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新冠抗體,就有了"護身符"嗎?

昨天剛聊完新冠疫苗,今天再說說新冠抗體,專業潑涼水的又上線了。

每一種抗體都有其擅長對抗的抗原,但有時候也會誤傷到其他,就出現一種抗體對抗多種類似抗原的情況。比如已知的冠狀病毒有六種,每一種都可以誘導產生多種抗體,其中可能存在一種相同的交叉抗體,可以同時對抗這六種冠狀病毒。

所以篩選出來作為檢測對象的抗體,既要特異性強,也要敏感性高,最好只針對特定病毒的特定感染階段。即要儘量少出現假陽性和假陰性,這是一種概率事件,無法絕對排除。只有經過長時間的、大量數據的統計才能得出一個穩定的概率。對於一個新出現的病毒,我們掌握的數據量還很有限。

有了新冠抗體,就有了

新冠抗體陽性不是“通行證”

在核酸陽性的確診患者中,甚至是確診的危重症患者,抗體也不一定會是陽性,這需要多次的複查、連續追蹤和動態比對,來不斷更新和修正數據。

即使檢測了新冠抗體陽性,也有一定的概率沒有被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是感染了其他病毒,也有可能沒有任何感染。

而且檢測了新冠抗體陰性,也不能絕對肯定沒被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是感染的初期,還沒產生抗體。

當然,以上這些都是小概率事件,但只要真實地發生一次,我們的抗疫工作就會一波三折,甚至前功盡棄。

何況不同方法、各種試劑檢測的結果還需要交叉對比驗證。理論上講,中國廠家生產的試劑盒在武漢測的結果,與美國廠家生產的試劑盒在紐約測的結果,是沒有可比性的。只有交換場地把同一群人再測一遍,綜合統計、加權後才能互認互信。當然實際工作中很難做到這一點,但只要樣本量夠大,誤差就會很小。

有了新冠抗體,就有了

新冠抗體陽性也不是“護身符”

現在全世界都在討論復工復產,有的把核酸陰性作為健康的標準,有的把抗體陽性作用安全的指標,但兩者都有侷限性。

潛伏期時兩者都可以是陰性,或只有核酸陽性;發病之初核酸陽性,而抗體陰性;中後期兩者都是陽性;康復後核酸陰性,抗體陽性;再過一段時間兩者都可能是陰性。

現在還沒有準確的數據說明抗體能維持多久,但從存在核酸復陽的情況看,還是有點不樂觀。期待武漢最早一批患者的追蹤研究結果吧,4個月過去了,他們體內的抗體還夠用嗎?

有了新冠抗體,就有了

通過新冠抗體的篩查,尋找潛在的感染者

只有把核酸和抗體同時檢測,若兩者都是陰性,則極可能是沒被感染過的。但只做了抗體檢測且為陽性的,一定要再去查核酸,排除無症狀感染者。抗體陽性而核酸陰性的,也並不是戴上了"護身符"、穿上了"御賜黃馬褂兒",因為抗體也會衰減,當免疫力低下時病毒會捲土重來。

再者,輸入型病例所攜帶的新冠病毒可能存在變異,之前的抗體或不一定能有效對抗它們。抗體陽性不代表擁有了“無敵”的免疫力,還是悠著點兒好。

有了新冠抗體,就有了

充分的檢測,才是最可靠的保障

對於疾病的研究,需要長時間、大樣本、各方面、全世界的協調、合作、共享,是一個極其漫長而艱苦的過程,因為對於生命我們不容有錯。

最後要說,那些在疫情早期罵專家不抓緊時間去救病人、還有空發論文的,可以出來道歉了。別國在指責我們不公開、不透明、不及時的時候,那些論文就是最好的反駁證據,也是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併為後續的研究奠定基礎。

我們現在已經取得了臨床工作的勝利了,在需要疫苗、需要抗體的時候,才認識到臨床與科研、前線與後方,同步有序、統籌協調地前進是多麼重要。

我們奮戰的道路,需要科研去總結和指引;我們的經驗和教訓,也需要如實的記錄和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