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刻鐵路文化 傳頌“京張”精神——北京交通大學助力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建設

銘刻鐵路文化 傳頌“京張”精神

——北京交通大學助力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建設

京張鐵路遺址公園研究項目組向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員會海淀分局交接研究成果。

研究項目組與校內外專家進行交流。

交大師生針對規劃設計方案進行研討。

京張鐵路遺址公園概念圖

京張鐵路路線圖

■本報記者 陳彬 通訊員 袁芳 張立學 韓榕

今年6月30日,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就北京交通大學京張鐵路遺址公園研究項目成果,簽署了一份《關於“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建設項目的意見》。其中寫道,“我認為:北京交通大學立項‘深入挖掘鐵路文化,助力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建設’,進行專題研究,很有意義。”

提交給單霽翔的四冊厚厚的項目報告(內容概要、總報告、論文集、表徵圖集),凝結了北京交通大學課題組 50 餘位校內外鐵路專家、文物保護專家、文化學者的心血。

這是一份怎樣的報告?在它背後,又凝聚著一群北京交大人怎樣的初心與付出呢?

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處

在北京城,西直門是車水馬龍的交通樞紐,亦是這座城市古老歷史與現代文明的一處“交匯點”——歷史上,它曾是老北京內城的九大古城門之一;在近代,這裡成為舉世矚目的京張鐵路標誌性的一個站點;2019年,世界上第一條智能化高速鐵路——京張高鐵就從這裡始發。

如今,它又成為了規劃中“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南端的起點。

2019年年末,習近平總書記在京張高鐵通車之際作出重要指示:“1909年,京張鐵路建成;2019年,京張高鐵通車。從自主設計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進水平,從時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張線見證了中國鐵路的發展,也見證了中國綜合國力的飛躍。”

可以說,在西直門,新老兩條京張鐵路實現穿越時空的交會。而作為距離西直門直線距離最近的高等學府,北京交通大學與新老兩條京張鐵路也有著一份延續百年的不解情緣。

正如在受訪時,北京交通大學教授王玉鳳所說,“京張鐵路與京張高鐵,從時間跨度來看,兩條線路相隔百餘年;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兩條線路幾近重疊。舊中國時代詹天佑的中國夢,與新時代的中國夢是一脈相承的,與我們北京交通大學的愛路報國傳統也是有密切聯繫的”。

一個世紀前,面對舊中國積貧積弱的國情,京張鐵路總設計師詹天佑長嘆:“莽莽神州豈長貧弱?”併發奮要“不讓歐美以前驅,豈僅偕扶桑而並騎”。與此同時,曾留學日本的時任郵傳部司員曾鯤化先生,完成了中國鐵路有史以來首次全國性的個人鐵路實地大考察——“丙午考察”,掌握了中國鐵路現狀的第一手資料,呈遞了一份757字的《上郵傳部創辦鐵路管理學堂書》,開篇即指出“鐵路為專門學問,而管理又為鐵路之專科”。

1909年,京張鐵路開通的這一年秋天,清政府採納倡議,正式創辦了鐵路管理傳習所(北京交通大學前身),並由此開啟了中國培養鐵路管理人才的先河。需要指出的是,當時設計修建京張鐵路的兩位工程技術骨幹——俞人鳳和沈琪先生,後來分別於1917年和1919年起擔任該校的校長一職。

一個多世紀以來,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後,北京交大人始終堅持和弘揚敢為人先、自主創新的精神,全面參與了鐵路大提速、青藏鐵路建設、大秦鐵路重載運輸、高速鐵路建設和城市軌道交通核心技術自主研發等中國軌道交通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處於國際先進水平的原創性重大成果,始終是中國軌道交通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為中國軌道交通大發展,為中國高鐵走向世界、領跑全球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僅以京張高鐵的建設和運營為例,在這份事業中,既有北京交大培養的畢業生作出的重要貢獻,又有相關科研團隊在隧道工程、牽引供電智能化、軌道線路工程等關鍵技術方面,直接為京張高鐵的建設運營貢獻的“交大力量”。

精神財富需要被挖掘

如果說為京張高鐵的建設、運營提供技術支持可以算作一種“硬核”的技術貢獻的話,那麼北京交大人推進的“京張鐵路遺址公園”研究項目,則是在技術支撐之外,傾注了更多作為高校對鐵路文化和高鐵精神的傳承與頌揚,是一種軟實力的體現。

讓時間回到一年前的2019年12月30日,時值京張鐵路通車110週年、詹天佑逝世100週年,與原京張鐵路走向幾乎重合的京張高鐵在這一天全線通車。

京張高鐵在設計施工的過程中,有一段從北京市北五環至西直門的路段,由於要穿過北京市區,地面鋪設存在影響百姓出行、割裂城市功能等問題。因此,由北京交大的人大代表牽頭,經過多位北京市海淀區和北京市人大代表的艱苦努力,京張高鐵在此的大部分路段最終採納了“入地”方案,即現在的“清華園隧道”。

京張高鐵上述路段入地後,一個問題便隨之而來——如何妥善利用釋放出的地面土地?社會上也出現了不少聲音:有的認為可以搞經濟開發,有的認為可以修公路,緩解交通壓力,但都遭到了北京市、區人大代表的堅決反對。代表們一致認為,應當修成京張鐵路遺址公園。京張鐵路是在110年前由中國人自己勘測、設計、修建的第一條幹線鐵路,不僅在中國鐵路發展史上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而且其中的難度、創新,也被全世界公認。早在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北京交通大學教授王夢恕院士就提交了《關於保留百年京張鐵路歷史風貌建設鐵路遺址公園的建議》。

2019年1月,北京交通大學立項完成並提交的一份“京張鐵路遺址公園概念方案”,得到北京市政府有關方面的高度認同。同年3月,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和海淀區政府共同立項,決定開展京張鐵路遺址公園項目,委託規自委海淀分局具體實施。

在此之後,京張鐵路遺址公園項目不斷向前推進——2019年9月,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啟動區亮相北京市五道口地區;2019年10月,“京張鐵路遺址公園貫通概念方案徵集”工作啟動,50餘家設計單位應徵,最終6家應徵單位通過資格預審;2020年4月,經過各方專家和社會公眾的線上、線下評審,最終評選出3個全線優秀和4個節點優秀方案。目前,項目正在徵集方案成果基礎上,博採眾長、吸取各方意見,繼續深化設計並準備實施。

從世界範圍看,鐵路遺址公園在很多國家都存在,其中的一些公園也已經成為了當地居民休閒的重要場所,乃至於當地著名的旅遊景區,但如果回看這些遺址公園的源頭,其所蘊藏的歷史文化基因遠沒有京張鐵路遺址豐富。

以美國的高線公園為例,該公園源於上世紀30年代的一條由市區連接到附近港口的鐵路貨運專用線,總長僅為2.4公里。1980年停運時,該線路曾一度面臨廢棄拆遷。但在紐約相關組織的大力保護下,鐵路存活了下來,如今成為紐約曼哈頓西區重要景區,每年的遊客參觀人次達到500萬人以上,為該地區贏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我們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將縱貫南北9公里,總面積超過頤和園,直接服務65個社區、10所高校、約50萬居民與師生。而且,京張鐵路遺址公園背後所依託的是一段百年來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奮鬥史,這段歷史蘊含的精神更與當代我們所追求的中國夢一脈相承。京張鐵路遺址公園的歷史厚重感與當代京張高鐵建設所引發的現實自豪感疊加交融,其歷史價值、科技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將更典型、更有代表性、更具影響力。”王玉鳳說。

如果僅僅是做公園綠地,太可惜了!

需要指出的是,京張鐵路遺址所在地並不是一開始就被規劃成為遺址公園的,有關部門原本做出的決定,是在此地修建一條可供市民休閒的城市綠廊。然而在深知京張鐵路百十年曆史文化底蘊的鐵路人看來,將這塊坐擁百年鐵路基因沉澱的土地,僅僅開發成為百姓休閒娛樂的城市綠廊,未免太可惜了。

鐵路文化之所以成為“文化”,就在於群眾與鐵路之間從古至今的種種聯繫。京張鐵路遺蹟及京張鐵路精神的歷史傳承,中國鐵路艱苦卓絕的發展歷程,鐵路周邊風景與人文故事,鐵路建設和運營者的無私奉獻精神……這些無不深深印刻在各時代人民群眾的腦海中,並流傳下來,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記憶。

從這個角度說,京張鐵路遺址就應在休閒公園基礎上,融入以新老京張鐵路為主的中國鐵路文化元素,通過多種表徵,使遊客能在此體驗到濃濃的鐵路文化氛圍,並在更深層次上感受到京張鐵路乃至中國鐵路所昭示的中華民族奮發圖強的精神力量。

換言之,此地不應建成“綠廊”,而是應建成一座“鐵路遺址公園”。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2018年歲末,北京交通大學由該校建築藝術系主任馬強帶隊組成項目組,開始了京張鐵路遺址沿線的踏勘。項目組對鐵路兩側反覆踏勘後,劃出了五個重點區域,最終確定了“一線五珠”的格局。

“‘五珠’分別指京張線路經過的西直門老火車站、四道口、清華園、五道口、清河這五個區域。”馬強表示,途經北京城區的京張線路就像一條絲線一樣,把這“五個珠子”串聯起來,形成鐵路特色的核心區域,帶動周邊的城市更新。他希望通過對這五個區域的整合及帶狀鐵路廊道的打通、保護及重建,形成“可以與舊時空對話的特色鐵路公園”。

經過近3個月的踏勘、設計、製作,最終在2019年海淀區人代會開幕的當天,馬強把剛“出爐”的“京張鐵路遺址公園概況設計方案”交到了身為海淀區人大代表的王玉鳳手裡。該方案得到了海淀區和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的高度認可,此前的城市綠廊規劃方案也由此變更為鐵路遺址公園。

當年9月,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啟動區在北京五道口地區正式落成,同時啟動京張鐵路遺址公園總體建設方案的國際徵集。很多人看了啟動區和國際徵集方案後都認為,嚴格地說,啟動區和徵集方案依然沒有擺脫原有“城市綠廊”的思路,對於鐵路文化和歷史的挖掘也嚴重不足。

“由於這兩項工作都不是由對鐵路系統熟悉的人員完成的,因此有一些問題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無論如何,既然要建遺址公園,總不能‘有名無實’吧?”王玉鳳表示,未來的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必須要把詹天佑和京張鐵路的價值體現出來,因為這條鐵路所具有的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在世界範圍內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不用起來,真的太可惜了!”

為了不留這份遺憾,就在2019年10月,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國際方案徵集正式啟動的同時,王玉鳳和同事一起給北京交通大學黨委書記黃泰巖、校長王稼瓊寫了一封信,希望再次立項,助力京張鐵路遺址公園的規劃設計。

“因為作為一所鐵路為特色的重點大學,我們有責任讓這座公園建得‘名副其實’。”王玉鳳說。

收到這封信後,黃泰巖立即批示:“這項工作很有意義,應該予以支持。”王稼瓊也高度認同,指定主管副校長餘祖俊為校方負責人,交通運輸學院院長聶磊為總體負責,科技處立即撥款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研究。50餘名校內外鐵路專家、文物保護專家、文化學者迅速組建團隊並投入到了緊張有序的調查研究工作中。

兩種情愫的交織

對於助力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建設,參與此項研究的交大人有著更深的理解和使命感。他們像跑道上接力的選手,為完成任務奮力奔跑。

早在2019年夏天,該校建藝學院城市規劃系主任高巍就帶領40名同學,在這個暑假“打開”了遺址公園的規劃藍圖。

他們沒有回家,沒有參加國慶群眾遊行活動的訓練,而是重走了京張鐵路9公里,冒著酷暑、頂著風雨,對每個路段進行實地調研,再通過大數據分析,對手頭的材料進行加工、再創作,用兩個月的時間繪出了設計圖、製作出了模型。對於他們來說,為遺址公園“出謀劃策”和在“天安門前走過”一樣光榮。

9月,在北京國際設計周海淀分會場,交大學子的設計方案一經提出,就獲得觀眾的陣陣掌聲。交大研一學生康賀陽團隊對京張鐵路西直門地段提出了設計方案。康賀陽說:“13號線拆分後,原有的高架線路如果能設計成高線公園,就可以和地面的遺址公園相呼應。”他設想依靠現有京張鐵路廢棄鐵軌和博物館,與轉河連接,建設文化遺址公園,同時設置瞭望塔,與13號線高線公園連通,可解決人行交通問題。

研究項目啟動後,項目組專門分為五個子項目,分別負責對京張鐵路沿線文化遺產進行梳理、挖掘詹天佑精神和京張鐵路文化、與京張鐵路有關的文化創意工作、總結鐵路科技發展歷史,以及收集、拍攝與京張鐵路有關的表徵圖集、照片等。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記載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建設前的歷史現狀,也為公園的進一步設計和建設提供方便,項目組還特請專業航拍公司,對公園規劃範圍及其周邊進行航拍,克服重重困難,保存了大量珍貴的京張鐵路(遺址公園)沿線航拍視頻資料。

課題組專家之一、《鐵道知識》雜誌社原社長兼主編魏宗燕指出,百年前,詹天佑所提出的“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足以自立於地球之上”是舊中國時代的中國夢,與新時代的中國夢一脈相承。承載著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記憶的老京張鐵路,本身就具有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將其改建成遺址公園,兩股情愫將交織交融,進一步凸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為公園本身增添一種別樣的魅力。

為給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建設注入文化元素,交大課題組成員們付出了太多的艱辛。

恰恰就在專項研究活動進行的那段時間,世界範圍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這給相關的研究帶來了太多意想不到的困難。然而,大家齊心協力,克服各種困難,線下開會改到了線上。各小組對各自研究報告中的內容字斟句酌,許多校內外專家知道此事後,紛紛前來做“外援”,對報告進行修改完善,力求用最精煉的語言,將他們眼中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呈現給公眾。

經過幾個月的艱辛努力,今年6月,研究報告《深入挖掘鐵路文化,助力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建設》正式出爐。項目組不僅全面挖掘京張鐵路的歷史文化、詹天佑精神的內涵與意義,也深入探究新老京張鐵路、詹天佑精神乃至中國鐵路元素與遺址公園自然景觀的交融,並在此基礎上,探索運用更豐富的手段和更多樣的方式對研究成果進行表徵。

一份面向未來的報告

據介紹,該份凝聚了數十位專家學者數月心血的總報告,總字數超過了10萬字。報告通過“鐵路文化主題塑造”“京張鐵路文化和詹天佑精神挖掘及表徵”“京張鐵路重要遺產保護及活化利用”“中國鐵路科技創新元素提煉及表徵”“京張鐵路遺址公園鐵路文創開發及特色服務”“京張鐵路遺址公園鐵路文化主題塑造方案”等主題,系統地闡述了京張鐵路遺址公園鐵路文化主題塑造的必要性與重要意義。

同時,這份報告提出了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建設需要加入的多元化“鐵路元素”清單及表徵建議,特別是由馬強編輯設計的表徵圖冊,長達200餘頁,內涵豐富,構圖精美,為專業設計團隊在今後的設計中提供了創意之魂,使其能夠充分展示京張鐵路遺址公園的“特色文化”,展示百年京張鐵路見證下,中國鐵路與中華民族從歷史走向未來的復興之夢。

如今,京張鐵路遺址公園項目正在緊張的設計和籌建過程中,交大人將以鐵路專家顧問的方式,繼續為京張鐵路遺址公園的建設助力。明年,時值中國共產黨建黨100週年,清華園地區的部分遺址公園會完成前期建設,以此向黨的百年華誕獻禮。

此後,北京還會迎來2022年冬奧會,公園的建設工程也將進一步推進;更多的故事還將在這座千年古城中發生,在這個過程中,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將最終從一張藍圖,變成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當代中國,正經歷著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最快速度的城鎮化進程。時代的加速度、鐵路發展的加速度,深刻改變著城市的面孔、人們的生活,也催促著人們更好地堅守城市的文化,守護其中的精神。

110年前,詹天佑在列強環伺、經驗缺乏、人才匱乏、任務艱鉅的困境下,不畏艱險,親自踏勘、因地制宜、巧妙設計,讓京張鐵路提前兩年竣工通車;百年之後的今天,同一條路線上,京張高鐵又繼續傳承著中國夢,在中華民族圓夢之旅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京張鐵路遺址公園的建成將繼續弘揚民族精神,銘記百年曆史,充分展現京張鐵路蘊含的豐富歷史文化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