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六卿議政,三家分晉,一百八十年,十一個家族的興衰史

#2020生機大會# 說明:本文是

金鱗讀通鑑系列的第2篇,更多精彩敬請期待。請感興趣的朋友隨手關注@金鱗戲蘭池

關於三家分晉在歷史上的重要性,金鱗在前一篇文章中也已經闡明,咱們這裡再明確一下:“三家分晉”是中國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的分界點,不僅僅關係到晉國一國的局勢,更深刻地影響了春秋戰國之際整個天下的形勢。

對於三家分晉,除了前文對司馬光的觀點進行反駁之外,還想跟大家再聊幾件事情,那就是從晉文公設立六卿制度,到三家分晉這一百八十年中,十一個家族的興衰史。

01.成也六卿,敗也六卿

晉文公周遊列國之後,回國即位後建立中上下三軍,每軍設將、佐各一名,其中中軍將為正卿,執政晉國。晉國六卿採用世襲制,先後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等十一個世族所把持。他們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六卿出將入相,掌管晉國軍政大事,是中國最早的議政大臣制度。

資治通鑑:六卿議政,三家分晉,一百八十年,十一個家族的興衰史

晉文公形象,圖片來自網絡

晉文公設立六卿制度,根本目的是為了分權,而且“晉國六卿”一開始只是個政治概念,至於是誰任職這些高位,其實也不是完全固定的。只不過隨著時間的發展,這些家族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寵大的家族,而這些以血緣為紐帶聯繫起來的家族,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並且儘可能爭取更大的利益,滾雪球一般發展壯大起來。

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設立三軍六卿,到公元前453年晉陽之戰,這套制度在晉國執行了總共180年,在當時來說肯定是非常先進的一個制度,曾經讓晉國稱霸天下。但問題是,這套制度的完美運行,還是需要有一個智商和能力絕對在線的國君來掌控,比如晉文公這種,但是晉文公這種水平的國君是可遇不可求的,於是時間一長,這套先進的制度反而成了晉國的絞索。

02.晉國六卿到底有哪些家族?

前文已經提到,晉國的六卿實際上是在十一個家族中產生,並非只有六個家族,下面我們就來簡單聊聊這十一個家族。從下圖統計來看,晉國曆代將佐共有72人,除了臾駢、箕鄭父和屠擊3人外,餘下69人均來晉國六卿十一個家族。

資治通鑑:六卿議政,三家分晉,一百八十年,十一個家族的興衰史

晉國六卿七十二將

先說狐氏,狐氏是少數民族,不過卻是唐叔虞的後代淪落於狄族之後,繁衍的枝屬。晉獻公娶二女於戎,大戎生文公重耳,小戎生晉惠公夷吾,所以狐氏為晉舅氏,所在在“文襄”時代狐氏家族很強盛。不過,因為狐氏在第三代狐射姑,和執政大臣趙盾在君主選擇上意見不一致,不得不逃離晉國。

先氏為姬姓,乃晉國宗室分支。先氏在晉獻公時已有了一定地位。驪姬之亂的時候堅定地站在重耳一邊,重耳返晉過程中,先軫是“內柱”之一。先氏在第五代先榖時,勾結犬戎作亂,被驅離晉國。

資治通鑑:六卿議政,三家分晉,一百八十年,十一個家族的興衰史

先軫,著名軍事家。城濮之戰主帥,後因為冒犯襄公而自殺。

郤氏也是晉公族,祖先叔虎因功封於郤邑,鼎盛時期出現四世八卿。至晉厲公時,郤氏三卿五大夫,可謂“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不過郤氏在三郤時,內外驕橫,終於還是被晉厲公和胥童聯手殺害,郤氏敗亡。

胥氏也是姬姓,是晉國宗室的一個分支。胥臣跟隨文公流亡,備受重用。其後代胥童受到晉厲公的寵信,幫厲公除掉郤氏後被封為卿,但不到一月就被欒書給殺死,胥氏從此徹底退出晉國政治高層。

欒氏之先為晉公族。晉靖侯之孫欒賓封於欒邑,其後以欒為氏,世代為晉國卿士。欒氏在欒盈時被六卿聯手擊敗,欒氏敗亡。

中行氏,智氏都源自荀氏,出自晉國公族,姬姓。原黯出任晉國大夫,晉武公滅荀,以此地賜原黯,原黯別為荀氏,稱荀息。荀息生逝敖,逝敖生長子荀林父,其後為中行氏;荀林父之弟荀騅,其後為程氏;荀林父幼弟荀首,其後為智氏,中行氏、程氏、智氏實出於一宗。中行氏在六卿內訌中敗亡後,中行文子投奔齊國,在西漢時期絕嗣。智氏在晉陽之戰中被韓氏、趙氏、魏氏聯手打敗,韓趙魏大肆屠殺智氏族人,倖存智氏後裔投奔秦國。

範氏祖先為祁姓,隰叔侍晉,為士師,以之為氏。後來士會封於隨邑,部分為隨氏,又封於範邑,部分為範氏。值得一提的是,漢高祖劉邦也是士會後人。範氏後來在六卿內訌中敗亡,出奔齊國。

資治通鑑:六卿議政,三家分晉,一百八十年,十一個家族的興衰史

劉邦,圖片來自網絡

魏氏之先為周公族,畢公高立畢國。

後畢國滅,公族子弟稱畢氏,散落各地。有一人曰畢萬侍奉晉獻公詭諸,因功封於魏城,為魏氏,其後建立魏國。

韓氏之先為晉公族。曲沃桓叔生子萬,封於韓原,為韓氏。文公即位,韓氏不旺,為趙氏家臣。至悼公即位,任韓厥為正卿,韓氏復興,其後建立韓國。

趙與秦、梁為一宗,同出於趙城。造父擅御,幸於周穆王,封於趙城,立趙氏。造父侄孫趙非子封於犬丘,其後建立秦國,裔孫趙叔帶去周侍晉,其後建立趙國。梁國亡,後裔入晉為大夫。趙氏後瓜分晉國,建立趙國,亡於秦國,其後趙匡胤又建立宋朝。

從上面的統計可以看出,晉國也不是完全沒有公族,在十一個大家族中,有半數出自晉國公族,只不過這些公族在當時和身為大宗的國君,血緣關係已經比較遠了,類似咱們現在說的“出了五服”。

03.為什麼是三家分晉,而不是四家五家,甚至六家?

到了春秋晚期,晉國六卿的概念,已經演變為“六大家族”,這六大家族分別是:

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說到這裡,有個問題我們必須要問,為什麼是最後是三家分晉,而不是四家分晉,或者甚至六家分晉呢?

首先,作為卿大夫之家,瓜分晉國這種事情還是需要很大魄力的。如司馬光所言,絕對是大逆不道的。所以在這套制度執行的初期,這種事情肯定不可能發生。只有發展到一定階段,這套制度失去控制難以運行下去的時候,才可能發生。

資治通鑑:六卿議政,三家分晉,一百八十年,十一個家族的興衰史

晉國局勢圖,圖片來自網絡

其次,從技術操作層面上來講,超過三家以上的家族來瓜分晉國,都不太好操作。參與的家族越多,各個家族的利益就不好分配,然後家族和家族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讓這件事情很難付諸實施。

最後,就如三角形是最穩定的一種形態一樣,在政治權利層面上,晉陽之戰之後,魏趙韓三家形成的平衡局面成為晉國最穩定的一種局面,三家分晉,晉升為諸侯也就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

04.嫡長子繼承製的沒落

司馬光在講述這件事情的時候,對智瑤和無恤(也就是後來的趙襄子),成為家族繼承人的經過進行了詳細的描寫。可以看到,不管是智瑤還是無恤,最終能成為繼承人,都是經過一番波折的,而且在被確立為繼承人的標準是主要是能力和是否賢明,而不是是否嫡長子?

資治通鑑:六卿議政,三家分晉,一百八十年,十一個家族的興衰史

智伯在晉陽之戰中被殺

可以看到,晉國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在選擇繼承人方面,好像已經拋棄了周禮那套制度,尤其是嫡長子繼承製。為什麼會這樣呢?說到底,還是晉國的老祖宗造成的。因為曲沃代翼的發生,讓小宗和庶子們看到了希望。一旦發生類似的事情,大家也都習以為常了,不再進行譴責,因為祖宗們就是這麼上位的。

因此大宗嫡長子繼承製,在晉國尤其是在晉國貴族心中,已經沒那麼重要了。再加上晉國上層貴族之間的鬥爭殘酷而血腥,所以他們在選擇家族繼承人的時候,首先考慮的不是禮法和制度,而是那個能保住整個家族的人。因為一旦選擇失誤,就是被滅族的危險。

05.三家分晉和地理位置有什麼關係?

我們常說晉國無公族,宗室內部內鬥厲害,而異姓貴族之間鬥爭也異常血腥,這種情況和晉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有什麼關係嗎?關係肯定是有,至於是不是決定性的關係則很難說清楚。

晉國處於太行山區和呂梁山區,以及黃河、汾水、沁河之間,國土被分割成一片片破碎的谷地,被河流串在一起。晉國這樣的地理環境,好處是每個盆地內部地勢平坦,且有一條大河流經,水資源充裕,沃野千里,人口環境承載能力很強。

資治通鑑:六卿議政,三家分晉,一百八十年,十一個家族的興衰史

晉國地緣特徵圖,圖片來自網絡

但是,此種地理環境的缺點也很明顯,每個盆地相對獨立封閉,在交通落後的古代,非常容易形成各種割據勢力,典型的易守難攻。也正因為如此,晉國從來沒有形成一個強大的核心地帶,幾百年間,晉國都城在唐、晉、曲沃、絳、翼、新田等地遷來遷去,進而導致“強幹弱枝”的方略根本無從談起。所以在分封體制的春秋時代,各大家族有兵有糧,自成一國,而且每家都有得天獨厚的防禦,內鬥無從避免,肢解勢在必行。

06.勝利者得到了什麼?

趙魏韓三家,作為最後的勝利者,他們得到了什麼呢?從家族繁衍的角度來講,他們得到了很多。在上述提到的十一個家族中,那些在鬥爭中早早出局的家族,雖然不至於完全消失,但是從人數上來講,則少得可憐。

像狐氏,先氏,郤氏等姓氏,現存人口都不足十萬。相反,魏姓則有600萬,韓姓有900萬,而趙姓因為有兩宋的關係,達到了近3000萬人口。

當然,凡事也不是絕對的。範氏(也就是士氏)雖然早早的退出了晉國曆史舞臺,但是因為後人中出現了劉邦則有的大人物,然後現存的劉姓人口則有8000多萬,如果再加範姓和隨姓,人口數量會更多。

本文是金鱗讀通鑑系列的第2篇,更多精彩敬請期待。在這個系列中,金鱗不但會把歷史當成故事講,更重要的是想分析那些歷史事件背後的原因以及意義,力求將歷史讀懂,讀透!感興趣的朋友請隨手關注@金鱗戲蘭池,讓我們共同交流,一起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