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在《華陽國志》里,成都只能排第三名?

京兆才子


先說我的觀點。這位題主先生,以這種口吻提這麼嚴肅的話題,第一說明他根本不懂歷史,第二是眼界窄小,第三是莫名的地域膨脹,第四題主根本不知道《華陽國志》是一本什麼性質的書。



◆《華陽國志》◆

《華陽國志》是由東晉(公元348~348年)蜀郡江源縣(今成都崇州市)人常璩所著。全書12卷,分3個部分研究了我國局部地方的歷史、地理、文化、軍事、人物。

其中1~4卷主要記載了巴、蜀、漢中、南中各郡的歷史、地理。其中也包含一些政治史、民族史、軍事史的研究,但主要是以地理研究為主。

5~9卷以編年體的形式,記述了西漢末到東漢初割據巴蜀的公孫述、劉焉父子、劉備劉禪父子、及李氏成漢四個割據政權的興起到衰亡,以及西晉統一的歷史。

10~12卷記述了梁州、益州、寧州從西漢末到東漢初的賢士、烈女,相當於現在的人物傳。


◆《華陽國志》◆

《華陽國志》尤其對四川、雲南、貴州、重慶描述較多,是對西南地區史志研究最重要的“信息源”。連酈道元的《水經注》、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等古代鉅著,都大量取材於《華陽國志》。說《華陽國志》是地方誌,也不為過。

◆劉備三顧茅廬◆

現在,我來反駁題主的觀點。百度上關於《華陽國志》有這樣一段敘述:全書分為巴志、漢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孫述、劉二牧志,劉先主志,劉後主志,大同志,李特、李雄、李期、李壽、李勢志,先賢士女總贊,後賢志,序志並士女目錄等,共12卷,約11萬字。不難看出,這段敘述,就相當於《華陽國志》內容的一個簡介。簡介一般不會分為主次、強弱,而是從簡到繁來排序。有關“巴”的內容較少,所以排在前面。再說,《華陽國志》的作者是成都人,出於“先人後己”的我國恭良傳統,編排《華陽國志》時,先提“巴”,說明蜀人常璩是個知書達禮的紳士,而不像巴人一樣蠻橫粗。


◆《巴蜀史的問題》目錄◆

《華陽國志》是我國的地方誌,記述的是我國不同地區的地理、歷史、文化等綜合方面的發展史,根本不是“世界志”,更不是《國與國志》。巴、漢中、蜀、南中是我國古代地區與地區的關係,不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當時的蜀,大體上就是現在的四川。當時的巴大致就是現在的重慶、巴中。而當時,蜀比巴強大的多!所以,蜀人常璩在著《華陽國志》時,把影響力小的巴,排在了前面!這不等於巴比蜀強大!而恰恰相反,蜀比巴強大的多!


◆古蜀國地盤(益州)◆

自從重慶直轄,把本屬於四川、湖北、陝西、重慶共同文化的巴文化據為己有,自詡是巴文化的代表,極力去除四川、湖北、陝西的文化痕跡。很多重慶人士,硬說巴文化要強於蜀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實際上巴文化的影響力遠弱於蜀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不顧事實硬說巴文化要強於其它文化,是重慶直轄後,某些人自我膨脹心態在作祟。


◆楚文化的代表九頭鳥◆

《華陽國志》類似於司馬遷的《史記》,記述面非常廣。它記錄了我國局部地區雲、貴、川(包括重慶)的歷史興衰,是一部地方誌。《華陽國志》並不是以輸贏論英雄,而是以不偏不倚的筆鋒,真實的反映了我國西漢末至東漢初西南地區的狀況。其中很大篇幅記敘了三國時期蜀國的史事,而對於巴國的記敘,卻少的可憐。拿《華陽國志》論述排序說事的人,不是沒文化,就是歷史的“史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