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摳門的大清皇帝道光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782.9.16—1850.2.25),原名綿寧,即位後改為旻寧。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母為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十六日。

旻寧在位期間,整頓吏治,整釐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叛亂,嚴禁鴉片,力行節儉,勤於政務,但其才略有限,社會弊端積重難返。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戰敗,被迫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此後八年旻寧苟安姑息、拒絕變革,而內憂外患日益嚴重,太平天國運動也已在醞釀之中,清王朝陷入危機。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駕崩。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諡號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慕陵,傳位第四子奕詝。

道光皇帝是大清王朝最為節儉的一位皇帝,不僅在清朝,縱觀我國曆史,論帝王之節儉,道光皇帝恐怕也是空前絕後,無出其右者。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勤儉持家的皇帝,卻怎麼也改變不了國庫帑金的一少再少,國家財政赤字虧空一多再多。

政治上旻寧在位時因循守舊,絕少建樹,重臣曹振鏞奉行“多磕頭,少說話”哲學。大臣所上奏章也“語多吉祥,兇災不敢入告”。繼起的穆彰阿,人稱“在位二十年,亦愛才,亦不大貪,惟性巧佞,以欺罔矇蔽為務”。鴉片戰爭戰敗後,前方將帥還不斷謊報戰績,掩敗為功, 責任重大的指揮官靖逆將軍奕山竟被欽命“交部優敘”,賞白玉翎管。禮部右侍郎曾國藩批評道光時代:“九卿無一人陳時政之得失,司道無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緘默。”“以畏葸為慎,以柔靡為恭。”“京官之辦事通病有二:曰退縮、曰瑣屑。外官之辦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顢頇。”乃至太平天國兵起,地方官仍互相隱諱,不敢上報。以上各點註定政治上的各種作為都為無用,只是自己給自己唱歌。

軍事上道光六年(1826年)六月,乾隆年間處死的大和卓波羅尼敦的孫子張格爾利用南疆維吾爾族人民對清朝參贊大臣靜斌殘暴壓迫的不滿情緒及其宗教影響,糾集安集延、布魯特兵500多人在英國的支持下侵入新疆,煽動叛亂,糾集起數萬人攻佔了喀什噶爾(今喀什)、英吉沙爾、葉爾羌(今莎車)、和闐四城,企圖復辟和卓家族統治。

旻寧調集吉林、黑龍江、陝西、甘肅、四川清軍3萬餘人以揚威將軍長齡、陝甘總督楊遇春、山東巡撫武阿隆、甘肅提督楊芳為統帥入疆平叛,在新疆人民的幫助下終於在道光七年(1827年)三月擊敗張格爾,收復四城。

道光八年(1828年)五月,張格爾被解送京師,旻寧親臨午門受俘,並頒發諭旨,歷數張格爾煽動、組織武裝叛亂和背叛祖國的種種罪行。

平定張格爾叛亂這對於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與西北邊疆的和平安定很有意義,這是旻寧一生最大的功績。

道光二十年(1840年)十二月,琦善與義律在廣東開始談判。由於英國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簽訂,使旻寧大為不滿,旻寧便把琦善抄家革職,派奕山、隆文和楊芳赴廣東指揮作戰。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一月七日,英軍也不滿談判的進展,義律先下手為強,發起虎門之戰。

旻寧聞訊下令對英宣戰,派侍衛內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並從各地調兵萬餘人赴粵。二月二十三日進攻虎門炮臺,雖然部隊英勇抵抗,但不敵英軍,虎門炮臺最終失陷。二月二十六日,英軍又出動海陸軍,攻破虎門橫檔一線各炮臺和大虎山炮臺,溯珠江直逼廣州。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力戰殉國。

道光是難得節儉的皇帝,但是道光只會治家,不會治國。因此他也成不了所謂的明君。印證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道光顯然是違反了這一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