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時習"是何意?以為簡單其實很難,當年朱熹也理解錯

前言:

古人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如今,知識分子眾多,生活中也有很多小有才華的人,對於平凡的我們來說,不再追求用《論語》治國,但是我們可以用《論語》來修身養性。今天最流行的一句話是,半部《論語》修自身。

在初中語文課上,我們就能朗朗上口的讀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並且在那個時候,我們也在註釋中瞭解過,《論語》中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學而時習之"在裡面是再簡單不過的一句話了,但是你真的能夠完全理解正確的理解這句話,並且認為"實習"僅僅是時常溫習這麼簡單嗎?

學而時習之

不得不說,我們以前讀書喜歡根據自己習慣記憶,很多知識先入為主,對於新的東西,我們總喜歡在對舊的事物的理解上,然後記憶新的事物。經過這樣的記憶雖然能加深我們對一個新事物的理解能力,但是也會因為先入為主,然後記錯了。

《論語》是記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書,裡面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至理名言,經歷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歷史之後,《論語》依舊流傳到了今天,經歷了2500年左右的歷史,依舊沒有被淹沒,可以說非常不容易。

學而時習之

就在前幾天,讀到"巧言令色,鮮仁矣"這句話時,感覺說的真精闢,結合自身的經歷再看,這句話說的真對,的確是這樣的,那些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舌燦蓮花,這眾人仁心真的很少。這也在我們交友的時候警告我們,不要輕易相信一個看起來非常熱情,巧言令色的人,真正可行的是那些言出必果的人,而這些人,絕不會給你畫很多餅,而是喜歡做了再說,或者分享自己做到的經驗,而不是誇誇其談。

學而時習之

在《論語》第一段講到的就是"子曰: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根據我們的習慣,以及知識涵養,喜歡將這句話翻譯成:"學習了又時常溫習,不是很快樂麼?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嗎?"這樣翻譯理解也沒有什麼重大的錯誤。

但是孔子及其弟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當時的文字含義和今天的文字含義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學",孔子所講的"學"主要指的是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這和我們如今所理解的"學"指單純的學習是有一定差異的。

學而時習之

"時習"這兩個字連在一起我們都知道是"時常溫習",看似很簡單,這麼理解應該就對了,其實並沒有這麼簡單,宋朝時,朱熹把"時"解釋為"時常","習"解釋為"溫習、複習、練習"等意思,而我們今天用的這套說法也正是朱熹理解的這套說法,如果要按照當時西周的理解,"時"並非這個意思。

在西周時期,"時"是當做一個副詞用的,意思是"在一定的時候"或者是"在適當的時候",那麼用當時的理解來說,也就是:在一定或者適當的時候溫習所學過的禮、樂、詩、書,不是很高興嗎?

學而時習之

《論語》裡面雖然蘊含著許多大智慧,一句短小精悍的話,往往能概括一件很荒唐的事情,或者教你一些為人處世,甚至是治國齊家平天下的本是,但是能夠靜下來學習《論語》的人不多,其一是因為這是文言文,對於一般人來說,看文言文難以理解,並且他涵蓋的很多典故我們如果對歷史瞭解不多的話,無法理解。其二是因為如今小說文化很膨脹,小說裡面的故事情節扣人心絃,讓人慾罷不能,各色各樣的小說更是百花齊放各具魅力。

學而時習之

作為一個普通人,喜歡研究《論語》這本博大精深讀物的人不多,有些人原本想好好看看《論語》,學學裡面的思想,看看有什麼妙趣,最後也會因為這裡面沒有有趣的故事情節,並且只是有幾個看似有些深奧又簡短的文字描寫了一段捉摸不透的文字,如今的《論語》如果沒有翻譯註釋,的確讓人望而卻步。但是,往往那些從你腦子裡面一閃而過,或者能過快速被理解的事情,其實都是你已經掌握的知識,而你真正應該去攀登的是未知,是需要主動花時間讀懂的知識,這些知識是新的,而《論語》就是這樣一本值得攀登的書籍,如果你能看完,一定會有醍醐灌頂你之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