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驕傲——金華海歸科學家年輕有為成大器,他們才是中國明星!

中國驕傲——金華海歸科學家年輕有為成大器,他們才是中國明星!


金華籍學者伊成器,在35歲的年紀,堅定地走在國際科研前沿,已成大器。

回國發展年輕有為

伊成器1983年出生在金華市區,父親是公務員。小學就讀環城小學,初中就讀金華五中,高中就讀金華一中,2001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2005年進入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系,碩博連讀。2010年博士畢業後在芝加哥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做博士後,2011年底回國成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研究員。隨後幾年又成為北京大學合成與功能生物分子中心、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雙聘研究員。

伊成器回國七年,滿懷報國之情,努力工作,潛心科研,經常工作到晚上十一二點,他帶領著科研團隊不斷向科技高峰攀登,取得了顯著業績:承擔了多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在《自然》子刊等國際一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多篇,尤其是在 DNA、RNA 的檢測手段上有了突破,獲得多項具有自主原創知識產權的檢測新技術;2016年先後獲得“第十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和“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2017年5月,他被共青團北京市委、市人力社會保障局授予2016年“北京市青年崗位能手”稱號。今年5月份,中國化學會化學生物學專業委員會授予他“中國化學會化學生物學獎突出貢獻獎(35週歲以下)”。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主要支持在基礎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績的青年學者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開展創新研究,促進青年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國家傑青對入選者要求極高,一年僅評200人,每年的資助率一般都在10%以內,競爭非常激烈。伊成器成為32位80後入選者之一。

科研創新有突破

今年5月,伊成器課題組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自然·化學生物學》)雜誌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報道了人類基因組上脫氧尿嘧啶的分佈規律,提示脫氧尿嘧啶有可能作為一個“化學標籤”參與了著絲粒的維持。他告訴記者,自己和團隊通過化學生物學等交叉學科的手段,致力於表觀遺傳學的研究。他說,其實自己在金華一中讀書時學得最好的學科是數學,當時班主任徐新福老師是教生物的,他的課上得幽默風趣很吸引人,就漸漸愛上了生物,雖然大學本科學的是化學,到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的也是化學,但逐漸轉到喜歡的生物領域來了。

在美國芝加哥大學,他獲得了豐厚的獎學金,碩博連讀。伊成器說,在校園裡,他經常有機會見到諾獎學者,聽他們的報告,向他們提問,與他們一起吃飯聊天,常常會因為感受到頂層學術氛圍而激動不已,非常期待自己也有所突破,“這對青年學子來說是很重要的。”伊成器說。

伊成器2011年底回國進入北大以後,國家和學校為青年教師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和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由他牽頭組建了“核酸修飾與表觀遺傳學”的實驗室,每年獲得穩定的科研經費支持,逐年招收博士生和研究人員,從事生命科學領域的基礎性研究工作。說到科研上的突破,伊成器說,他的研究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基礎科研,這需要時間;另一個方向是在做一些精準醫學檢測試劑盒,用於疾病的早期診斷。

對年輕人成才,伊成器認為沒有捷徑可走,必須要吃苦,要堅持,但有一個因素是可以自己掌控的,那就是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科研很辛苦,沒有興趣就堅持不下去,最好是把興趣與人生規劃結合起來,不要只考慮就業,任何行業的前5%,都不存在就業的問題。”

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

伊成器的爸爸對記者說,培養孩子成才,是這一輩子感到最成功的一件事:“我的兒子伊成器出生在改革開放之後的第五年——1983年,生逢其時。”伊爸爸在市機關工作,從小就注意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上幼兒園,他們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說話做事要誠實、平時按時作息、上課認真聽講、放學回家先認真做作業等。這些好習慣讓伊成器後來讀小學、初中、高中都很受益。

伊爸爸的育兒經裡有一條,就是教育孩子每次聽課一定要認真,真正入心入腦,而不是身在課堂心卻在想別的事或思想飛到外面去。“在課堂上認真聽課,老師所教授的知識都能聽懂記牢,就會在課堂上踴躍發言,學習事半功倍。”每到放寒暑假,伊爸爸就和兒子一起制定寒暑假玩耍與學習的計劃表,寫好後貼在小課桌前的牆面上。計劃表規定早晨幾點起床朗讀課文和背書、幾點做作業、幾點去玩耍;中午休息;下午幾點去做手工勞動、幾點做作業、幾點放鬆等。每天都要對照檢查。“等習慣養成了,就完全由他自己做,變成了一種自覺行動。”為了言傳身教,伊爸爸伊媽媽平時晚上從不悠閒地看電視,而是在一邊做家務一邊看書或寫材料,這樣,孩子雖然做作業也辛苦,但看到父母為自己學習創造好的環境,看到父母白天工作勞累了一天,晚上還要幹家務、讀書、寫材料,也就無話可說,做作業更自覺更專心更認真。而到了週末,一家人都放鬆下來,游泳、釣魚、爬山、打球,樣樣都比較精。

伊爸爸說,家庭教育的方法他開始時採用激勵法,後來與規劃法相結合。具體做法是:在孩子讀小學低年級時,看到他學習用功、成績不錯,就分階段引導他定下目標。從大的方面講,就是樹立遠大理想,將來有出息,成為國家的有用人才;從小目標說,就是要求他每年都能憑自己的實力,一步一個腳印,成為“三好學生”。二是在他上初中後,根據他的成績狀況,引導他將來爭取考上金華一中;到金一中讀書後,又及時引導他努力爭取上全國重點大學。這些目標一步步都實現了。從金華五中初中畢業時,伊成器以當年超過金華一中錄取分數線40分的高分,名列市區考生第二名;從金一中畢業高考時,以優異成績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大學本科,伊成器20多門必修課加權平均成績都在90分以上。去年年底以來,伊爸爸還以金華市家庭教育講師團講師的身份,為市本級27個社區、農村、中小學和幼兒園以“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為主題,與廣大孩子家長分享了家庭教育的做法與經驗,聽眾達幾千人,深受好評。伊成器這位曾獲得過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青年化學家獎的年輕人,還曾參加了母校金華一中的110週年校慶活動,並在主席臺上就坐。他以自己傑出的科學成就,令母校為他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