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乞丐身份被清廷写入国史,千古奇丐,用平凡人的执着走向伟大

#历史冷知识#

“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

走在1860年的街头,如果你有缘会听到这样一段歌词,仔细琢磨别有深意,打眼一瞧,唱歌的人衣不遮体、头发脏乱,再加上那滑稽的装扮活生生就是一个“小丑”。他就是这次的主角,一个不普通的乞丐-武训

以乞丐身份被清廷写入国史,千古奇丐,用平凡人的执着走向伟大

或许你听多了孔子的有教无类、范仲淹的兴办义学,认为这些距离你很遥远,他们一个是儒家圣人、一个是北宋文豪,跟你八竿子打不着,那下面就来看看一个普通人是怎么以乞丐身份名留青史,受万人敬仰。

为避免同样出身的孩子重蹈覆辙,决心支援教育事业

武训出生在山东的一个贫苦家庭,因为排行老七所以原名叫做“武七”,七岁时武训的父亲逝世让这个家庭陷入绝境,当时的武训年纪小手不能提、肩不能抗什么都做不了,为了活命他做了乞丐,就这样他行乞活到了14岁。

14岁的他已经算是个半大小子了,一些简单的活都可以去干了,就这样他陆陆续续去了很多地方打工。

在当时那个年代,一个半大小子独自在外打工很不安全,再加上他不识字,所以经常受到别人的欺负,可是为了自己的母亲他都忍了下了,没想到他的雇主因他不识字就做假账说他已经领过工钱了,武训当然不依不饶想到讨回工钱,于是他被打的很惨。

从这时起,他体会到了不识字的悲惨,他准备做点有意义的事

他坚定的选择走这条路是希望同样出身的人不会走上这条路。

以乞丐身份被清廷写入国史,千古奇丐,用平凡人的执着走向伟大

不识字的武训因为雇主作假诬陷被打的很惨,险些丢了性命,醒来后的他明白一个道理-要想生活过的去,脑袋墨水少不了

于是二十岁的他决定了一件事-攒钱兴办义学,为家乡贫苦大众的孩子义务教育。此时的他因为伤势特别虚弱,又没有别的手艺,所以只能重操旧业。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做乞丐看着简单,拿个碗坐地上哭哭惨就行,可是这样又有几个人会给他钱呢?所以武训行乞时还唱着歌,有时他甚至还会表演一些杂耍,比如大锤锤胸口、长枪刺喉等等,寻一些赏钱。若是遇到无人赏钱他还会表演一些奇活:生吞蛇蝎、口含瓦砾。

为了赚钱,武训白天行乞晚上还加班做事,有时他还会做去做短工、媒人、信差等等,就这样他短短几年就赚了一笔钱。

为了赚更多钱,他又求当地的杨举人为他存钱放贷,到他49岁那年,已经行乞20多年的武训手下已经200多亩田、3800多贯,此时的他可以说是已经步入小康之家。

“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

这时的武训认为时机已到,于是他决定兴办义学,杨举人劝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然而武训只是笑笑,毅然决然的决定兴办义学。

为了找到好的老师,他一个一个上门去跪求,就这样很多读书人钦佩于武训的信念决定加入义学任教。

为了让老百姓孩子入学,他跑遍适龄儿童家中,细数各种读书的好处,又以免费读书为招牌让很多贫苦人家孩子入学。

以乞丐身份被清廷写入国史,千古奇丐,用平凡人的执着走向伟大

就这样,在他的努力下义学建立起来了,可是他没有停下脚步,加上当地乡绅、官员捐助,他又办了第二所、第三所……

他选择走这条路是希望同样出身的人不会走上这条路,这是属于他的执着。

当时的山东巡抚听到武训的义行大为感动,奏请光绪帝后免去义学学田的赋税,又捐助银两,光绪帝又钦赐“乐善好施”的匾额和黄马褂。

千古奇丐,垂训于世

1896年4月23日,武训在他修建的第三所义学中逝世,听着耳边孩童们的读书声,含笑离世。

清廷专门给他修史立传,让他成为唯一一个以乞丐身份载入正史的人。迄今为止社会上自然有很多以“武训”为名的学校。他的家乡棠邑县甚至一度更名为武训县,1945年还曾建立过武训师范。

清末一个社会最底层的乞丐凭借三十多年的努力建立三所义学,这是一个普通人凭借自己的坚强和执着走向伟大的故事。

现在想想你自己,再苦有他苦吗?现在的社会又比他所处的时代强上太多,你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所以盯准一个目标,努力总会有收获。

@蒙昧中的觉醒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资料来源:《武训》《武训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