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的幾點哲學思考

我們經常談論中國傳統文化,而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仁道,而孝道又是仁道的根本,也是可以說仁道的最堅固的磐石。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充滿了人生智慧。一個孝道,可以揭開中國文化的所有謎底,孝道可以解決我們生命裡的一切問題,從家庭到工作,從財富到幸福,也可以實現個人家國天下的政治抱負。因此,孝道是“道”,不是“術”,有大智慧,有哲學的思想。

南懷瑾先生說:“中國文化裡頭,經常提到‘孝道’,與世界其他文化相較,孝道是中國特有的優點,其高明可貴之處,無可置疑。”但是,今天也有不少人站出來抨擊孝道“迂腐”,說孝道“過時了”,更甚者否定孝道在當代的現實意義。

今天我就孝道的談談幾點哲學問題。

一、孝道就是我們的信仰

我們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是至今沒有斷流的文明,它起源於農耕文化。從茹毛飲血的原始人群居生活,到後來出現了最初的人類社會。在古代中國社會中,人口就是生產力,人越多,生產力水平越高,所以就形成了大家族聚居,就產生了族長對整個家族負責,而族長的權威來源正是孝道——“年幼的必須服從、尊敬年長的”,這也是古時代的初級政治制度。孝道就是從中國古代人的原始信仰中脫胎出的一種文化——“敬天敬地敬長輩”。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孝道經歷過無數次的完善過程。但是它的本質,它的根本精神並沒有變化。對中國人來說,孝道這種精神就是我們的信仰,中華民族並不是某些人說的沒有信仰的“可怕民族”。

我們為什麼被人說成沒有信仰呢?

我國近代的新文化運動,一些進步青年開始批判孝道的“迂腐”,說它“過時”了。原因就是在我國古代幾千年社會發展裡,孝道被用作一種政治制度,為上層建築的穩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到了現代社會,過去的大家族聚居的組織早已經歷幾千年的演變,破碎成一個個小家庭,而且人口也不再是生產能力的決定因素了,我們的國家也有了更高級的政治制度了,這就動搖了孝道產生的基礎。

現代我們倡導個人體自由和獨立,家長再也不能用“孝順”二字強迫子女做那些他們不情願做的事。從倫理道德的角度來講,我們應該提倡的是“親情”,是“愛”,而不是被孝道捆綁的所謂“感恩”。

但是可怕的是某些人鬧得很兇,非常狂妄,要徹底的否定儒家,要把孝道拿掉,徹底西化。所以我們就迷茫了,丟失了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寶和精神信仰。現代人說起信仰,心裡就很慌,為什麼?怕人質疑我們的信仰。

不用怕,今天我們面對孝道,是應該有我們中國人特有的自信的。孝道是歷經幾千年的文化信仰,早已滲透入我們的骨血。說起“孝”我們容易想到的是對父母的尊敬,好好對待父母,所謂“善事父母”。然而這僅僅是孝的一個方面,“祖先崇拜”是孝的另一個方面。任何一個文明的發展中,都逃脫不開兩個問題,即“生”和“死”,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才發展出各種各樣的宗教信仰。我們的孝道就是本著“生”和“死”這樣的哲學終極問題而誕生的,就是在中華幾千年歷史的長河裡滋養大的。

所以,孝道就是我們中國人的“安身立命”之道,就是對生命終極意義和價值這種人生根本問題的關切。在信仰孝道的中國人眼中,孝是一種對生命的延續,不僅是個體生命的延續,也是對於文化生命的延續,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我認為至少有兩種重要的解讀:

一是沒有繼承就沒有發展。一切事物的變化都要遵循發展規律,最簡單的就是繼承。繼承,就是順承和接納。孝道最強調就是晚輩對長輩的順承和接納。其實,沒有繼承,就沒有發展。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是在不斷的繼承的積累獲得的。所以,繼承就是少走彎路,才能更好的生存和發展。

二是由小及大的發展思路。從身邊的人、事、物做起,處理好關係,才能取得一定的經驗基礎,就像水的漣漪一樣,由裡及外,一圈一圈的,擴張自己的範圍。人倫關係何嘗不是這樣呢,首先處理自己和父母、兄弟姐妹的關係,然後再向外處理好自己的所有人際關係。

在現代社會我們要怎樣看待中國的孝道呢?

第一,孝道就是我們的一種信仰,所蘊含的基本精神必將長期存留在中國人心中;第二,孝道主要解決的是中國人對於生命終極意義和價值的關切,這大概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漸發生變化;第三,孝道所倡導的那些形式主義都逐漸在消失,它正在轉變為一系列純粹的“道德”,比如“關愛父母”,“孝敬老人”,“尊重師長”等,這大概也是孝道文化自身發展的一種變化;第四,我們沒有必要抓住“孝”帶來的所謂“負面效應”不放,它必然會跟新的社會文化相碰撞從而發生新的變化,比如“個體自由”,“法律觀念”,“契約精神”等。

二、孝道就是實用主義哲學

孝道是中國儒家的“樹根”,是本,它就是實用主義哲學。

但是,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對於孔子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很蔑視的,他在《哲學史講演錄》中說到孔子時,指出孔子沒有“思辨哲學”,《論語》中只有一些“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更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因而不值得一顧。

黑格爾作為近代哲學大家,但是他的言論只是站在西方文化的視角看問題。其實,中國儒家的思想就是實用主義哲學。它也有情有理,有大智慧,有大思想。而且,我們中華文化中儒家這種實用主義哲學思想的誕生就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反過來,我們看看美國的實用主義哲學,它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屬於現代哲學派別,成為20世紀的美國主流哲學。以查爾斯·皮爾士創立了實用主義的方法,威廉·詹姆斯建立了實用主義的真理觀,約翰·杜威作為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

美國的實用主義,是價值觀決定的個人哲學。換另一種說法,其實就是“自私”的個人哲學。

中國儒家的實用哲學,卻比美國的實用哲學更早。儒家思想本來就主要是社會學的範疇,也早就將儒家的道德觀與個人的哲學結合在一起。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著的儒家經典《大學》篇章中,有儒家的修行階梯,“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幾句話,就已經成系統的對應儒家實用哲學。“格物致知”是辯證唯物,“正心誠意”是辯證唯心,“修身,齊家”是結合社會觀,“治國,平天下”則是運用哲學和社會觀於社會。

不難看出,儒家的實用哲學並不能說是功利需要,而是出於社會需要。

簡言之,儒家的實用哲學與美國的實用主義哲學的根本區別就在,儒家是出於社會集體需要的實用哲學,而美國的實用主義哲學則是以個人為需要的,以利益為衡量的實用哲學。

孝道的幾點哲學思考

如果我們能意識到,美國人普遍的功利主義的實用哲學,會對判斷美國人的言行,有很大幫助。當然,有這種哲學的美國人,是很難理解中國人的實用哲學的。

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華的傳統美德,孔子給出的論述已是至高聖經。下面分享孔子的一些孝道論斷和境界。

(一)“孝”要做到父母對我們一樣的境界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伯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孩子生病了,父母很憂慮。”孔子沒有正面回答什麼是孝,而是從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去直接引發孩子的孝心。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對我們怎樣,我們做到同樣回報父母嗎?兒行千里母擔憂,我們時刻掛念父母嗎?

(二)“孝”要尊重父母滿足父母的心理需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現在的所謂孝,只不過是能養活父母罷了。然而就是狗、馬,也能養活它們的父母。如果養活父母卻對父母不尊敬,將如何區別於犬馬呢?”我們要尊重父母,才能盡孝道。人的滿足取決於人的心理需求。我們孝敬父母要滿足父母的心理需求,而不是讓父母吃飽穿暖而已。

(三)“孝”要始終如一使父母和顏悅色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子女侍奉父母能經常和顏悅色,是件難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勞;有好吃好喝的,讓父母去享受,僅這樣做就可以認為是孝嗎?”孝敬父母要使父母能頤養天年,貴在能始終如一,滿足父母。和顏悅色,是父母心理需求滿足的表現。

這樣的孝道哲學,就是我們的實用主義哲學,是和諧社會的基礎。

三、孝道解決了教育的根本問題

教育是什麼?“教育”一詞最早始見於《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幾千年沿襲的做人準則,也是中華文化的本源之一。

“教育”成為常用詞,則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事情。在西方,教育一詞源於拉丁文educate,前綴“e”有“出”的意思,意為“引出”或“導出”,意思就是通過一定的手段,把某種本來潛在於身體和心靈內部的東西引發出來。從詞源上說,西方“教育”一詞是內發之意。強調教育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活動,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潛在的素質,自內而外引發出來,以成為現實的發展狀態。

教育要幹什麼?中外對於“教育幹什麼”的觀點存在一致性,那就是觸及靈魂,立德樹人,做好思想教育。中國古代的思想教育的核心就是“孝”,講求孝道。中國漢字“教”字就是一個“孝”偏旁,加上一個反文旁,即就是“文章”的“文”。所以有人就說了“把孝這個文章做好了,就是教育!”《弟子規》雲:“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古聖先賢說得很明白,“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文”排在“行”之後,這是根本的次序。

我國考古發現了“孝”字最初見於殷卜辭,在發掘的青銅器上刻著“孝”的象形圖形,古文字學家釋為“孝”的篆體。根據它的直觀形象,它的含義為:人老了,彎腰弓背,手柱柺杖,一副老態龍鍾的模樣,上老下子,呈現服待狀態。

中國第一部詞典《爾雅》裡對“孝”解釋是“善事父母”。中華民族講孝道已幾千年了,無論那位文人、聖賢從各個角度解釋,所表達的一個意思:幼尊長。從家庭的孝,是指贍養父母衣、食、住、行、思想上照顧老人,盡人子之責。家庭外,家庭宗親長輩、外戚長者、還指社會上所有長輩。所以孝的內容不僅僅是家庭生活,實現長輩的願望;力求上進、實現人生價值、最終報效民放族和國家。孝道是民族傳統道德的一個重要範疇。

孝,抓住了人倫的根本。“孝”是會意字,上“老”下“子”,這是長幼尊卑的次序禮節,即上“天”下“地”,“天”代表老人,“地”代表子孫,告訴我們“老人為天,兒女為地”的人倫定位。而現代的家庭,一般是年輕夫婦艱難地扛著四個老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供養著寶貝孫子,簡直捧到天上去了。現在我們是所有的長輩都來孝敬“小祖宗”,把“孝”字弄反了。

沒有孝,就沒有人類傳承。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為什麼成為百善之首呢?因為沒有孝,就沒有根本,就沒有人類傳承。子女當孝,把父母贍養終老;父母當慈,把子女養育成人,這是天經地義。為什麼呢?人栽果樹,此樹領受天地雨水日光,必然開花結果,開花結果就是感恩。就算是人參果樹那樣金貴的樹種,也會三萬年一開花,三萬年一結果,天地之間沒有受滋養而不報答的道理。懂得感恩就是孝道的核心,人類所有一切的福報的來源就是報恩,這就是宇宙的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