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翼与其《廿二史札记》

赵翼其人:

赵翼(1727-1814),生于江苏常州。清代文学家、史学家。生前以诗文明世,身后则以史学见称。

少年生活清苦艰难,在晚年追忆时发出“童年回忆旧艰辛,天下无如我最贫”的深深叹思。

1745年应童子试,入常州府学,次年应乡试,落第。

1750年,赵翼冒籍应顺天乡试,中第二十一名举人。所谓“冒籍”,有点像前几年换个北京或是海南的户口去高考。古代也是这样,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科考竞争大,而北方的竞争相对弱一些,因此有这冒籍一说。

1752年参加会试落第。

1754年,赵翼28岁,会试考取明通榜,继考选内阁中书。所谓的明通榜,根据李世瑜先生的说法为“明通榜始创于雍正朝而推行于乾隆朝,它是在会试落选的试卷中,再挑选一批所谓文理明通者,于正式榜文之外另出一榜。而入选此榜者,其中一部分人文具属可取者,准其一体殿试,多数人可取而文稍次者,则由吏部记名,以教职补用。称之为明通榜是因为入选试卷虽不及会试额定录取之佳卷,但亦属文理明通,为区别于正榜,故名为明通榜。”

1755年,赵翼入京供职,以内阁中书派在军机处行走,才华卓越。在此之后赵翼为谋求甲榜正途出身,五次会试落第。

1761年,赵翼以军机中书身份参加会试,中进士,他的试卷是唯一被九名阅卷大臣一致通过的,以第一名进呈。不料引见时,乾隆以他与第二名胡高望都是江浙人,第三名王杰是陕西人,而清开国后江浙多状元,陕西从未出过。乾隆便将第一名与第三名互换,赵翼只得了探花。

1766年,赵翼被皇帝特授广西镇安府知府,赵翼自身不肯去,但是皇帝的旨意不容违背。上任途中写下“平生无一事堪豪,每到垂成易所遭”,下自注:“余为教习三年,可得邑令,而考授中书;为中书六年,可迁部曹,而成进士,官编修;今六年,可得坊局,而又出守。每垂成辄易地,殊不可解也。”

1770年,调守广州知府

1772年,赵翼以老母年事高为由,告假回乡,不再复出为官。退休返乡侯,购得鱼塘地三十亩,营建新居。

1814年病卒,享年八十八岁。

赵翼与其《廿二史札记》

《廿二史札记》

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考史,内容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它对二十四部史书考证其著述沿革,史料来源,对比校勘,体例分析,评价其得失优劣。例如与史记相关的《史记》条目,有《司马迁作史年岁》、《各史例目异同》、《史记编次》、《褚少孙补史记不止十篇》、《史记变体》等条目,另外,还有与《汉书》进行对比,如《史汉不同处》、《史汉互有得失》等。

另一部分为史评,述“古今风会之递变,政事屡更,有关于治乱兴衰之故者” 。《廿二史札记》最大特点便是能捉住一时代之特别重要的问题。比如《汉初布衣将相之局》,赵翼将汉初功臣的出身一一例举,出身最贵的是张良,其次张苍,是御史;叔孙通,是秦待诏博士;萧何,是吏掾;曹参,是狱掾;任敖,是狱吏;周苛,是卒吏……樊哙是屠狗的,进而说明汉初政治格局有一种平民风格。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本人出身平民,他的功臣集团大多出身低微,除了张良家世高贵外,其余多为平民百姓,竟然制造了庞大的汉帝国,秦末汉初实乃天地之间的一大变局。在卷五中的《党禁之起》、《东汉宦官》和《宦官之害民》,集中的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的特点。又比如与宋朝相关的条目《宋制禄之厚》、《宋恩赏之厚》、《宋冗官冗费》等,这些内容已成为现在讲述宋朝历史的主要线索了,另外赵翼批评宋朝“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 也被后人多次引用。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里面说“大抵史料之为物,往往有单举一事,觉其无足轻重,及汇集同类之若干事比而观之,则一时代之状况可以跳活表现”。

上面是赵翼使用归纳的方法的一个例子,接下来看一个使用比较方法的例子来看不同朝代的宦官。

卷五《宦官之害民》:”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然亦有不同。唐、明阉寺先害国而及于民,东汉则先害民而及于国”。

在卷二〇《唐代宦官之祸》:”东汉及前明,宦官之祸烈矣。然犹窃主权以肆虐天下。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推原祸始,总由于使之掌禁兵管枢密。”

在卷三五《明代宦官》:”有明一代宦官之祸,视唐虽稍轻,然至刘瑾、魏忠贤,亦不减东汉末造矣。”

清代的学者囿于成见,认为赵翼在史学方面的成就往往不是考据学的正宗,难与钱、王抗衡。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侵略的逐渐加强,中华民族危机日趋深重。西学开始进入古老的国度,也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在史学界,考证之风逐渐衰微,经世致用的主张重新抬头,在这种背景下,《廿二史札记》的价值被人们进一步认识。丁宝桢认为在清代鸿儒中,“独瓯北赵先生长于史学”。到了近代,梁启超说他”常有多条胪列史中故实,用归纳法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之源,此其特长也。“浦立本也给了赵翼很高的评价,说“十八世纪迄于十九世纪初,史学界最驰名的史学家为王鸣盛、钱大昕与赵翼。前二人局促于狭义的考证,纠史籍原文之误,或以新资料补其不足。赵翼虽其学不及二人渊博,然或许是三人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学者。”


读书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论史上,赵翼也以惊人的敏锐和不同的视角,留下光辉的史学名篇。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每周写一些《廿二史札记》中的文章的译文与前人的校证,与大家一起读书,看一点算一点。


赵翼与其《廿二史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