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炯題信義教會“中學堂”

張炯題信義教會“中學堂”

“中學堂”碑。

張炯題信義教會“中學堂”

“中學堂”為湖南拓片專家魯新民在碑上所拓。

張炯題信義教會“中學堂”

赫資白

張炯題信義教會“中學堂”

張炯

鄧亞龍 張海燕

益陽市一中校內有個“碑文廊”,進門處有一塊碑,書“中學堂”三字,該碑長1.7米,漢白玉質地,雖有破損,但其字益陽書畫界公認端莊大方,有廟堂之氣。

湖南拓片專家魯新民在碑上拓了“中學堂”三字,他每拓之片都想弄清來龍去脈,此片卻遍訪、查資料都難以查清。於是,他便找本人詢問,望查清三事;何年題、何人題、懸於何處?

本人雖有些瞭解,但還是不很具體,於是只好電話採訪曾為老信義中學的著名學生,何宣將軍的長女、現年93歲的何劍平。何阿姨接電話後,雖已臥病在床,但還是要其子女親戚給我發來信息告知,此字為第二任校長張炯所提。

張炯,字星舫。(1879年7月17日光緒五年六月初一——1958年8月15日6時30分,在臺北寓所逝世)出生於湖南省漢壽縣(原屬常德縣)聶家橋鄉熊家鋪村張家灣一個清貧的讀書人家裡。1906年,張炯以第一名成績考入湖南省西路師範速成班。同年,又考入北京京師大學堂(現北京大學前身)理化系。1909年畢業於京師大學堂。當年,奉同盟會創始人之一的宋教仁之命,先後赴黑龍江齊齊哈爾兩級師範學校及山東省高密縣省立工業學堂任教,以教師身份做掩護,秘密從事反清的革命宣傳,聯絡革命黨人。1911年清政府倒臺後,於1914年張炯受同盟會委派來到湖南為教育特派員。

一次世界大戰在1918年結束後,此時益陽信義中學的校長赫資白卻因國內世界大戰的結束陷入新的組合格局,被急召回國,在此情況下,省裡任命張炯到益陽信義中學任校長。一次世界大戰中國為戰勝國。新選總統徐世昌躊躇滿志,認為中國已實現“民國”,和平已經開始,中國要強大,唯有“偃武興文”“教育強國”,而素以興教救國為主張的張炯,也是為此興奮不已,走馬上任。

張炯為新思想的教育家,當時的信義中學還是舊制的四年初中教育,為倡導新思想,張炯將學校改名為“信義中學堂”,為樹立“中學為本,西學為輔”的新學教育立場,他把“信義教會”四字豎立在上,且字體小,而“中學堂”三字,則單獨橫排書寫。

1920年,省裡委派張炯為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學校校長,但益陽信義中學堂的校長仍由張炯兼任。

【來源:益陽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