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相聲大師唐傑忠去了,但對他,我們知道的太少了

昨天夜裡,環環驚聞一代相聲捧哏大師唐傑忠先生去了,享年85歲↓↓

一代相聲大師唐傑忠去了,但對他,我們知道的太少了

一時間,眾多網友表達了沉痛的悼念↓↓

一代相聲大師唐傑忠去了,但對他,我們知道的太少了

一些相聲後輩也發文哀悼↓↓

一代相聲大師唐傑忠去了,但對他,我們知道的太少了

一代相聲大師唐傑忠去了,但對他,我們知道的太少了

一代相聲大師唐傑忠去了,但對他,我們知道的太少了

對於活躍在互聯網上的一代人來說,提到相聲,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郭德綱和小嶽嶽,唐傑忠這個名字對他們來說太陌生了。

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相聲演員,唐老先生的確淡出我們的視線很久了,他的那些作品如今看來也是略顯淳樸,不那麼搞笑逗樂。

一代相聲大師唐傑忠去了,但對他,我們知道的太少了

但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關於幽默的表達方式,我們不能拿如今惡搞、無厘頭的語言去衡量老一輩人的語言風格,更不能拿如今流行的“耍賤賣萌”去評判一位老藝術家的表演藝術。

有人說,送別一位老藝術家,就像是送別一個時代。

但環環想,這種送別絕不應該流於形式,而是要吸收並傳承老藝術家歷經歲月沉澱下的精神與思想,讓這股繩在百年、千年之後,不斷。

“我這人沒什麼長處,就是熱愛相聲”

唐傑忠自幼喜歡相聲,17歲時就到部隊當起了文藝兵,做宣傳工作。

那個年代的文藝兵跟咱們現在的可不一樣,文藝戰士號稱“革命靠腿不靠嘴”,所以他們的工作很是辛苦。

1949年4月至10月,他們從天津一步一步地走到了廣州,途中還要打仗。走得久了,腳上就起了泡,他只能向女同志要根頭髮,用針穿上,把泡穿破,把水擠出來,第二天接著走,直到最後泡底下又打泡,起了繭子。

但唐傑忠樂在其中,他不管看見什麼都能隨口編出順口溜。在行軍中,他見到一個挑擔子的炊事員,立馬說:“這個同志真能幹,一根扁擔兩頭顫,中間夾著英雄漢。”

一代相聲大師唐傑忠去了,但對他,我們知道的太少了

後來,他從電影上看到山東快書名家高元鈞的曲藝後特別喜歡,就想要拜師。

一次,部隊派唐傑忠到北京學習,他就到高元鈞家裡拜訪。高元鈞雖然沒有收他為徒,但是給他介紹了自己的把兄弟———單口相聲大王劉寶瑞。劉寶瑞不僅傾囊相授,還一度給唐傑忠捧哏,捧著徒弟往前走。

一代相聲大師唐傑忠去了,但對他,我們知道的太少了

1958年,唐傑忠調入廣州軍區戰士雜技團,成了專業的相聲演員。第二年,他開始跟馬季一起在劉寶瑞的教導下學習。

唐傑忠笑著說,雖然馬季比自己小,但是“當時我偷偷地愛上了馬季”。他覺得馬季就是“小侯寶林”,表演熱情奔放,藝術上是頂尖的。

一代相聲大師唐傑忠去了,但對他,我們知道的太少了

學習的這一年是馬季給唐傑忠捧哏,他們一起在中南海為毛主席表演相聲小段《裝小嘴》,還跟毛主席握過手。

後來唐傑忠放棄了升任廣州軍區戰士雜技團副團長的好機會,調入中國廣播說唱團,和馬季正式“搭夥過日子”,一直到80年代,兩人的合作非常默契。

甘當綠葉 ,“笨鳥先飛”

雖然老話講:相聲是三分逗,七分捧。但在舞臺上,逗哏的人負責插科打諢,逗觀眾笑,更像是主角;而捧哏的負責幫腔、“量活兒”,更像是配角。唐傑忠一輩子站在捧哏的位置上,但是這麼多年來,他說自己心裡從來沒有覺得不舒服。

“因為劉寶瑞老師教我們的時候就說,捧逗是一家,捧逗就是‘一棵菜’,沒有捧就沒有逗,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節目。”

一代相聲大師唐傑忠去了,但對他,我們知道的太少了

馬季先生去世前不久獲得了中國曲藝終身成就獎,唐傑忠就和自己得了獎一樣激動,夜不能寐,半夜起來寫了一首詩,恭賀馬季榮獲大獎。

謙虛了一輩子的唐傑忠還說,自己跟馬季的合作,等於禿子跟著月亮走——借了很大的光。

後來,李文華先生因病離開舞臺後,姜昆找來了唐傑忠為自己“量活兒”。雖然唐老是姜昆的師叔輩分,可唐老從來都是把自己放在一個比較有挑戰性的位置上。

一代相聲大師唐傑忠去了,但對他,我們知道的太少了

為了改變過去給觀眾造成的既定印象,唐傑忠給自己設計了一個比較文雅的形象:戴上了一個其實沒有鏡片的眼鏡,這個道具一用就是20年。

他們在一起合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虎口遐想》↓↓

在《虎口遐想》中,姜昆描述起姑娘的裙帶子:

——帶著姑娘的體溫,帶著姑娘的芳香……

唐傑忠馬上打斷他:

——別聞了,再聞還有汗味兒呢。

唐傑忠接得自然流暢、樸實憨厚,這麼一來一回,觀眾自然會發笑。

一代相聲大師唐傑忠去了,但對他,我們知道的太少了

馬季曾經說過,雖然唐傑忠老把“笨鳥先飛”掛在嘴邊,“但是大家得注意了,他並不是‘笨鳥’,他是挺機靈的一個‘鳥’,他還飛在你前頭。所以他無論是跟誰合作,在相聲界他是穩穩當當的,他站在了一個革命的、前輩的、大捧哏的重要的位置。”

唐傑忠在業務上確實是個有心人。早年的作品《友誼頌》有很多英語的段落,41歲的唐傑忠沒有任何英文基礎,是靠著用漢語給英文注音的方式,一句一句地將英文背下來的。這份努力,不知道要甩現在年紀輕輕就在拍戲現場報數字的18流小演員幾條街哦!

提攜晚輩

1993年,剛滿60歲的唐傑忠就提出要把自己的舞臺讓給年輕的後輩——戴志誠。

一代相聲大師唐傑忠去了,但對他,我們知道的太少了

說起這事來,姜昆很是感動:“突然有一天,唐傑忠老師跟我說,‘姜昆,我覺得你得找一個新的搭檔了,我跟不上你了,你節奏太快,一個月得跑十好幾個地方,一會兒奔西藏,一會兒又出國了,一會兒又去‘老少邊窮’地區了,事也很多。我要是老這麼跟著你的話,估計得拖你的後腿,找個年輕人吧。”

這種提攜晚輩的精神,是他從劉寶瑞先生那裡傳承來的。“劉老師教我,除了傳藝以外,我沒有付任何報酬,也不交學費,也沒有什麼回報。他的心胸非常寬廣,可以說是海納百川。”

唐傑忠一生收了26個徒弟。為了能幫徒弟鞏漢林到北京發展,唐傑忠當年千方百計幫他託關係、找朋友,還幫他在北京借了房子。雖然鞏漢林後來是演小品演出了名堂,離相聲專業有點遠,但唐傑忠還是打心眼兒裡為他高興。如今鞏漢林,一提起這事就說“感激師傅一輩子”。

一代相聲大師唐傑忠去了,但對他,我們知道的太少了

香港演員徐錦江是唐傑忠的關門弟子。2015年,徐錦江在北京舉辦了一個作品展,83歲的唐傑忠特意在家中手寫了3頁多的致辭,還坐著輪椅專程去了現場,這讓徐錦江激動得現場淚崩。

一代相聲大師唐傑忠去了,但對他,我們知道的太少了

說到這兒,環環不禁想起了前段時間,郭德綱與曹雲金的師徒紛爭,撕得那叫一個高潮迭起。但在唐傑忠先生身上,我們卻看到了傳統曲藝界代代相傳的師承關係。

江湖在今天雖已遠去,但尊師重道、砥礪傳承,應該是永恆的。

一代相聲大師唐傑忠去了,但對他,我們知道的太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