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带诏事件说明了政治斗争的诡异和残酷性

核心观点提示:


1。提到曹操奉迎天子,人们立马想到的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一般认为曹操挟持了天子,假借天子的名义随便征伐天下诸侯。可有没有想象一下,如果曹操不奉迎天子的话,天子将去哪里吃饭、在哪里过夜?


2。为了对汉末皇室衰微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豹眼把“衣带诏事件”的历史、政治背景,拉得长远一些,以便对这一事件有一个更深刻的认知。


衣带诏事件说明了政治斗争的诡异和残酷性


衣带诏事件的历史、政治背景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病重,遗诏将刘协托付给宦官上军校尉蹇硕。

四月,灵帝驾崩,立刘辩为帝,是为少帝;刘协被封为渤海王,后改为陈留王;何皇后改称何太后,临朝听政,国舅何进掌控了国家大权。


汉灵帝晚年,面临着选择太子的问题。何皇后所生皇子刘辩,从小寄养在民间一个姓史的道人家里,养成了举止轻浮、缺乏帝王威严的个性。

但由于是何皇后所生,是嫡长子,年龄长于刘协,就法理而言,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刘协是王美人所生,自小就在永乐宫长大,由董太后悉心抚养,举止端庄,深得灵帝喜爱。再加上王美人死于非命,灵帝有恻隐之心,倾向于立刘协为太子。


但由于有违立嗣以嫡长为先的皇室传统,所以迟迟下不了决心。


立嗣以嫡,但也可以立嗣以贤,这还不是皇帝一句话的事吗?


不必说刘协比刘辩优秀很多,即便相当或者更差,灵帝决意要立刘协为帝,还能咋地?


就因灵帝一念之差,导致了汉末朝政的混乱,也致使后来成为汉献帝的刘协历尽了磨难。


衣带诏事件说明了政治斗争的诡异和残酷性


01

董卓及其旧将擅权专政


少帝刘辩继位不久,就发生了宦官内乱,大将军何进被杀,董卓借机进京把控了朝政。

经过一系列的骚操作,董卓废掉了少帝,改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


初平元年(190年)春天,董卓鉴于关东诸侯势力强大,挟持汉献帝从洛阳西迁长安。

当时董卓挟持了献帝,但并没有绝对控制朝野。

在内,主持具体政务的司徒王允,表面依附董卓,但暗地里联络一些心向汉室的朝中官员,图谋推翻董卓的专政。

在外,以袁绍、韩馥为首的关东诸侯,积极倡议立幽州牧刘虞为帝。但因为遭到袁术、曹操等人的反对,刘虞本人也拒绝接受,最后作罢。

刘虞的儿子刘和在长安朝廷担任侍中,刘协就想凭借关东军的力量还都洛阳,以摆脱董卓的控制。

但刘和潜出武关向关东诸侯求援时,却因为地方州郡牧守热衷于相互攻伐抢夺地盘,而无意西讨董卓。

因此,长安朝廷就只能依靠内部力量来推翻董卓。


衣带诏事件说明了政治斗争的诡异和残酷性


初平三年(192年),司徒王允与司隶校尉黄琬、仆射士孙瑞、中郎将吕布密谋刺杀了董卓。

之后,王允与吕布共同主持朝政。但王允专权擅政,趾高气扬,根本没把吕布放在眼里,随意处置不同意见的重臣。

汉代大儒蔡邕,就因为董卓被杀,一声叹息就被下狱。所有朝臣和士人为之求情都不允许,致使蔡邕屈死狱中,这引起了朝野极大的抵触。

王允的专权跋扈,不亚于董卓,就其性质而言,并无二致,年幼的汉献帝依然是任人捉弄的傀儡,毫无帝王尊严可言。

特别是在处置董卓西凉军旧部的问题上,王允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王允得手仅仅一个多月,西凉军董卓旧将李傕、郭祀、樊城、张济等人,就在“天下第一毒士”、董卓女婿牛辅辅军贾诩的鼓动下,杀入长安,处死王允,赶走吕布,掌控了朝政。


李傕被封为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池阳侯,后又升为大司马;郭祀被封为后将军、美阳侯;樊稠为右将军、万年侯;张济被封为镇东将军、平阳侯,由于其势力最弱,在朝政中没有话语权,被迫外出屯兵弘农。


兴平二年(195年),李傕因一言不合就在朝堂上把樊稠当场杀死,同时在长安城内与郭祀各自佣兵互攻,展开厮杀。

献帝刘协派遣尚书、侍中去为二人说和,但二人根本没把献帝放在眼里,油盐不进。

为了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权,郭祀阴谋将刘协劫持到自己的军营,不料消息泄密,不等郭祀下手,李傕就把献帝、皇后、宫人及大臣们全部劫去。

李傕、郭祀相攻数月,死者万人,长安城几乎变成一片废墟。


衣带诏事件说明了政治斗争的诡异和残酷性


02

献帝东归


趁此混乱之际,刘协在原李傕部将杨奉、牛辅部曲董承等的护卫下,摆脱了李傕控制,逃离长安,前往弘农,进驻安邑。

张济、郭祀以及原董卓部下杨定等皆跟随天子东归。

献帝封张济为骠骑将军、开府如三公;郭祀为车骑将军,杨定为后将军,杨奉为兴义将军,董承为安集将军,皆封列侯。

一路东行,沿途各将领屡有争端,不停地相互攻伐。


八月,郭祀意欲劫持献帝返回长安,因计划败露,弃军逃奔南山。

十月,李傕反悔放献帝东归,就与郭祀联合追击。张济与杨奉、董承等人不和,于是率军返回再次与李傕、郭祀联合。

十二月,献帝到达弘农,被李傕等人追上,李傕等与杨奉、董承等人在弘农东涧展开大战。

杨奉、董承大败,百官、士卒死伤无数,献帝后宫及所携带的图典、辎重全部丢失,只落得在荒郊野外过夜,其狼狈不堪可想而知。


杨奉、董承假装与李傕等人讲和,暗地里派人去河东召集原白波帅李乐、韩暹、胡才以及南匈奴右贤王去卑,带兵勤王。

李傕等人被击败,被斩首数千人。不久,李傕等人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杨奉等人抵挡不住,带领献帝逃亡安邑。


途中得到河内太守张扬、河东太守王邑进献钱粮布匹,才得以暂时安定下来。当时,张扬动员了数千百姓背着粮袋,沿途等待献帝的到来。

献帝派人与李傕、郭祀讲和,二人放还百官,归还了一些御用器物。

献帝历经磨难,终于回到了东都洛阳。但由于董卓西迁时,已经把洛阳宫殿全部烧毁,洛阳城破败不堪。

同时,西凉诸侯势力依然虎视眈眈,时刻觊觎朝廷。

在献帝回归洛阳之前这一阶段,主要是董卓旧部西凉诸侯势力的相互缠斗。

献帝下诏,天下勤王,接下来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衣带诏事件说明了政治斗争的诡异和残酷性


各路诸侯各怀心态,没人积极奉迎天子。


迫于严峻的局势,献帝下诏天下勤王。


当时,河内太守张扬、河东太守王邑是积极奉诏勤王的,但都是郡守级别的、势力较小的诸侯,其他州牧一级的诸侯态度如何呢?


03

最大的诸侯袁绍拒绝奉迎天子


据《董二袁刘传》记载:


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於西京,复宗庙於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


初平二年(191年),袁绍鸠占鹊巢,占据了冀州牧韩馥把持的冀州,踌躇满志的袁绍征询韩馥别驾沮授的意见。

沮授说:“首要的是占据黄河南北,聚合冀、青、并、幽四州之地,收揽天下英雄,拥有百万大军。然后奉迎天子,恢复汉室宗庙于洛阳,号令天下,以此征讨没有收复的土地,谁敢与您争锋为敌呢?”


袁绍听了非常高兴,就拜沮授为奋威将军,监督诸军,掌管军事大权。

这里,沮授明确提出了“奉迎天子号令天下”的主张。而袁绍真正的兴趣是在平定河北四州以争天下,而非奉迎天子以号令诸侯。


初,天子之立非绍意,及在河东,绍遣颍川郭图使焉。图还说绍迎天子都邺,绍不从。


当初,董卓要立刘协为帝,袁绍坚决反对,并因此与董卓翻脸,被迫逃亡渤海。因此,立刘协为帝并非袁绍的本意。

建安元年(196年),等献帝回归到达河东的时候,号令天下勤王,袁绍已经占据了冀、青、并三州,成为北方最大的诸侯势力,他派遣郭图为使者去见献帝。

郭图回来后,就劝说袁绍奉迎天子定都邺城,但袁绍不从。


这是《三国志》的说法,但存有异议。一般认为是沮授极力劝谏袁绍奉迎天子,但郭图、淳于琼极力反对。


衣带诏事件说明了政治斗争的诡异和残酷性


据《献帝传》记载:


沮授说绍云:"将军累叶辅弼,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毁坏,观诸州郡外托义兵,内图相灭,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绍悦,将从之。郭图、淳于琼曰:"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今英雄据有州郡,觽动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



沮授认为,汉室衰弱,宗庙毁坏,现在冀州基本平定,应该奉迎献帝,建都邺城,挟天子以令诸侯。

袁绍听了非常高兴,准备采纳。

但郭图、淳于琼却说:“汉室衰败已经很久了,如今要复兴,何其难也。当今英雄各据险要,动辄上万精兵,此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为王‘的时候。如果奉迎天子在身边,动不动就要请示汇报,听从吧,我们的权力就轻了;不听从吧,就是违抗皇命,这不是个好办法。”


沮授力谏,但袁绍还是听从了郭图等人的意见,拒绝奉迎献帝。


这都是史料记载的事,孰是孰非,难有定论。总之,袁绍没有奉迎天子。


衣带诏事件说明了政治斗争的诡异和残酷性


04

荆州牧刘表又是个啥态度呢?


据《董二袁刘传》记载:


李傕、郭汜入长安,欲连表为援,乃以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假节。天子都许,表虽遣使贡献,然北与袁绍相结。治中邓羲谏表,表不听。


李傕、郭祀攻破了长安,想要连结刘表为外援,就上表刘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假节。

刘表这个荆州牧是李傕等人给运作来的,刘表当时与西凉军打得火热。

献帝号令天下勤王,刘表没有任何表示。等曹操奉迎献帝到了许都,刘表才派遣使者向朝廷进贡,但却与袁绍眉来眼去、勾勾搭搭。

治中邓羲劝谏刘表,但刘表不听。


身为汉室宗亲,坐镇一方的地方诸侯,对待朝廷这个态度,也是令人大跌眼界。


衣带诏事件说明了政治斗争的诡异和残酷性


05

温侯吕布的态度


据裴松之注《三国志·吕布张邈臧洪传》引《英雄记》记载:


初,天子在河东,有手笔版书召布来迎。布军无畜积,不能自致,遣使上书。朝廷以布为平东将军,封平陶侯。


献帝到了河东,亲自书写诏书命吕布前来迎驾。但因为吕布在徐州与刘备交战,没有粮食供应,不能前往,只派遣使者表达心愿。

就因为吕布有这个态度,献帝就拜吕布为平东将军、封平陶侯。

由此可见,献帝已经蹀躞到了如何的地步。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除了近在咫尺的张扬、王邑,各路诸侯都态度暧昧,没有听从诏令奉迎天子。


衣带诏事件说明了政治斗争的诡异和残酷性


曹操“奉迎天子,号令天下”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


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苌奴拒险,洪不得进。


太祖曹操准备迎接天下,但诸位将领却提出了异议,荀彧、程昱力劝,于是曹操派遣曹洪带领军队西行迎接献帝。

但卫将军董承与袁术的部将苌奴拒险阻止,不允许曹洪前行。


太祖遂至洛阳,卫京都,暹遁走。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



当时,汝南、颍川黄巾军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人,各有数万,开始响应袁术,后来依附孙坚,反叛朝廷,聚众割据作乱,十分猖獗。


建安元年(196年)二月,曹操进军征讨,斩杀了刘辟、黄邵,何仪及其从众都投降了曹操。

献帝由是拜曹操为建德将军,夏六月,再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

秋七月,杨奉、韩暹护卫献帝回到了洛阳。


据《献帝春秋》记载:献帝回到洛阳时,因为宫殿被烧毁,只能去城西原来中常侍赵忠的宅子暂住。命河内太守张扬修缮宫室,给殿取名为杨安殿。到了八月份,献帝才得以进入宫室居住。


献帝都没有地方居住,所有的文武百官及士卒的生活起居,就更加困难。杨奉就离开京都,到梁县屯驻。


曹洪奉迎献帝受阻,曹操就亲自到达洛阳,拱卫京都。曹操到来,韩暹就逃走了。


献帝命曹操假节钺、录尚书事,又领司隶校尉。由于洛阳实在残破不堪,粮食器物的供应十分困难,董昭就劝曹操迁都许县。

九月,天子车驾东行,以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此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也说是“奉迎天子号令天下”,其实是一回事。


衣带诏事件说明了政治斗争的诡异和残酷性


从曹操奉迎天子的过程来看,献帝完全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并非是一个香馍馍。即便如此,曹操奉迎天子的行动还是受到了许多周折。


先是董承、苌奴阻止曹洪西行,后是杨奉截击献帝东行许都。


当初,曹操奉迎天子,杨奉部将徐晃力劝杨奉与曹操联合,但献帝东行时,杨奉又反叛,从梁县出兵截击献帝车驾。

曹操亲自征讨杨奉,杨奉战败逃亡袁术。


之所以关东诸侯对奉迎献帝不很感冒,实在是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后世许多读者往往习惯于把曹操奉迎天子,看作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自然有他自己的目的和打算,但就献帝当时的处境而言,的确是最好的结局。


【张璠汉纪曰:初,天子败於曹阳,欲浮河东下。侍中太史令王立曰:"自去春太白犯镇星於牛斗,过天津,荧惑又逆行守北河,不可犯也。"


当初,献帝在曹阳战败,就准备渡过黄河北行。侍中、太史令王立就以天象昭示劝谏,不宜此行。

王立又对宗正刘艾说:


"前太白守天关,与荧惑会;金火交会,革命之象也。汉祚终矣,晋、魏必有兴者。"


太史令王立观察天象,认为汉室气数已尽,晋、魏必定会兴起。

王立多次对献帝说:


"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汉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唯委任曹氏而已。"


依据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汉室消亡,承接汉室者,必定属魏,只有曹氏才能安定天下。


曹操听闻此事后,就派遣使者告诉王立说:“清楚您是忠于朝廷才说这番话的,但天道深远,希望您不要多说话。”


古人就信这个东西,但这事只能偷着心里乐,不能四处张扬,否则就招致祸端。


衣带诏事件说明了政治斗争的诡异和残酷性


衣带诏事件始末


 曹操能够奉迎天子都许县,也是天数注定,否则献帝也未必就去许县。即便是天数如此,但许多朝臣及诸侯势力,却不买账。 


武帝纪:於是以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公乃固辞,以大将军让绍。天子拜公司空,行车骑将军。



献帝迁都许县后,拜袁绍为太尉,但袁绍以为地位低于大将军曹操,就感到耻辱,说啥也不肯接受。

于是,曹操就请求辞掉大将军一职,让给袁绍。献帝拜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


当初,袁绍不愿意奉迎天子,等看到曹操奉迎天子之后,对天下诸侯喝五吆六十分不爽。而且曹操还以献帝的名义谴责袁绍不勤王护驾,袁绍知道是曹操在捣蛋,但也没有办法,只得上表为自己解脱。

为了把献帝弄到手,以号令天下,袁绍就要求把都城迁移到邺城,但遭到曹操断然拒绝。这导致了一向视为兄弟的哥俩产生了龌龊,直至最后反目。


袁绍尚且如此,其他诸侯如袁术、吕布、刘表以及西凉的马腾、韩遂等更是不尊朝廷,与朝廷时时作对,袁术甚至直接自立为帝,这就需要曹操一一摆平。


但朝廷内部,尽管献帝及群臣总算安定下来,有了一个稳定的吃饭睡觉的地方,但许多人却不安分,一直在图谋曹操。


《武帝纪》记载:

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


建安四年(199年),车骑将军、国舅董承假借献帝有衣带诏,联络王子服、吴子兰、种辑等人秘密策划诛杀曹操,并邀请刘备参与。

一开始,刘备因为惧怕并没有参加,后因为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刘备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曹操的主要对手,于是决定参与这一事件。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衣带诏事件泄露,董承等人全部被诛杀。刘备借截杀袁术北上投靠袁绍之际,已经逃离许都。

袁术在半途因病死去,刘备却没有再回到许都,而是直接去了徐州,杀死朝廷任命的刺史车胄,占据了徐州,再次反叛朝廷。


对于这一事件,史书记载的很多,但几乎大同小异,没有更详细的记载。

现在也有人质疑这一事件是否真实存在,在豹眼看来,这恐怕不会有假,不会是凭空臆造出来的。

但究竟是否有汉献帝的衣带诏,这事却值得质疑。


《后汉书·献帝纪》记载:


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


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


《资治通鉴》记载:


初,车骑将军董承称受帝衣带中密诏,与刘备谋诛曹操。操从容谓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备方食,失匕箸,值天雷震,备因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服等同谋。


这些记载都是信史所言,基本可以佐证衣带诏事件是确有其事,这个是不该怀疑的。

提出质疑的是,献帝有没有真的把衣带诏授给董承,让其联络大臣除掉曹操。


豹眼认为,这不太可能。这事风险太大,献帝不至于去冒这么大的风险做这事。


就当时时局而言,权臣野心很大,都想掌控朝政。献帝也不愿意一直做这个傀儡,想收回一些权力,挽回一点颜面。口头授意董承做这事也很可能,即便没有献帝授意,董承也完全可以假借献帝的名义号召群臣。

其实,参与此事的人都清楚,如果成功了,不管有没有衣带诏都是合情合法的;如果失败了,就是有衣带诏也难免一死。


这就是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及特殊性,成者王侯败者寇。

在这里,豹眼不想去评价这一事件的对错,只留下几个问题,供友友们品味吧!


第一,如果曹操也不去奉迎天子,是否会受到谴责呢?

第二,如果曹操不奉迎天子,献帝最终会流落何地呢?汉室还能够维持多久呢?

第三,换了其他诸侯奉迎天子,其结局会是董卓还是王允,亦或是李傕、郭祀之徒呢?

第四,如果曹操直接尽早称帝,然后一统天下,会是一个啥结局呢?


历史没有如果,但不假设一些情况,就很难去判定一些历史事件。说是就事论事,却很难做到公允。


第五,荀彧极力劝说曹操奉迎天子,难道仅仅是为了曹操的霸业吗?如果是为了曹操的霸业,为何还要阻止曹操进爵魏公呢?

第六,官渡之战,荀彧力劝曹操不要撤军,坚持与袁绍决战到最后,难道就没有其他的意图吗?

曹操撤军,一拍屁股走了,换个地方照样做他的诸侯,可许都咋办、献帝咋办?


只有多从另一个角度,或者说假设其他一些情况下去看待一个历史事件,或许才能看得更清楚、更公允一些。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及时删除。

参考史料:《三国志》及裴松之注引《英雄记》、《献帝春秋》、《后汉书·献帝纪》等。


衣带诏事件说明了政治斗争的诡异和残酷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