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新冠抗体,就有了"护身符"吗?

昨天刚聊完新冠疫苗,今天再说说新冠抗体,专业泼凉水的又上线了。

每一种抗体都有其擅长对抗的抗原,但有时候也会误伤到其他,就出现一种抗体对抗多种类似抗原的情况。比如已知的冠状病毒有六种,每一种都可以诱导产生多种抗体,其中可能存在一种相同的交叉抗体,可以同时对抗这六种冠状病毒。

所以筛选出来作为检测对象的抗体,既要特异性强,也要敏感性高,最好只针对特定病毒的特定感染阶段。即要尽量少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这是一种概率事件,无法绝对排除。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大量数据的统计才能得出一个稳定的概率。对于一个新出现的病毒,我们掌握的数据量还很有限。

有了新冠抗体,就有了

新冠抗体阳性不是“通行证”

在核酸阳性的确诊患者中,甚至是确诊的危重症患者,抗体也不一定会是阳性,这需要多次的复查、连续追踪和动态比对,来不断更新和修正数据。

即使检测了新冠抗体阳性,也有一定的概率没有被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是感染了其他病毒,也有可能没有任何感染。

而且检测了新冠抗体阴性,也不能绝对肯定没被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是感染的初期,还没产生抗体。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小概率事件,但只要真实地发生一次,我们的抗疫工作就会一波三折,甚至前功尽弃。

何况不同方法、各种试剂检测的结果还需要交叉对比验证。理论上讲,中国厂家生产的试剂盒在武汉测的结果,与美国厂家生产的试剂盒在纽约测的结果,是没有可比性的。只有交换场地把同一群人再测一遍,综合统计、加权后才能互认互信。当然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这一点,但只要样本量够大,误差就会很小。

有了新冠抗体,就有了

新冠抗体阳性也不是“护身符”

现在全世界都在讨论复工复产,有的把核酸阴性作为健康的标准,有的把抗体阳性作用安全的指标,但两者都有局限性。

潜伏期时两者都可以是阴性,或只有核酸阳性;发病之初核酸阳性,而抗体阴性;中后期两者都是阳性;康复后核酸阴性,抗体阳性;再过一段时间两者都可能是阴性。

现在还没有准确的数据说明抗体能维持多久,但从存在核酸复阳的情况看,还是有点不乐观。期待武汉最早一批患者的追踪研究结果吧,4个月过去了,他们体内的抗体还够用吗?

有了新冠抗体,就有了

通过新冠抗体的筛查,寻找潜在的感染者

只有把核酸和抗体同时检测,若两者都是阴性,则极可能是没被感染过的。但只做了抗体检测且为阳性的,一定要再去查核酸,排除无症状感染者。抗体阳性而核酸阴性的,也并不是戴上了"护身符"、穿上了"御赐黄马褂儿",因为抗体也会衰减,当免疫力低下时病毒会卷土重来。

再者,输入型病例所携带的新冠病毒可能存在变异,之前的抗体或不一定能有效对抗它们。抗体阳性不代表拥有了“无敌”的免疫力,还是悠着点儿好。

有了新冠抗体,就有了

充分的检测,才是最可靠的保障

对于疾病的研究,需要长时间、大样本、各方面、全世界的协调、合作、共享,是一个极其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因为对于生命我们不容有错。

最后要说,那些在疫情早期骂专家不抓紧时间去救病人、还有空发论文的,可以出来道歉了。别国在指责我们不公开、不透明、不及时的时候,那些论文就是最好的反驳证据,也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并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我们现在已经取得了临床工作的胜利了,在需要疫苗、需要抗体的时候,才认识到临床与科研、前线与后方,同步有序、统筹协调地前进是多么重要。

我们奋战的道路,需要科研去总结和指引;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也需要如实的记录和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