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第二十六卷│实知篇第七十八(5)

2020年04月25日 星期六

农历庚子年【鼠年】四月初三


《论衡》第二十六卷│实知篇第七十八(5)

【原文之五】

昔辛有过伊川,见被发而祭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后百年,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焉,竟如。辛有之知当戎,见被发之兆也。樗里子之见天子挟其墓,亦见博平之墓也。韩信葬其母,亦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其后竟有万家处其墓旁。故樗里子之见博平王有宫台之兆,犹韩信之睹高敞万家之台也。先知之见,方来之事,无达视洞听之聪明,皆案兆察迹,推原事类。春秋之时,卿大夫相与会遇,见动作之变,听言谈之诡,善则明吉祥之福,恶则处凶妖之祸。明福处祸,远图未然,无神怪之知,皆由兆类。以今论之,故夫可知之事者,思虑所能见也;不可知之事,不学不问不能知也。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夫可知之事,惟精思之,虽大无难;不可知之事,厉心学问,虽小无易。故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论衡》第二十六卷│实知篇第七十八(5)


《论衡》第二十六卷│实知篇第七十八(5)

【拙解】

昔日辛有经过伊川,看见披发祭祀者,说:“不过百年,此地将有戎族聚居!”此后一百年,晋国迁移陆浑的戎族到伊川,竟然如辛有之言。辛有预知伊川之地将有戎族聚居,是看见有人披发祭祀的预兆。樗里子预见有天子宫殿夹其坟墓,亦是看到其墓周围开阔平坦的地势。韩信葬其母,亦寻找高且宽敞之地,让墓的旁边可以安置千家万户,后来果然有万户人家居住在墓旁。故而樗里子预见开阔平坦之地将会有帝王修建宫殿楼台的先兆,犹如韩信预见高且宽敞之地将会有万户人家一样。预知先见未来之事,并非是有过人的远见透察的能力,皆是察知征兆迹象,依同类事物进行推测。春秋之时,卿和大夫相互交往,看见行为有异,听到言谈反常,善则表明有吉祥之福,恶则判断会有凶妖之祸。知福断祸,在事情尚未发生之时便有所预知,并非是有神怪之智,皆是由先兆类推。如今论之,那些可预知之事,是通过思虑所能预见的;不可预知之事,不学不问便不能预知。不学而自知,不问而自晓,古今先例,尚未有过。可知之事,惟有精心思考,虽大事而不难预知;不可知之事,即便用心学习请教,虽小亦不易知之。故而即使是智能之士,不学则无成就,不问则不会知晓。

【小议】

秦国严君似神奇,预知其墓将伴帝。

岂料左右虽宫台,却是汉帝建殿宇。

韩信葬母觅良地,高敞将为万户需。

力助高祖兴汉室,功成命丧亦失意。

古时预言频现世,史书只将应验记。

世人难辨先知论,预见之事常存疑。

大千世界杂纷繁,沧海桑田未可知。

厉心学问增心智,踏实做事方得实。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