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VS权威:古代日本为何长期处于二元或多元政治,天皇是摆设吗?

日本是一个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国家,大和民族的核心是神道教,而天皇则是“神”的化身。从古至今,天皇都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形象的代表。

但从权力上来讲,虽然天皇的地位非常尊贵,却没有握有实权。

日本的政治体系是二元一体的结构,天皇和内阁总理大臣(即首相)分庭抗礼,天皇代表国家的形象,握有实权的则是首相。在古代日本,除了内阁总理大臣掌管着国家的实际权力之外,日本权势极大的几个豪族也分割了一部分政治权力,因此又出现了包括豪族、内阁总理和天王在内的多元政治。

象征VS权威:古代日本为何长期处于二元或多元政治,天皇是摆设吗?

那么,古代日本为什么会长期处于二元政治和多元政治下呢?究其原因,还要回溯到天皇、内阁总理和地方豪族上,三者的势力联合构成了日本的政治权利,在百年的斗争中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最终使日本形成了二元政治和多元政治。

一、人们需要一个精神领袖,天皇承担了这个职责

日本天皇制度和中国皇帝制度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中国的皇帝虽有祭祀的功能,但是祭祀性质的职能一般来说是从属于世俗权力政治的。皇帝是国家政治权利的中心,所以有祭祀的权利。但是日本的天皇虽然有祭祀的权利,却没有实际的政治领导权。

1、天皇天然拥有皇权,被视为“天神之子”,是日本人的精神象征

职能设计上天皇下面有神衹官和太政官两个机构,神袛官,掌天下神社与佛寺;太政官,则是掌天下俗务。但是历史迁移伴随着权力博弈,天皇的世俗权力渐渐地削弱,而其祭祀的职能却被逐渐扩大,

乃至于到了幕府时期,天皇就相当于祭司。天皇的本业,好像只有祭祀一种了。

抛开政治权力,天皇不论从血统还是地位,都是日本最尊贵的人,相当于一个虚设的最高权力者,虽然没有实际权力,仍然有着“最高”的地位。在日本皇国学者的研究中,有“天皇是万世一系”这样的说法,认为天皇联系着整个日本国民的人生命运。

这个说法解释了天皇的“神化”现象,日本古时候将天皇看作是“天神之子”,所以天皇就承载起神道祭祀的职能,是“大日本者神国也”的核心人物。

象征VS权威:古代日本为何长期处于二元或多元政治,天皇是摆设吗?

日本国民不管信奉什么宗教,其信仰的前提都是要先接受国家神道的教育,这也是身为日本国民的精神义务。将天皇高贵的血统和日本的神道祭祀结合起来,就巩固了日本天皇的皇权和神权。

2、政治体制架空了天皇,使他只有名义上的政权

日本的君主宪政制决定了天皇没有实际权力。政权,并不是指天皇有处理政治事务的实际权力,而是说从名义上来说,他是这个权力的赐予者和掌管者。

类似于英国的女王,虽然没有实际权力,但首相的任用还是要经过女王任命的这一仪式。天皇代表了日本帝国政府的行政权力,但是从政治权力的角度出发,其权力的根本也不是属于日本帝国政府的,而是由天皇所恩赐于政府,由政府代行天皇的统治大权。

所以,旧日本帝国时期的天皇地位在国家之中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状态,《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存在意味着日本在政体层面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然而事实上《大日本帝国宪法》起到的作用不是“赋予”天皇合法的统治权力或是规定天皇的统治大权,只是一个法律层面上的规定与说明罢了。

事实证明,在接二连三的政争中,天皇基本上都是处于超然中立的地位。例如:织田信长和正亲町天皇之间就是如此,每当织田信长打仗的时候,正亲町天皇就必然会进行祈祷胜利的法事祭祀。一国之君俨然已成为织田信长的御用祭司了,实际上天皇对于战争本身并不能发挥作用。

象征VS权威:古代日本为何长期处于二元或多元政治,天皇是摆设吗?

平安时代到江户幕府时期的日本社会上层的权力构造是二元制结构。即天皇和关白(太政大臣),天皇和将军的君臣二元结构。二者之间,彼此都不能吞掉彼此,但又离不开彼此的护持。简而言之,天皇是权威的来源,但没有实际权利。

二、日本政体使内阁总理大臣(首相)掌管实际权力

日本的政治大权移交到首相手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初,在明治维新初期,以王政复古为旗帜与口号的尊皇志士在以天皇为中心的帝国政府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复古的国粹主义政治运动,其中之一就是对于幕藩体制奔溃后、新政府所需的官职改革的问题。

对此,政府最初的决策就是仿制大化改新之后所颁布的《大宝令》建立复古的官职与行政系统,在明治二年(一八六八年)定职员令,设置六省,以太政大臣为诸省之冠省,以太政大臣为统领,协调各省臣卿。这种太政大臣制在明治初年得到沿用。

在明治十八年(一八八五年),以三条实美太政大臣的上奏为契机,日本的内阁制度也随之而建立起来了。

最初建立的的内阁制,相较于过去的太政大臣制,其优势可以概括为三点。

象征VS权威:古代日本为何长期处于二元或多元政治,天皇是摆设吗?

其一是明确了内阁中各省与各阁僚的义务,确立了其对于天皇国务上的辅助与协赞责任;

第二是确立了内阁总理大臣这一内阁的领袖各阁僚之间有了明确的领导者与对天皇及国务的直接负责人,这也就是内阁制度上的一元化领导作用所在;

第三则是裁减了参议等政府行政机构中过于膨胀的官职,精简了政府官制与行政结构。正是因为内阁制度的确立,首相从制度层面拥有了掌权的权力,首相的地位和职能也因此巩固下来。

正是日本内阁的确立,将天皇和首相的权力分化开来。自此,天皇有名义上的最高权力,而首相则掌管政治大权成为日本特色的二元政治巩固下来。

三、在天皇和首相之间,地方贵族强势介入,形成多元统治的局面

1、武家的兵权、公家的法权对天皇形成抗力

日本的贵族包括公家和武家。明治维新前,国家实权在幕府将军手里,因为将军掌管着大量的兵权。公家包括皇室和朝臣们住在京都,公家风雅无实权,鄙视武家粗俗。

公家,包括皇室、五摄家、清华家等家格高低不同的家族们,等级森严,他们担任摄政、官拜等最高官职,也专门和皇室和将军联姻。日本长期存在二元政治,从平安末期开始,整体上实权是偏向于武家的。

象征VS权威:古代日本为何长期处于二元或多元政治,天皇是摆设吗?

到了德川时代,公武两家中,武家的实际政治权威被大大放大了,导致公家,也就是天皇、皇室和公卿成为虚权的一端。

武家由于地位尊贵,又长期任有官职,所以对中央权力产生了一定的威胁。特别是握有军权的幕府将军,其觊觎皇位的野心与日俱增,意欲形成多元政治,威胁原本平衡的二元政治。

不过,天皇和公卿虽然没有实权,但却拥有法权。历史上有些人想要改变这一点,最明确的是平将门,要做新天皇,其他包括足利义满,阴谋论中的织田信长,实际进展最大的德川家族,都没能把这点挑明,日本的法理元首必须是神圣家族的后代,这一点始终是日本政治中维持基本结构的一点。

所以丰臣氏需要入姓藤原氏才能任关白,而德川因为远祖为源氏才能开幕,而历史上所有关白、将军,理论上都是天皇或其他神话家族的后裔。

所以,这个社会认知非常顽固,哪怕你拳头大到天下无敌也很难扭转,所以权力从法理上来自天皇(神裔),这种共识一旦生成,也就无从改变了(这一点很像现代国家无论独裁还是民主,

都要搞一个宪法,而对于君主主义的国家而言,宪法说到底首先是皇位继承法)。

2、世官制度让多元政治延续下来

日本多元政治的本质其实是世官制度。这和中国先秦是一样的,其实在中国,世官,也就是官位与家族挂钩,职官制度)和世官制度的冲突在中国也是长期存在的,一直到明代才大致消失。

象征VS权威:古代日本为何长期处于二元或多元政治,天皇是摆设吗?

只是对日本而言,只有到了德川的公家诸法度,以天皇法权为中心的世官因为天皇失去法理上的授官权(只保留在公卿之内,而后者也随之固定化,失去了作为官员的基本属性,但实际上平安时代官制始终都存在,幕府所授官职实际上是军职,法理上包含在前者之内),完全转移成幕府为中心的世官结构。

因此,不管怎么样,日本的贵族始终保有一定的权力,这是政治结构所决定的,很难更改。若内阁总理大臣稍有放松,可能就会形成势力多方割据的多元政治局面。

四、总结

不论是长期稳定的二元一体的政治结构,还是充满威胁的多元政治,都是天皇、内阁总理大臣和地方贵族多方势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漫长的发展中,三方势力互相施力,最后形成了较为平和的分治结果,也是日本长期处于多元政治和二元政治的原因。

参考文献:

《日本史》

《宪政与制约》

《日本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