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曲張是如何形成的?

血管外科蘇磊


靜脈曲張是如何形成的?

靜脈負責收集各器官“用過”的血液,回送至心臟。但心臟的位置在上半身,因而站立時,低於心臟位置的靜脈內,血液需克服重力逆流而上。

人體為了適應從“爬行”到“直立行走”的改變,進化出了發達的靜脈瓣膜系統。它們就像許多單向開放的“閘門”。使得我們即使是站著的時候,靜脈血也能從腿部一路往上回流入心臟。不過人體進化的並不完美,肛門附近的靜脈就沒有靜脈瓣,因而容易曲張,得痔瘡。

如果這些瓣膜因長期負荷過重而勞損,血液就容易倒流淤積在靜脈內,就好比一扇關不上的門總是漏風一樣長此以往,靜脈也會變得愈發薄弱、鬆弛,這又會進一步削弱靜脈血管壁擠壓血液向上的能力,形成惡性循環。嚴重時會形成肉眼可見的彎彎曲曲的“蚯蚓”。

需要長時間站立的人,血液迴流的阻力極大,最容易得靜脈曲張。比如教師、常需做手術的醫生、售貨員、超市收銀員等等。此外,肥胖、便秘的人也容易得靜脈曲張。


若不干預,靜脈曲張的危害不小!

靜脈曲張一開始雖不疼不癢,但一旦出現便幾乎不可逆轉。若病情繼續發展,就可能出現一系列併發症。

  • 血栓性靜脈炎:曲張的靜脈內,血液易淤滯形成血栓阻塞血管。患者腿部會出現紅腫、發熱、疼痛、靜脈呈條索狀併發硬,壓痛感明顯。
  • 出血:因曲張的靜脈管壁較薄,加之外部壓力大或受到外傷時可使曲張靜脈破裂出血,導致皮下青紫色淤血,嚴重的還可向肌肉間隙擴散。
  • 潰瘍及溼疹形成:靜脈曲張發生後,血液淤積會引起皮膚毛細血管損傷,導致局部血液循環不暢。長此以往,皮膚組織會出現營養不良、下肢水腫,最終形成潰瘍。之後,潰瘍面會引來細菌等微生物,導致感染影響潰瘍的癒合。

靜脈曲張該如何解決?

一旦被診斷為靜脈曲張,應該積極處理,任由靜脈曲張發展,結果只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痛苦。

早期輕度靜脈曲張患者,尤其是妊娠期婦女、年齡大不適於手術治療及全身情況差難以耐受手術的病人,可採取保守治療。主要包括避免久站、間歇性抬高患肢,穿彈力襪或用彈力繃帶。

其中彈力襪的作用尤其突出。在行走或站立時穿循序壓力襪,可增加皮下組織間隙的張力,促進血液迴流,從而減輕下肢酸脹感,延緩病情進展。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下肢缺血表現,應禁止使用彈力襪。

(2)硬化劑注射治療

注射入靜脈後,硬化劑會使靜脈壁纖維化,進而增加靜脈壁的強度,提升其擠壓血液向上的能力。原則上所有類型的靜脈曲張都可以使用硬化注射治療,但對於直徑較小的靜脈曲張效果更好。

硬化治療操作簡單、費用低廉、不需住院,病人易接受。但一些患者會對硬化劑過敏,需要警惕。此外,打了硬化劑後,依然有導致靜脈曲張的生活方式,依然可能復發。

手術治療可以分為傳統手術治療和微創治療。對於有明確臨床症狀和體徵的單純性下肢淺靜脈曲張,伴靜脈瓣膜功能不全,且深靜脈通暢的病人,若能夠耐受手術都應手術治療。




靜脈曲張一般是血管瘀滯或者管壁變薄,造成血管迂迴曲折,呈現出蝌蚪樣的形狀。


靜脈曲張多發生在下肢,由於下肢靜脈血液迴流受阻,壓力升高,皮下淺靜脈沒有肌肉的支持和保護,時間久了就會產生扭曲和擴張,形成曲張。

發生靜脈曲張的多是肥胖者或者體力勞動者,還有長期站立者。體力勞動者是下肢用力致腹壓升高,壓迫下肢靜脈,影響血液向心迴流。此外,靜脈曲張還有可能是血管病變或者血栓引起。

發生靜脈曲張的部位會有酸脹的感覺,嚴重的可能引發出血或者潰爛。



靜脈曲張不可自愈,這個病以預防為主,平常可以多按摩下肢。如果發生了病變,可採用穿彈力襪、注射硬化劑、微創手術治療,早治早好。


My馬老師


靜脈曲張也稱炸筋腿,屬於周圍血管疾病之一,該病發病率好發於30-40歲以上人群。主要由先天靜脈瓣膜缺失,及後天靜脈內壓過高,導致靜脈瓣膜損傷所致,靜脈曲張主要表現為腿部體表“青筋隆起”、水腫、酸脹。


方子興談靜脈曲張


簡單的說,靜脈曲張就是你身體某部位的血管輸送血的能力減弱,導致血液逐漸在那個部位淤積了,就像一條大路其中一個紅綠燈設計不合理,先是在這個崗位造成擁堵,繼而會對整條路的運行形成壓力一樣。所以,有病及時治,莫等更撓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