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壺大家無不是“童子功”

巧哥研究壺藝幾十年,縱觀歷史,從古至今,制壺大家無不是“童子功”。

宜興紫砂藝術的一代宗匠時大彬,從小就跟著父親時朋學藝,十歲時就做得一手好壺。

制壺大家無不是“童子功”

時大彬

陳鳴遠,也是出身於壺藝世家,其父是明代著名的紫砂藝人陳子畦。陳鳴遠技藝精湛,雕鏤兼長,是紫砂史上技藝最為全面而精熟的大師,他從小受到家庭薰陶,童年開始學制壺。

邵大亨是繼陳鳴遠以後的一代宗匠。他制壺以揮撲見長,尤其在制簡練形體,如掇球、仿古等壺,樸實莊重,氣勢不凡。他出生於制壺世家,從小就喜歡制壺,在少年時他就享有盛名。

制壺大家無不是“童子功”

邵大亨

這些都明清時期的制壺大家無不是如此,近代制壺名家也是如此。

比如程壽珍,從小師從養父邵友庭,擅長制形體簡練的壺式,他制的掇球壺在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賽會和芝加哥博覽會獲金獎,名重一時。

制壺大家無不是“童子功”

程壽珍


當代的吳雲根、裴石民、朱可心,都是14歲學制壺技藝,而王寅春是13歲從事壺藝生涯,由於是“童子功”,“做得多的人沒有他做好,做得好的人沒有他做得多”。蔣蓉就更小,她11歲隨父親蔣鴻泉學藝,之外徐秀棠、汪演仙、徐漢棠都生於紫砂世家,自幼學藝。

一代宗師顧景舟,從小跟著奶奶學制壺。小時候做壺就讓人刮目相看,他奶奶覺得景舟日後必成大器。他奶奶是邵友蘭之孫女,擅長制水平小壺,其壺端穆雋秀。景舟父親顧炳榮的壺與其孃的壺,差距大,所以他奶奶寄希望於景舟接上脈息。

制壺大家無不是“童子功”

顧景舟

讓她欣喜的是,景舟制壺,出手不凡,教其招式,過目不忘。那個時候,他就懂得款印的價值,還特意為自已刻了幾枚圖章,如“敬周”,即使景洲的諧音,也含有“敬仰周公”的意思。還有“瘦萍”,是“風起於青萍之末”的自勵,也說明他年少即自重,即有抱負。

“中國手拉坯朱泥壺第一人”、“老安順”第四代傳人、國家級大師章燕明,也是“童子功”,幼年就跟著父親章永添學做壺。章燕明從小就有藝術天賦,16歲那年進廠,幫當時聞名遐邇的陶瓷雕塑家林鴻禧彩瓷塑作品。林鴻禧這個當時的名藝人,為何選這樣一個才16歲的小夥子幫他彩作品?因為章燕明出手不凡,對藝術有靈感,他把雕塑彩得更加栩栩如生。

制壺大家無不是“童子功”

章燕明


章燕明是第一個用朱泥做薄型壺的,第一個做千環壺的,他善於創新,他做的壺型有300多種,他的壺年輕時就暢銷東南亞,後來銷往美國、歐洲,在英國有他和兒子章海元的專賣店,他製作的《長虹貫嶽》《圓》《紫晞》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十全十美》《魚樂圖》《祝壽》被中南海紫光閣收藏,擺在這裡的作品代表著中國的最高工藝水平,這些作品與顧景舟、蔣蓉、徐秀棠、呂堯臣等大家的壺擺在一起。《奧運壺》被譽於世紀經典,100多家媒體報道該作品。

制壺大家無不是“童子功”

章燕明

巧哥發現,這些有“童子功”的大家,藝術功底深,且制光素器都有很高的造詣,比如時大彬,邵大享的掇球壺,顧景舟的漢鐸壺、笑櫻,秦權壺,裴石民的魚罩壺,吳雲根的四方提樑壺,章燕明的祝壽壺、十全十美、長虹貫嶽、紫晞都是如此。

也正因為如此,巧哥收藏壺,除了看壺的品質,還要了解制作者的歷史背景與文化素養,是不是“童子功”,制壺的時間多長,是不是制壺世家,讀了多少書……對於收藏者來說,瞭解得越多越好。

“半路出家”做壺的,也有做得好的,但要達到顧景舟、章燕明那種高度就難。

“童子功”就是“童子功”,他們做得快而好,如果聰慧好學,耐得住寂寞,成大家皆有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