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翼與其《廿二史札記》

趙翼其人:

趙翼(1727-1814),生於江蘇常州。清代文學家、史學家。生前以詩文明世,身後則以史學見稱。

少年生活清苦艱難,在晚年追憶時發出“童年回憶舊艱辛,天下無如我最貧”的深深嘆思。

1745年應童子試,入常州府學,次年應鄉試,落第。

1750年,趙翼冒籍應順天鄉試,中第二十一名舉人。所謂“冒籍”,有點像前幾年換個北京或是海南的戶口去高考。古代也是這樣,文化發達的江南地區科考競爭大,而北方的競爭相對弱一些,因此有這冒籍一說。

1752年參加會試落第。

1754年,趙翼28歲,會試考取明通榜,繼考選內閣中書。所謂的明通榜,根據李世瑜先生的說法為“明通榜始創於雍正朝而推行於乾隆朝,它是在會試落選的試卷中,再挑選一批所謂文理明通者,於正式榜文之外另出一榜。而入選此榜者,其中一部分人文具屬可取者,準其一體殿試,多數人可取而文稍次者,則由吏部記名,以教職補用。稱之為明通榜是因為入選試卷雖不及會試額定錄取之佳卷,但亦屬文理明通,為區別於正榜,故名為明通榜。”

1755年,趙翼入京供職,以內閣中書派在軍機處行走,才華卓越。在此之後趙翼為謀求甲榜正途出身,五次會試落第。

1761年,趙翼以軍機中書身份參加會試,中進士,他的試卷是唯一被九名閱卷大臣一致通過的,以第一名進呈。不料引見時,乾隆以他與第二名胡高望都是江浙人,第三名王傑是陝西人,而清開國後江浙多狀元,陝西從未出過。乾隆便將第一名與第三名互換,趙翼只得了探花。

1766年,趙翼被皇帝特授廣西鎮安府知府,趙翼自身不肯去,但是皇帝的旨意不容違背。上任途中寫下“平生無一事堪豪,每到垂成易所遭”,下自注:“餘為教習三年,可得邑令,而考授中書;為中書六年,可遷部曹,而成進士,官編修;今六年,可得坊局,而又出守。每垂成輒易地,殊不可解也。”

1770年,調守廣州知府

1772年,趙翼以老母年事高為由,告假回鄉,不再復出為官。退休返鄉侯,購得魚塘地三十畝,營建新居。

1814年病卒,享年八十八歲。

趙翼與其《廿二史札記》

《廿二史札記》

趙翼的《廿二史札記》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部分。

一部分是考史,內容約佔全書的四分之一,它對二十四部史書考證其著述沿革,史料來源,對比校勘,體例分析,評價其得失優劣。例如與史記相關的《史記》條目,有《司馬遷作史年歲》、《各史例目異同》、《史記編次》、《褚少孫補史記不止十篇》、《史記變體》等條目,另外,還有與《漢書》進行對比,如《史漢不同處》、《史漢互有得失》等。

另一部分為史評,述“古今風會之遞變,政事屢更,有關於治亂興衰之故者” 。《廿二史札記》最大特點便是能捉住一時代之特別重要的問題。比如《漢初布衣將相之局》,趙翼將漢初功臣的出身一一例舉,出身最貴的是張良,其次張蒼,是御史;叔孫通,是秦待詔博士;蕭何,是吏掾;曹參,是獄掾;任敖,是獄吏;周苛,是卒吏……樊噲是屠狗的,進而說明漢初政治格局有一種平民風格。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本人出身平民,他的功臣集團大多出身低微,除了張良家世高貴外,其餘多為平民百姓,竟然製造了龐大的漢帝國,秦末漢初實乃天地之間的一大變局。在卷五中的《黨禁之起》、《東漢宦官》和《宦官之害民》,集中的反映了東漢後期政治的特點。又比如與宋朝相關的條目《宋制祿之厚》、《宋恩賞之厚》、《宋冗官冗費》等,這些內容已成為現在講述宋朝歷史的主要線索了,另外趙翼批評宋朝“恩逮於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財取於萬民者不留其有餘”, 也被後人多次引用。

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裡面說“大抵史料之為物,往往有單舉一事,覺其無足輕重,及彙集同類之若干事比而觀之,則一時代之狀況可以跳活表現”。

上面是趙翼使用歸納的方法的一個例子,接下來看一個使用比較方法的例子來看不同朝代的宦官。

卷五《宦官之害民》:”東漢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禍最烈,然亦有不同。唐、明閹寺先害國而及於民,東漢則先害民而及於國”。

在卷二〇《唐代宦官之禍》:”東漢及前明,宦官之禍烈矣。然猶竊主權以肆虐天下。至唐則宦官之權,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弒君、廢君,有同兒戲。實古來未有之變。推原禍始,總由於使之掌禁兵管樞密。”

在卷三五《明代宦官》:”有明一代宦官之禍,視唐雖稍輕,然至劉瑾、魏忠賢,亦不減東漢末造矣。”

清代的學者囿於成見,認為趙翼在史學方面的成就往往不是考據學的正宗,難與錢、王抗衡。

鴉片戰爭之後,隨著西方侵略的逐漸加強,中華民族危機日趨深重。西學開始進入古老的國度,也開拓了中國人的視野。在史學界,考證之風逐漸衰微,經世致用的主張重新抬頭,在這種背景下,《廿二史札記》的價值被人們進一步認識。丁寶楨認為在清代鴻儒中,“獨甌北趙先生長於史學”。到了近代,梁啟超說他”常有多條臚列史中故實,用歸納法比較研究,以觀盛衰治亂之源,此其特長也。“浦立本也給了趙翼很高的評價,說“十八世紀迄於十九世紀初,史學界最馳名的史學家為王鳴盛、錢大昕與趙翼。前二人侷促於狹義的考證,糾史籍原文之誤,或以新資料補其不足。趙翼雖其學不及二人淵博,然或許是三人中最令人感興趣的學者。”


讀書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論史上,趙翼也以驚人的敏銳和不同的視角,留下光輝的史學名篇。接下來的日子裡,我會每週寫一些《廿二史札記》中的文章的譯文與前人的校證,與大家一起讀書,看一點算一點。


趙翼與其《廿二史札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