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這座城市因煤而興起,煤炭的儲運又推動了中國第一條標準軌鐵路的誕生(唐胥鐵路),而提及鐵路,又不得不說起有著百年曆史的唐山交通大學。作為唐山近代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的年輕人已經很少知道這座傳奇名校的存在。
唐山還有交通大學?在哪呢?
落後的交通阻礙著經濟的發展。要想富就要先修路,大量鐵路建設規劃開始提上日程。而面對隨之而來的鐵路建設人才的匱乏,中國何時才能培養自己的鐵路工程師?
轉眼就到了兩年後的1896年,英國工程師金達再次上書建議創辦鐵路學堂,最終此事由直隸總督以奏摺的方式呈報給了光緒皇帝,光緒皇帝隨即同意創辦。自此中國第一所鐵路高等學府宣告成立,並開始登報招生,時稱
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唐山交大前身)。學堂實行全英語教學,高薪聘請了三位外國教授(2英國1德國),畢業合格包分配,這在當時而言不可謂不先進。
1896年5月出任北洋鐵路總局總辦,
兼任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第一任總辦(校長)
可好景不長,1900年趕上了八國聯軍侵華,山海關隨即淪陷。沙俄軍隊在城裡轉來轉去,就轉到了鐵路學堂,一看裡面各種教學機械叮鐺五六的都是好東西,必須都帶回西伯利亞。學堂就這樣被強佔了,師生只能被迫離散。
雖然辦學是中斷了,但是“唐山交大”的種子已經種下,待其生根發芽。
直至1905年,雖是內憂外患,但鐵路還得有人修啊。經過多方努力爭取,再加上袁世凱任直隸總督時比較支持教育,全額撥款重建學堂。鐵路局得以在唐山火車站(現唐山南站)以西,唐山鐵路機械廠(現機車車輛廠遺址)以北購買192.85畝土地擇定校址。1906年8月開始招生,因為校址落戶在唐山,
改稱“唐山路礦學堂”。此時的唐山有煤礦、有洋灰廠、有鐵路,城市初具規模,已然發展成為了中國最早的工業重鎮之一。
1912年宣統皇帝溥儀退位,歷經了276年風雨的大清國終究還是完了。進入民國時期後,路礦學堂更名為唐山工業專門學校。
”群賢畢集,人才輩出“
在隨後的1916年教育部舉辦的全國74所高等學校作業成績評比中,“唐山交大”以94分的成績榮獲全國第一名。
除了教育部頒發優等獎狀外,還另由教育總長範源濂特獎“竢實揚華”匾額一方,培養人才,揚我中華。
更振奮人心的是1916屆畢業生茅以升在康乃爾大學的優異考試成績,為所有唐山交大學子獲取了免試入學攻讀研究生的資格,從此唐山交大在國際聲名鵲起,被譽為“東方康乃爾”,茅以升後來也多次擔任過唐山交大的院長。
土木工程學家、橋樑專家、工程教育家
同年考取公費留洋的1914屆畢業生黃壽恆由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後,在1924年回唐山校任教授,此後終身在校服務,培養了大批工程建設人才和科學技術專家,
被譽為唐山交大“五老”之一。交大“五老”
交大五老是在當時唐山交大教師團隊中的五位傑出代表人物,其中有四位長眠於唐山這片土地。
中國近代工科數學教育的開拓者,1924年回唐山校任教授,此後再也沒離開過唐山,終身在校服務,1968年逝世,終年72歲。
1912年8月到唐山工業專門學校任教務長兼土木工程教授,為該校教授中第一個中國人,1955年退休;1972年1月8日病逝於河北唐山學校原址內,享年92歲。
1922-1968年期間,曾任唐山交通大學土木系教授,併兼任過系主任、院長、教務長等職,終身從事工程教育事業。
1915-1955年期間任“唐山交大”教授。開拓並充實了鐵道工程學科的教學內容,奠定了中國自己培養鐵道工程建設人才的基礎。1955年 退休,1974年8月9日病逝於唐山。
1916年來唐山工業專門學校任教,在校任教30多年主要講授英語。兼任過唐山工業專門學校校友會雜誌社的西文主任和斐陶斐榮譽學會副會長、總幹事等職。1954年夏,病逝於唐山。
1931年暑假期間,由詹天佑家屬捐款新蓋的學生宿舍大樓落成,為了紀念這位中國首位鐵路工程師,便以他的號命名為“眷誠齋”。
1937年“七七” 事變爆發後,唐山交大的校園隨即落入了日寇之手,學校幾十年積累的教學設備和文書檔案被洗劫一空。不過萬幸的是當時正值暑假,大部分學生不在校園內。
1937年至1945年期間,唐山交大師生被迫向西南內路遷移,歷經艱險。日軍也緊隨著他們的腳步,不斷的蠶食著中國大地。這樣的顛沛流離一直持續到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6年3月8日,“唐山交通大學”才得以遷回唐山原址
新中國成立後,交大通過整合改稱為唐山鐵道學院。雖然自建校以來經歷多次改名,但是習慣上一直稱為“唐山交大”。
▲建國後交大校園全景
▲荷花池
▲1963年西樓
▲1965年的校門內側
後來由於唐山校址發展一直受開灤煤礦底下采掘塌陷區的影響,同時為了支援西南地區的三線建設,國務院1964年決定:唐山鐵道學院內遷至四川省峨眉縣。
1971年底,學校正式遷到峨眉,改名為西南交通大學 。
1976的唐山大地震毀掉了曾經的校舍,只留下了圖書館和地下室的舊址。"唐山交大"曾經的輝煌也正逐漸淡出人們的記憶.......
老交大藏在路南區一個不起眼的地方。
在大學路旁豎立著一個唐山交通大學舊址的石碑,這片區域就是曾經唐山交大的校園,往裡走就能找到交大圖書館的遺址。
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歐美式建築的交大校園也未能倖免,僅剩下圖書館還有階梯教室的遺蹟。
聽說圖書館這邊還有一個地下室,後來被堵上了,我也沒找到在哪。
圖書館原來的樣子。
聽附近人說這棵樹是就是上世紀50年代交大教授張萬久從美國帶回來的虎皮松,一共有兩棵,震後另一棵被移植到鐵路醫院內。
現在已經看不出原來學校的樣子,只能根據一些樹的位置來感受曾經校園的規模。
震後1977年至1979年期間,企業開始在老交大地區復建工房,許多老住戶在這裡住了將近40年,並一直保持著震後的格局。
作為震後第一批覆建的半簡易房早已破爛不堪,而且基礎的生活設施也不完善,人們開始陸續的搬離了這裡,拆遷工作正在進行中。
整個交大區域都是平房,沒有太高的建築,這些樹就格外顯眼。不管是橫看還是豎看,都會引人聯想,這是否就是建校時的幾棵小樹苗呢。
時光不再,人已散去,唯有他們還在見證著這片土地的四季更替。
或許有的樹也並不安於現狀,畢竟經歷過輝煌。但是歷史就是這樣,有一天沒人記得了,也就煙消雲散,如同沒有來過這個世界一樣。
站在老交大拆遷的廢墟之中,閉上眼,身邊陸續有學生來來往往,這裡就是曾經中國最早的鐵路高等學府,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朝氣蓬勃的笑容,遠處傳來了火車的汽笛聲。
對老交大的探訪到這也就結束了,確實沒有什麼留存下來的東西,之前有傳聞要復建交大校園,後來也不了了之了。其實只要有人知道唐山曾經有過這麼一個地方就足矣。
時間總會留下點小驚喜,
那就是歷史。
作者:王大俠
來源:礬土礦照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