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論語·學而》第二則,也許,你並不瞭解


1.2——《雅蘭讀論語·學而》

【原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導讀】

《學而》第一則給我們展示的是一個真正有教養的人必須要具備怎樣的學習精神、品性和心態。

本則則轉向探究人生之道——

人類究竟為什麼而活?生活的立足點或者根基是什麼(相對安定和平的家庭秩序,社會秩序)?什麼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人的生活?

這一則若不能把它放到整部《論語》,整個儒家思想體系,整部中國歷史,整部世界史及宗教發展史中進行綜合考量對比,則很容易得出孔門提出的“孝弟”思想(即後世歷代封建王朝、思想家、學者一致主張的“以孝治天下”思想)是把中國人禁錮於三綱五常、倫理道德的精神枷鎖,是為維護封建統治和家族宗法制度,實行封建統治的手段等膚淺偏激非理性認知。

中華文明是起源於使命的天道文化。天地之道本有序,自然也有序。人類,作為天地自然中的一份子,也只有活在相對安定、和平有序的社會生活中,一切有利於人類本身的活動才能展開。而且,井然有序也是人類文明的基本標誌。

天道文化敬天畏地,對生命的緣起“道”和天地化育之恩充滿了虔誠和敬畏,這種對天道的虔誠、敬畏和感恩體現在人身上,就衍化成了對父母的大孝和敬畏、對家庭對社會與生俱來的責任和義務。此大孝和敬畏之心及相應的責任義務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沒有絲毫迷信色彩,這種基於對天道的敬畏、虔誠。感恩提煉出來的孝道文化形成了一種幾千年來行之有效的“有治人無治法”的高妙的社會管理藝術,並進而造就了中華民族一種源於良知的習慣性理性自制。這種源於內心的理性自治又造就了中國人血液裡的遵紀守法本性。這份理性自治是人類真正的民主,是梁漱溟先生口中的“中國文化為世界文化之早熟者”,是英國劍橋教授馬丁雅克口中的“中國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在文明的程度上,中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文明國家”。基於此,說孝道文化是形成中華民族國家觀念,國家信仰的開始,是古老中國的沒有憲法之名的憲法,是幾千年歷代王朝的社會管理根本之道,毫不為過。

COVID-19病毒在全球的爆發,不僅是大自然對世界各國及其政府執政能力的一次大考,更是一次東西方文明的較量。世界疫情大考,事實證明,唯有中國可以信賴,唯有奉行儒家文化的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佼佼者!對此,孟子說“ 愛其親,畏其上,世永昌。”因為源於道法自然天道的用以維護、穩定群體社會關係的孝弟思想是人類共同的最低是非標準和社會基本關係得以存續的最低保障。


原創首發·《論語·學而》第二則,也許,你並不瞭解


【雅蘭讀經】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有若”,孔子弟子,魯人,名若,字子有,外貌酷似孔子,被尊稱為有子,少孔子四十三歲,為孔子晚年來從學者。

“孝弟”,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孝弟出於性,為人孝弟,其性則順。

“好犯上者”,犯,侵也。上,謂在己上者。通俗講,“上”,指的是社會地位,財富,個人聲譽等超越自己的人。

“鮮xiǎn”,少也。《釋詁》雲:“鮮,罕也。”故為少。此用法貫穿整部《論語》。

“作亂”,逆理反常的行為。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於動詞之前。

根據整部《論語》和孔門儒家思想體系,“好犯上”指的是那些容不得他人社會地位,財富,個人聲譽等超越自己,而又好逸惡勞,也不想通過正當渠道積極進取,改變現狀,專以破壞、侵犯、搗亂他人及社會現有安寧秩序為樂的人。

犯上,不犯上現於跡, 不好犯上在心 。有子不說不犯上, 而言不好犯上,除了言明心無犯上之好,則必無犯上之跡外,還道出了這個泱泱古老文明大國儘管歷經多次外族入侵磨難卻能始終屹立不倒的秘密。這個不是秘密的秘密是古老中國的無憲法之名的憲法,是歷代王朝統治之道的根本,是中華民族國家觀念,國家信仰的開始。

犯上者常始於不順 , 作亂者常始於犯上。 孝弟,順矣。故好犯上者少。 不好犯上則順之至, 故言,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

在這裡要提醒諸位讀者君的是,孔門之“孝弟”思想並不是愚忠愚孝,“不犯上”也不是無條件服從。《易》言:貞固、貞吝、貞吉,貞兇。源出於《易經》思想體系的孔門原始儒家思想自也不會是拘泥於教條的形式主義。這從《論語》開篇的“學而時習之”及後面篇章的“君子貞而不涼”、“ 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還有《禮記·孔子家語》記載的“曾子耘瓜”故事 ,及至”孟子的:“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都可見一斑。《易·乾》曰: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隨著《論語》的學習及對其他先秦經典的深入,諸位自可驗證嬰孩此說是否屬實。

限於篇幅,只附上“曾子耘瓜”故事——

原始儒家真正的孝道

曾子耘瓜,誤斬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擊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頃,乃蘇,欣然而起,進於曾皙曰:"向也得罪於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聞之,知其體康也。孔子聞之而怒,告門弟子曰:"參來,勿內。"

曾參自以為無罪,使人請於孔子。

子曰:"汝不聞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嘗不在於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之孝。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

曾參聞之,曰:"參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謝過。——《禮記·孔子家語·曾子耘瓜》


原創首發·《論語·學而》第二則,也許,你並不瞭解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務”,專力也。

“本”,根基也。人之根基立而後可大成。

“仁”,人也。為仁即為人之時行仁。不為仁,便不可為人。不可為人當然屬於禽獸了。

“與”,表示謙退的詞,譯為“嗎”或“吧”。

“本立而道生”,孔門之學所重在道。此處的道,即仁道。仁道之本在仁心。仁心在內,而仁心的體現最終是要有立足於家庭、社會的行跡來證明的。而出於性,行於家的孝弟正是實踐此道也就是“為仁”的第一步。天下大亂之原,多自不孝不弟始。孝弟則仁慈興而亂機息。人能孝弟而後始能仁愛達於物,正所謂“親親而仁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孝弟之道如何興於天下或者說歷代王朝是如何“上以孝治天下”的呢?那就是“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不孝不弟之人而居上,天下大亂所由生也,孝弟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治所由生。”

《論語》第一則,始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一則始於“孝弟”最終又歸於“孝弟為仁之本”,可見,儒家所有的思想理念最終都要歸於“習”,也就是“行”。

“實幹興邦,空談誤國。”在生活中奉行孔門儒家理念要比奉行以出世為高行的佛教及只對自己靈魂和上帝盡義務的基督教教義困難得多。因為作為一個真正的儒者不但因“古之學者為己”需思考靈魂層面的問題,還要思考自己對家庭、社會的責任、義務及善行。

所以,接下來第三則又回到道之本末之辯——“巧言令色,鮮矣仁!”

這,算是下回劇透吧


原創首發·《論語·學而》第二則,也許,你並不瞭解


【白話一下】

孔子的一位學生,長得像孔子的那位有子說:”作為一個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遵紀守法的孝子,而因容不得他人社會地位、財富、個人聲譽等超越自己,從而專以侵犯、搗亂他人及社會現有安寧秩序為樂的,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沒有這種喜好,是不會作出那些逆理反常的行為的。君子專心致力於生命和生活的根本處,一旦根本建立了,做人的智慧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些難道不是構成高尚道德情操的根本嗎?”——此為嬰孩意譯,僅供參考。

——節選於《雅蘭讀經系列》之《論語·學而》


計3111字

圖片來源:參考消息公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