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氏泥塑:於泥土摶練的鄉土藝術中窺見童趣

#一起來做傳承人#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氏泥塑:於泥土摶練的鄉土藝術中窺見童趣

▲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氏泥塑代表作品《吹泡泡》 拍攝 /秦改梅


- 帶你發現民間手藝人的匠心之美 -

採訪撰文|秦改梅

泥塑是我國最具特色的民間藝術之一,在民間俗稱“彩塑”或“泥玩”。古老而悠久的泥塑藝術發展到現在,之所以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正是得益於我國各地民間泥塑藝人的堅守與傳承,他們化腐朽為神奇,將黃泥巴摶練成藝術品,賦予泥土生命。

一捧普通的泥土在民間藝人的匠心巧思下,幻化成富有靈魂和文化內涵的泥塑作品,它們或素或彩,鄉土氣息濃厚,反映了勞動人民樸實無華的審美情趣。

歷經幾千年的漫長歲月,綿延不斷、傳承至今的泥塑藝術,伴隨著人們對泥土的敲打,閃爍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

2006年5月20日,泥塑藝術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氏泥塑:於泥土摶練的鄉土藝術中窺見童趣

▲廣西合浦漢墓中出土的陪葬品陶狗,在漢代時泥塑是重要的藝術品,是墓葬當中常見的隨葬品。拍攝 /秦改梅


本期每日深閱讀,我們到山西太原尋訪到了這樣一位痴迷泥巴的民間藝人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氏泥塑的創始人——賈銀永。他用山西當地粗獷的紅泥將民間泥塑藝術古樸與厚重的風格展現得淋漓盡致。

他的“泥娃娃”初看土得掉渣,細看生動傳神、富有靈性,尤其是人物的表情刻畫得無比精準,技藝之精湛令觀者為之讚歎。

俗話說“民間有高手”,在我看來,賈銀永就是這樣一位紮根於民間藝術土壤的泥塑高手。

步入泥塑行業十幾年,為了兒時的情懷執著堅守,厚積而薄發,2018年因一組兒童打預防針的作品《下一個就是我》在網絡上一夜爆紅,此後他的工作室引得眾多媒體和遊客紛至沓來。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氏泥塑:於泥土摶練的鄉土藝術中窺見童趣

▲ 賈氏泥塑 《下一個就是我》 拍攝 /秦改梅


走進賈銀永位於太原東山小窯頭的工作室小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牆上的幾個大字“復活的泥巴”,這是他工作室的名字。

一開始有朋友給工作室取名“神奇的泥巴”,但他覺得如果能讓泥巴“復活”就很神奇。

普通的泥巴在賈銀永的手中“復活”,變成一件件形神兼備、傳情達意的泥塑作品,且塑造的每一個人物都充滿了煙火氣息,實實在在打動著人心。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氏泥塑:於泥土摶練的鄉土藝術中窺見童趣

▲ 山西賈氏泥塑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賈銀永 拍攝 /秦改梅


守護兒時情懷,一腔熱忱不負韶華


賈銀永從小在農村長大,小的時候,泥人娃娃是孩子們的日常玩具,父親擅長捏泥人,經常做泥人玩具給他,看得多了,賈銀永也對捏泥人產生了興趣,但把興趣變成職業,加入泥塑行業是在參加工作幾年後。

1999年,賈銀永從藝校畢業後又考入北大研修學院,學習了兩年的廣告設計,之後應聘到一家廣告公司工作。

然而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不盡人意,去了以後發現那是一家皮包公司,沒有真正的業務,每天做一些打掃衛生的雜活,有時候負責給老闆餵狗。

專業所學不能學以致用,賈銀永想著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幹了沒多久便辭職離開。

兜兜轉轉幾年後,他還是決定拾起兒時的情懷,改行做泥塑。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氏泥塑:於泥土摶練的鄉土藝術中窺見童趣

▲ 那帶有黃土氣息的泥娃娃,是很多在農村長大孩子的童年玩具 拍攝/秦改梅


2006年,賈銀永找到了一位做廟宇佛像泥塑的民間藝人,拜為師傅,正式開始學習泥塑,然而學藝之路同樣走得比較艱難。

師傅有很多徒弟,大徒和小徒加起來有十七八個,當時賈銀永是徒弟當中年齡最大的,從小徒開始學起,每天做的是最苦最累的和泥的活。

當時抱著學習的態度,想著辛苦一點也無妨,但學了一年之後發現並非自己所想。大徒弟塑好佛像之後,有些地方需要抹光,就連抹光這樣的活都輪不上他。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賈銀永略微有些無奈,並不是師傅不教,泥塑是門口傳身授的技藝,師傅跟著老一輩的師傅就是這樣學出來的,跟隨師傅三年的徒弟才有資格真正上手,去學技術性的東西,因此師傅帶徒弟延續的還是老一輩的傳統方法。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氏泥塑:於泥土摶練的鄉土藝術中窺見童趣

泥塑佛像


並不是自己急於求成,那個時候賈銀永已經二十七八歲,即將成家,還只是一個小徒工,一個月領著300塊的工資,連自己的生計都難以維持,全靠家裡補貼。

每天早上6點多起床,吃過早飯後便去工地幹活,一直要到晚上11點,中間除了吃飯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

中午吃飯有半個小時空當,賈銀永就利用這半小時去工地,偷偷看別人做好的泥像。

在藝校時,他學的是美術專業,基礎知識很紮實。看到這些泥像後,就在心裡默默用專業知識對它們進行分析,比如一個佛像的坐像佔幾個頭,身體、四肢各佔幾個頭,按比例劃分好後記在心裡。

賈銀永悟性高,雖然沒有實際上手,但通過觀察把步驟都記在心裡,再加上之前的美術基礎,對人物的骨骼結構瞭解透徹,工地上不幹活的日子就回到家裡進行練習。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氏泥塑:於泥土摶練的鄉土藝術中窺見童趣

泥塑佛像


僅通過一年的學習,賈銀永掌握了泥塑的要領,第二年便自謀出路跟著其他工隊外出攬活。

跟著工隊的日子天南海北,到處東奔西走,這樣的工作狀態一直持續到2010年,那一年賈銀永的孩子出生,為了能穩定下來兼顧家庭,賈銀永回到了家裡,自己包點小活幹。

後來,機緣巧合之下,結識了一位工藝美術大師,這位老師成為賈銀永泥塑藝術之路上重要的引路人,幫他承接了一些項目,還帶著他參加了許多展覽和比賽。

隨著泥塑技法日漸嫻熟,賈銀永逐步走上了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泥塑藝術創作之路,他的作品開始在展會上屢屢獲獎,這讓他在業界小有名氣。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氏泥塑:於泥土摶練的鄉土藝術中窺見童趣

▲ 這是賈銀永設計的一件泥塑文創作品,可以當書立使用。 拍攝/秦改梅


致敬純真年華,用泥土複製童年記憶


以前做泥塑,以臨摹和技藝為主,經過十幾年的歲月沉澱,賈銀永的創作思路發生改變,想做自己內心喜歡的東西。

可是創作最費神思,每一個泥人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看似信手拈來,實則都是經過用心的揣摩和鑽研。

每次要完成的泥塑主題都不一樣,會遇到很多自己不熟悉的題材,每創作一組作品都需要準備很長時間。

創作前要先進行構思,通過作品反映當地的風俗人情、生活習慣、農村面貌,要考慮作品整體的構圖、場景,刻畫出每一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有一次做一個有關養蠶的主題,這對賈銀永來說很陌生,網上也沒有查到相關資料,後來通過一位養蠶老者的講述,才在腦海中勾勒出了具體的場景。

2018年,在山西農展館的一次展覽中,賈銀永展示了幾組童年主題的作品,有觀眾將其中的打預防針《下一個就是我》發到抖音短視頻,短短數小時內點擊量飆升至上百萬。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氏泥塑:於泥土摶練的鄉土藝術中窺見童趣

▲ 《下一個就是我》 拍攝 /秦改梅


網友在驚歎作品生動逼真之餘,紛紛詢問它的創作者,賈銀永也因作品的走紅備受關注。

《下一個就是我》反映的是賈銀永小時候打預防針的場景。和其他孩子一樣,他對醫生手中細長的針管充滿了恐懼,可以說是童年陰影。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氏泥塑:於泥土摶練的鄉土藝術中窺見童趣

▲ 《下一個就是我》局部 拍攝 /秦改梅


作品中出現了六個排著隊打針的孩子,每個孩子的神態和動作都各具特色,耐人尋味。賈銀永笑稱第二個表情最誇張、驚恐萬分的孩子就是他的內心寫照。

創作這組作品時,如果每一個孩子都是害怕的表情,作品的表現力就會很單一,把人物的表情豐富起來其實是一個很難的創作過程,需要長時間的思考和構思。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氏泥塑:於泥土摶練的鄉土藝術中窺見童趣

▲ 賈氏泥塑《拔河》局部 拍攝 /秦改梅


童年主題系列作品是賈銀永的經典之作,目前做了大概20多組。

時光一去不復返,日漸年長的賈銀永對逝去的童年特別懷念,以此為創作靈感用泥土複製“80後”兒時的回憶,把童年時光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在與賈銀永的交談中,他一邊與我觀摩這些作品,一邊分享著作品背後的童年趣事。

小時候沒有什麼好的玩具,賈銀永和幾個小夥伴經常坐在院子門口,用洗衣粉自制吹泡泡水,然後用油筆管蘸著吹泡泡,於是就有了作品《吹泡泡》。

雖然現在看起來比較內斂,小時候的賈銀永可是個調皮搗蛋的孩子,有一次玩彈弓,一不小心打到了妹妹的眼睛,看著眼睛上腫起的大包,他害怕捱揍在外藏了一天沒敢回家……

過年的時候男孩子們紮成一堆玩鞭炮,有的把鞭炮插在牛糞裡,有的插在酒瓶裡,牛糞會濺到其他孩子臉上,於是就有了作品《放鞭炮》。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氏泥塑:於泥土摶練的鄉土藝術中窺見童趣

▲ 賈氏泥塑《放鞭炮》 拍攝/秦改梅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氏泥塑:於泥土摶練的鄉土藝術中窺見童趣

▲《放鞭炮》局部 拍攝/秦改梅


▲《放鞭炮》,作品中最左邊的小男孩上衣兩隻口袋裡裝滿了紅色的鞭炮,看到牛糞濺到其他孩子臉上,幸災樂禍地笑著。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沒想到後面還有一個更淘氣的小男孩,偷偷點著了他口袋裡的炮……

賈銀永講到,上學時,記得有個同學口袋裡裝滿了會炸的子彈,老師不知情,教鞭打到了他的腿,結果“噼裡啪啦”子彈全炸了,褲子被炸破一個大窟窿……

很多兒時的行為在現在看很危險,但那個時候孩子們瘋玩起來哪裡會想那麼多。

小的時候,每個男孩都有一頂警察帽,冬天大家瘋玩起來都是滿頭大汗,風一吹頭髮被凍成冰渣……

這些全是賈銀永兒時的記憶,時隔多年,有些已經模糊,在進行人物塑造時是“記憶+創作”的結合。

一個小人起碼要捏三天,分析每一個人物的心理狀態,想方設法把它塑造得好玩、有趣,沒有東西可以參照,人物的表情是重新觀察得來的。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氏泥塑:於泥土摶練的鄉土藝術中窺見童趣

▲ 賈氏泥塑《彈玻璃珠》 拍攝 /秦改梅


沒有靈感的時候就跑回老家,從老家遺留的一些老物件中搜尋過去的記憶,然後夜晚閉著眼睛回憶。

其實童年主題的作品都還沒有做完,每一組作品中的人物、道具以及背景還在不斷地進行補充,過程會很漫長,但力求做出生動的作品,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好多人在看過這些作品之後,激動地感慨:“這就是我小時候的場景!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氏泥塑:於泥土摶練的鄉土藝術中窺見童趣

▲ 賈氏泥塑《童趣》 拍攝 /秦改梅


對於日漸老去的成年人來說,曾經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彌足珍貴,時而我們還會追憶那一份兒時的天真爛漫,渴望這個世界如一個孩童般純真地對我們施以善意。

童年系列作品傾注了賈銀永大量的心血和情感,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些作品的代入感非常強,看著看著,或許你也能從其中某一個充滿童趣的場景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然後不由自主地會心一笑。

對賈銀永而言,這些作品無法複製,是他在特定的激情和靈感之下完成的,那種獨特的感覺無法重來,就像人生只會經歷一次的童年。

既然童年回不去,那麼就將這些經典之作作為最好的禮物獻給童年吧!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氏泥塑:於泥土摶練的鄉土藝術中窺見童趣

▲ 賈氏泥塑《童年打鬥》 拍攝 /秦改梅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氏泥塑:於泥土摶練的鄉土藝術中窺見童趣

▲ 賈氏泥塑《捉迷藏》 拍攝 /秦改梅


慧心巧思,泥娃娃看似簡單,實則是手藝人多年的技藝沉澱


文章最後,給大家簡單展示一下賈氏泥塑的製作流程。

賈銀永的泥塑內容多以小型的人物為主,表情豐富、生動逼真,具有濃厚的鄉土生活氣息,充滿感染力和生命力。

捏製方法看似簡單易行,實則對技藝有很高的要求,其中涉及 美術、繪畫、雕塑等多方面的知識。

1.取土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氏泥塑:於泥土摶練的鄉土藝術中窺見童趣

▲山西的黃土有黏性,可塑性強


取土是泥塑製作的第一步,賈銀永從小在農村長大,泥土是他兒時記憶的一部分,山西的紅泥具有粗獷的特點,用這種紅泥來表現作品淳樸厚重的風格再合適不過。

賈銀永不需要太細的土,有點顆粒反倒更契合他的作品風格,比如塑造一個老農的形象,用粗一點的黃土來表現老農的粗布衣服效果非常好。

2.泡泥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氏泥塑:於泥土摶練的鄉土藝術中窺見童趣

▲泡泥 拍攝/秦改梅


取好土之後需要先進行泡水,把土倒在鐵桶裡浸泡一個星期左右,在這個過程中千萬不能用木棍去攪動。

3.和泥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氏泥塑:於泥土摶練的鄉土藝術中窺見童趣

▲和泥 拍攝/秦改梅


和泥是個體力活,泡好的泥取出後,把棉絮按比例均勻地加入到泥中,所加入棉絮的多少、好壞關係到泥的柔韌性。

先用鐵鍬和泥,然後把和好的泥放到吸水的木板上,繼續用手和,和泥的時候要注意手感、力度,就像和麵一樣。

4.悶泥

把和好的泥裝入塑料袋中包起來,起保溼作用,放置大概一個星期。這樣悶過的泥會變得好用,捏起來不粘手、不粘連。

5.捏製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氏泥塑:於泥土摶練的鄉土藝術中窺見童趣

▲捏製 拍攝/秦改梅


取出悶好的泥,按照心中構思從人物頭部開始,重點突出面部表情,這也是最難的部分,惟妙惟肖中略帶誇張,又不讓人覺得怪異。

頭部塑形完成後,再做身體的各部分,然後進行組裝。

6.燒製

捏好的泥人有的需要燒製,放在電窯中在800 ℃的溫度下燒12個小時。

賈銀永的泥塑作品如果不是有特殊用途或要求一般不燒,因為泥燒過之後變成陶,作品的表現形式就會有侷限性。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氏泥塑:於泥土摶練的鄉土藝術中窺見童趣

▲如在賈氏泥塑《騎自行車》這組作品中,自行車是用鐵絲完成的。拍攝/秦改梅


比如有些作品中需要加入鐵絲做成的道具和配件,在燒的過程中鐵器會化掉,而且這些泥塑作品經常需要拿到展會上展出,在運輸過程中難免有損壞,泥的比陶的更易修復。

7.上色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氏泥塑:於泥土摶練的鄉土藝術中窺見童趣

▲ 燒製上色好的泥人 拍攝/秦改梅


捏好的泥人自然晾乾或燒製後上色。

雖然民間泥塑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說,但賈銀永的泥人不同於“泥人張”有著鮮豔的色彩,他的作品更多的是要保留山西黃土的本色,所以上色很素淡,顏色起到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即可,不想把泥土原來的顏色覆蓋掉,這樣看起來作品會比較純粹。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氏泥塑:於泥土摶練的鄉土藝術中窺見童趣

▲賈氏泥塑《捅馬蜂窩》,賈銀永的泥塑風格質樸而純粹。 拍攝/秦改梅


—作者手記—

實不相瞞,比較害怕碰到沉默寡言的受訪者,賈銀永老師恰巧就是這樣的人。對他的拜訪前後進行了兩次,第一次還未結束,他因突然有事便匆匆離開,於是又重新約了第二次。

他不是一個擅長社交的人,面對提問,他的回答過於簡短,於是我不得不刨根問底繼續“逼問”,回答依舊簡短,但有問必答,且對於問題認真地思考、真誠地回答,這是他令我感到可愛的一面。

童年主題系列作品爆紅後,網上有了各種各樣的複製品,這讓他感到有些鬱悶,但也沒有刻意去維權,他把時間都用來進行泥塑創作。

藝術創作不像機器生產,它有自己的節奏和規律,急不來,這一點倒和賈銀永的性格很契合。

非遺人小檔案

賈銀永,1983年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車南安村,太原市工藝美術大師。2019年5月,賈銀永被評為太原市杏花嶺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氏泥塑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AND—

原創圖文,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每日深閱讀,讓閱讀有溫度,讓思想有深度,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