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上都取得很高成就的文人,這要感謝乾隆

他是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上都取得很高成就的文人,這要感謝乾隆

趙翼:狀元擦肩去,史壇立身來

“史無前例”之時,幾乎所有以前文人的作品,皆可冠以“封資修”,即使如岳飛,甚至連《林海雪原》的楊子榮都被批為“個人英雄主義”,在人們頭腦的古典文學,都成了被偶爾擷取的零星殘片,很是悲哀。

能數得出來的古人詩詞實在是不多,但有一聯詩卻是大行其道,原因好像是代表著不師古,不信古的造反精神,體現的是“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抑或是被主流意識所激賞,所以,我認識了此詩的作者,他叫趙翼。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連李白和杜甫這樣的天才,以及他們歷經千年的詩歌頂級之作,都敢說三道四地不以為然,這人膽子夠肥,也真是狂放之極了,但他卻是道出了“長江後浪推前浪”的自然規律,也同““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意境相契合,所以,被那個時代所高贊,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作為喜歡歷史的人,這趙翼那可是必須要加以充分重視的,他的史學著作等身,內容翔實,見解獨到,在我的史書中,除二十四史外,看得最多的,一為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再有就是趙翼的《廿二史札記》了。

他是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上都取得很高成就的文人,這要感謝乾隆

趙翼的學識文章那可是不得了,他科舉時被評為狀元,但卻因一個偶然事件,被那乾隆爺想著要平衡一下南北學子的地位,同那第三名陝西韓城王傑調換,他因是江南人,所以只得了個探花,此為趙翼一生之憾事。

據《清史稿》載:“高宗謂陝西自國朝以來未有以一甲一名及第者,遂拔傑而移翼第三”

後來的王傑在當朝的地位那可算是位極人臣,同這趙翼真是一個天上一地下,不過,也許我們要感謝乾隆帝,不是他的心血來潮,也許我們今天就看不到這本堪比《史記》的鉅著了。

趙翼,字雲崧,號甌北,清雍正年常州府陽湖縣人,乾隆年進士出身,曾任翰林院編修會試同考官及廣州知府等職,後官至貴西兵備道,辭職後主講揚州安定書院,86歲時逝世。

他的經歷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但主要是在古籍堆中度過絕大部分的時光;他是北宋名臣趙抃的後代,就是那一生琴鶴相伴,鐵面無私的著名廉臣,因趙抃是甌江之北的衢州人,所以他號“甌北”,此既有與鷗鷺為友的高潔之意,也有效先祖正直立世的自勉之情。

我見有人說他是如趙孟頫一般的趙宋宗室,我沒看見佐證,不敢亂說,不過,這個不重要。

他是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上都取得很高成就的文人,這要感謝乾隆

“生三歲能識字,年十二,為文一日成七篇,人奇其才。”這是正史對他的記述,看來也是神童一枚了,但他的家境也是不好,父親是一私塾先生,靠著微薄的脩金艱難地維持的一家的生活。

14歲時父親去世,趙翼承父業,也去教書為生,生活雖然窮困但他卻是個志存高遠的青年,曾作詩描述他當年志向時雲,“少年意氣慕千秋,擬作人間第一流。”

23歲時,他去北京投靠作幕府的親戚,其文才受到了劉統勳的賞識,這劉大人可是朝廷重臣,也是“劉羅鍋”的老爸,他很是欣賞趙翼的才學,先是請他在府中纂修《國朝宮史》,後來讓其入軍機處,幫忙作些輔助性的工作。

能在軍機處辦差,那是何等榮光之事,時值朝廷正在同西北的準噶爾激戰,軍書往來頻繁,這時的趙翼展示了他出色的才能,史載為:“其扈從行在,或伏地草奏,下筆千言,文不加點,一切應奉文字,幾非君不辦。”

他是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上都取得很高成就的文人,這要感謝乾隆

軍機處

然而,想要出人頭地就必須當官,而要當官就要有進士的出身,於是,趙翼一邊工作一邊向進士第衝擊,不過,他的科考之路很是不順,一直到34時才成功登頂,偏偏又被王傑將到手的狀元換了去,生氣!

歷代數百名狀元,能被人記住的真是不多,算來也就文天祥和秦檜等幾人而已,而趙翼後來的成就,不說超過了所有的狀元,至少在有清一朝是無人同其比肩的,即使同那欽點”的狀元王傑相比,也甩出不知幾條街去了,當然,他們於政於學,不在一個頻道,然而趙翼在我心中,才是真正的狀元郎。

後來的趙翼在十數年的宦海生涯中打拼中,盡心盡力,在軍事方面,他參與了幾多對內對外戰事的謀劃,特別是在對緬甸一戰,以及後來在平定臺灣林爽文的兩場戰事中出力甚多,也受到了朝廷的看重。

然而,他畢竟是一個讀書人,於官於政皆非本心,在46歲時,他以老母年高為由,辭職回鄉,不復為官。

回到家鄉後的他,時而交朋結友,泛舟江湖,詩酒唱和,時而潛心著述,窮究文理,時而執掌書院,招徒授學,得一時之歡,抒胸中豪興,做著自己想做之事,爽!

他是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上都取得很高成就的文人,這要感謝乾隆

同他交遊的俱為當世之名士,如袁枚,洪亮吉和張船山等人,也是在歸鄉後的時日中,他開始了他一生主要文集的著述,這其中就包括《陔餘叢考》及《廿二史札記》,並開始編訂他的文集《甌北集》。

除了在史學上卓有建樹外,在清代詩人中也是地位顯赫之人,他留傳下來的詩作近五千首,但可惜的是,相對於他的史學專著,其詩歌被人關注的程度要低得多。

他被稱為“中國古典詩歌最後一道光芒”的“性靈派”代表人物,他同袁枚和張問陶並稱為“性靈派三大家”,主張“力欲爭上游,性靈乃其要。”我手寫我心。我心隨我性,反對復古,提倡創新;所以,他的詩是心靈真情的流露,如果細細的品讀也是很享受的過程。

峭寒催換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遊;

最是秋風管閒事,紅他楓葉白人頭。

悲秋,是詩歌中的傳統題材,一般詩人都是將自己的身世或仕途的蹇促寓意其中,怨天怨地以鳴不平之音,而趙翼的這首詩卻另有一番情趣,他表達的是“歲月催人老”的詩情,怨的不世間的人和事,而是陣陣惱人的秋風。

他是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上都取得很高成就的文人,這要感謝乾隆

最是秋風管閒事,紅他楓葉白人頭。

秋風楓葉,繼之又白雪飛頭,策杖近郊,“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倒是這楓葉在清寒的秋風中,愈加顯得紅潤,一股淒涼之感瞬間襲將了上來,整首詩儼然就是一幅《郊野寒秋圖》。

在趙翼的詩作中有一組《論詩》很是引人注目,他是評價了在歷史上及當時影響較大的十位詩人,遠的如李白和杜甫,近的如吳偉業與查慎行,那首“江山代有才人出”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借議論表達了自己對詩歌創作的觀點,針對當時流行的“詩必稱古”的思潮,給予了批判,表達的其實是自己“愛古不薄今”的詩歌史觀,有一定的詩論價值。

趙翼的詩歌語言直白淺顯,直抒胸臆,但因其是努力要表達自己的觀點,所以,他的詩議論太多,大多是為論而寫,讀來缺乏美感,這也是讓人感到遺憾之事。

不過,他有一首說蚊子的小詩倒是很有意思,只是不知道他是寫的是實情還是借事諷喻。

六尺匡床障皂羅,偶留微罅失譏訶;

一蚊便攪一終夕,宵小原來不在多。

這個場景人人都遇到過,睡覺前的一個不留神,鑽了個蚊子進來,攪得來一夜無眠,

他是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上都取得很高成就的文人,這要感謝乾隆

這首詩可以說是很“生活”,但從這最後一句來看,感覺就是在說那些類似小人的“宵小”,前三句皆為鋪墊,然而,這還是要怪自己,你不把蚊子放進來,那一夜好覺可得;你能夠遠離小人,自然也無煩惱。

終歸來說,他的詩有形式主義之嫌,缺乏內涵和畫面感的詩總不會被人欣賞的,所以,趙翼在詩歌上並沒有太大的聲名,他真正的成就是在史學研究上。

他的《廿二史札記》是歷時三十載方完成的史學鉅著,此書與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並稱“清代三大史學名著”。

《廿二史札記》大致可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媲美,都是從經世致用的目的出發,從歷史中發生的史實中,提取出如何能“治亂興衰”的良策,但相對來說,他這部書要比《資治通鑑》來得“親民”一些,因為,他這是一部讀史筆記,而司馬光那書,是主要是寫給皇帝看的。

但這《廿二史札記》也不是一本簡單的讀史筆記,因為他並不是羅列史實,就事論事;他是以史證史,通過史實的相互比較,以此來說明事件發生的偶然性或必然性,並就此作出客觀的評價。

趙翼的這部書與其他史書最大的不同之處,是旁徵博引,史料翔實,並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評:“用歸納法比較研究,以觀盛衰治亂之原”。

他是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上都取得很高成就的文人,這要感謝乾隆

觀趙翼的一生,雖然前期比較窮困,但自去了京城後,無論在生活還是仕途上,都還算比較順當,一生也沒有遭到太大的挫折,後期的生活也還優渥。

他應該是個心胸豁達之人,要知道,他一直活到86歲才去世,遠超當時的平均壽命,沒有開朗的性格,怕是活不到這個年齡的吧。

朝廷對他也還重視,除了那一次狀元有些讓他不開心外,其他都還是很不錯的,而且後來的乾隆也覺得有些對不起他,多次在各種不同的場合對他進行表彰,後來的嘉慶還請他去吃了鹿鳴筵宴,並賜三品冠服,他的家人也隨之受到了朝廷的誥封。

隻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

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

作為一位學者,趙翼是中國歷史上,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都取得很高成就的文人,他不囿於傳統,敢於直抒胸意,絕不人云亦云,將自己的觀點訴諸筆端,尤其在史學領域有著傑出的貢獻。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歷史也如同一個大舞臺般,不停地上演著一幕幕的過往,趙翼就是一位“高人”在看戲,他矗立在一堆看戲的“矮人”中,用他的一雙慧眼,將歷史的過往看了個真真切切……

他是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上都取得很高成就的文人,這要感謝乾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