末年,它已經佔領了東至商丘、西至洛陽、北至滑縣、南至駐馬店的河南的腹心地帶。

參考資料:《中國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