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5000亿美元资产的黑石集团为什么频频表达看好中国?

作者:李沐之

4月23日晚,全球私募巨头黑石集团(BX.NYSE,以下简称:黑石)的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史蒂夫·施瓦茨曼(中文名:苏世明)与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有了一场跨越大洲的云对话。为了宣传他个人新书,这已是苏世明本月第三场与国内顶级投资者/企业家的对话。

就在当晚,黑石集团于公布第一季度财报。公司营业收入22.37亿美元,同比增长10.47%。第一季度净利润5.02亿美元,同比增长4%。其中私募股权基金的组合收益率下滑21.6%。此外,黑石集团拥有1515亿美元的可投资资金,管理费收入增长了20%,同时宣布将会派发7亿美元股息,由于市场看好黑石集团在疫情后的投资业绩以及资产增长,截至4月23日晚收盘涨4.5%。

根据此前较早披露的2019年披露,公司管理资产规模(AUM)达5711亿美元(如下图),历史首次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对黑石而言是里程碑式的一年。

1

黑石在中国金融界被广泛知悉,缘于其2007年6月22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之前,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斥资30亿美元,购入黑石约10%的股份。彼时,中投公司(2007年9月在北京成立)尚在筹备中。

为进入中国市场,黑石力邀前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加入黑石。梁锦松在2007年初加入黑石,在帮助黑石在上市之前募集到来自中国基石投资立下汗马功劳。苏世民难掩兴奋之情:“我们甚至还没有去做推销!”

十分凑巧的是,在其挂牌上市之后不长的时间内,次贷危机不断恶化,黑石股价也不断下跌,从短期来看,把包括中投在内的投资者套牢其中。中投公司对这笔投资讳莫如深,在投资黑石的年头里公司年报对“黑石”只字未提。这又是关于黑石与中国投资机构的另外一段故事,先下暂且不表。这已经足够成为一个让市场反复分析并反思的投资案例。

因此,不同于凯雷等对手在中国的水土不服,黑石的中国之旅较为顺利,这也印证了黑石的另一种投资智慧。

苏世民在今年对话中国投资者/企业家时,频频表达对中国市场的看好。他谈到:“在走出此次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之后,中国很可能会是全球范围最强的增长型国家。因此,中国的经济具备天然的发展优势,这些优势还在继续内化。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下降,这是中国经济首次出现下滑。因此,人们应该把它看作是底部,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大好机会。”

他强调:“对于在地产领域,我们对那些顺应发展趋势的投资主题很有信心。例如,中国在线电商的发展会衍生出很大的仓储需求和物流需求。这两个领域有着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资机遇。在中国,我们在核心物资集散中心拥有仓储物业,我们把这些物业租给了头部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和中国的科技公司。目前我们还关注中国甚至亚洲A级写字楼,市场需求依然强劲。”此前据媒体报道,黑石提出以每股6元的价格私有化SOHO中国,交易价值40亿美元。

总之,黑石这家经历了风风雨雨、既广受关注也饱受争议的私募股权公司,同时也被视为全球私募股权行业的象征公司之一,可以成为当前中国私募股权公司和整个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参照。中国资管行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但如何找到基业长青的公司,仍然是个难题?

参考资料:《资本之王:全球私募之王黑石集团成长史》

本文源自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