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三家股東撤出山東煉化能源集團

市場行情的變化讓曾經抱團取暖的山東地煉開始改變。

「消息」三家股東撤出山東煉化能源集團

三家地煉企業撤資

欲改變山東地煉行業諸侯割據局面的山東煉化集團,在成立一年半之後,遭遇多家股東退出,正面臨“分家”的尷尬。

山東財經報道通過查詢工商登記信息發現,今年3月下旬,山東煉化集團股東發生變更,無棣鑫嶽燃化有限公司(簡稱“鑫嶽燃化”)、山東清源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清源集團”)、山東壽光魯清石化有限公司(簡稱“魯清石化”)從股東名單中退出。

據瞭解,山東煉化集團成立之初,東明石化集團、藍色經濟區(青島)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天弘化學、清源集團、新海石化、壽光魯清、鑫嶽燃化、勝星化工,分別持股22.63%、22.59%、13.29%、12.20%、7.56%、7.8%7.26%、6.66%。

三家合起來持股27.26%,這次股權變更後,山東煉化集團股東從8家變為5家,分別為新海石化、藍色經濟區(青島)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天弘化學、東明石化,以及勝星化工。其中新海石化系東明石化控股的子公司,這也意味著東明石化對該集團控制力進一步加強。

分崩的山東煉化集團

山東煉化集團成立於2017年10月,註冊資本為331.9億元,多家媒體當時報道稱,該集團成立旨在加快全省地煉企業轉型發展,更好的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綜合競爭力,當時山東省工信廳還對山東煉化集團組建事項給出覆函。

山東煉化集團成立之初一邊是國際油價的低迷,另一邊是煉油產能過剩、成品油供過於求,如何提升競爭力是山東地煉企業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很顯然單一煉廠不具備競爭優勢。山東地煉不僅面對著和“三桶油”的競爭,並且,國家佈局的七大石化產業基地新建的優質產能量也很大,市場爭奪更激烈,單一煉廠不具備競爭優勢。

這種情況下,組建山東煉化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成為一些山東地煉企業的選擇。據《覆函》顯示,該集團由獲得進口原油使用資質的山東東明石化集團有限公司、山東清源集團有限公司等骨幹企業發起成立。

山東煉化集團成立時,東明石化副總裁張留成曾表示,各地煉企業主要通過換股方式參與到新集團成立中,各股東的經營團隊、納稅渠道、管理體制都不會發生變化,山東聯能集團將實現各家股東單位的原油集中採購和成品油集中銷售,改變此前鬆散的合作形式。

而按照山東煉化集團官網描述,經過五年左右的努力,該集團將整合形成年9000萬噸原油加工能力,實現5000億銷售收入、1000億利稅規模,多個產業發展格局清晰並初具規模,成為國際有影響、國內有貢獻的產融控股的“世界500強”企業集團。

但是願望雖好,現實卻很骨感。

在2017年正式掛牌後,在石化圈內,山東煉化變得神秘起來。種種跡象顯示,山東煉化的出現系由東明石化一手推動,而其看重進口原油配額使用的心思,也已被其他同行看穿。

對於如此的尷尬,一位不願具名的石化圈人士直言,在國內煉油產能過剩、一體化大煉化項目密集建設的大背景下,煉油企業之間的競合關係也更加複雜。

一位石油行業分析人士也對記者直言,由於利益糾葛繁複,整合的難度很大。

「消息」三家股東撤出山東煉化能源集團

由“產能重組”轉向“一體化建設”

目前,全國新建大型煉化裝置相當於“平地建高樓”,均採用全球最先進技術,單套規模也居於世界前列,成本優勢明顯。

對於低端產能過剩但下游高端石化產品嚴重短缺、採購成本高、銷售模式單一的山東地煉來說,大型煉化項目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競爭壓力。

由東明石化牽頭15家企業成立山東煉化能源集團公司,試圖通過整合當地地煉來提升競爭力,但效果不及預期。

急需衝破“枷鎖”的山東,在整合進展較慢的當下,通過重啟裕龍島項目和新建千萬噸級煉油裝置進一步提升競爭力,逐步由產能重組轉向一體化建設,為高端煉化項目按下了“快進鍵”。

根據規劃,山東石化產業將“壓小上大”“壓低上高”,逐步關停300萬噸/年以下地煉產能,再進一步關停500萬噸/年以下產能,2022年前完成整合轉移的地煉合計22家,50%今年完成,以推動煉化一體化,發展高端及精細化工項目。

綜合《中國能源報》、山東財經報道、《每日財經》整理報道

「消息」三家股東撤出山東煉化能源集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