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原漁村的前世今生

原創 | 周紀合

凡來大荔縣旅遊的人,都喜歡都華原漁村去垂釣、去體驗一番漁民生活。其實華原街原來叫雷村集,解放前,這兒曾是商賈雲集,熱鬧非常,是韓、合、澄、朝邑諸縣糧食、棉花、花生、皮毛、木材的主要集散地。

華原漁村的前世今生

早先,因這兒通往隴海鐵路,是陝北諸縣及韓城、澄城、合陽南通朝邑,直達二華,轉走西安的必經之地;這裡有黃河大慶關古渡,東和山西相通,北可逆上陝北、甘肅,南可直下河南,西可從渭水轉走長安,加之黃河灘地廣人稀,物產豐富,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條件,造就了雷村集的繁華。

原雷村集規模很大。因清乾隆時黃河主幹道西移,處於黃泛區的居民後靠於老崖,取“延年益壽”之義,由南延壽、中延壽、北延壽(後遷原上),中裕民村和雷坡下五個自然村組成。

華原漁村的前世今生

“三年不漲河,給狗都要說媳婦”,這是當時流行於黃河灘的一句時髦語言,也表示了黃河灘人的自豪與富足程度。凡老崖下居住的,家家都有寬廣的灘地。河灘地是沙壤地,且水位高,最適宜於種糧食、棉花、花生。據上了年紀的人回憶,河灘裡種的麥子茁壯得釤子(一種收麥子的工具)釤不透,必須僱麥客用鐮割;棉花杆就像鍁把,人們一年到頭都忙於灘地的收收種種,棉花都是連殼捋回來,等到冬季農閒後才僱人剝;多數人家的花生都是大囤接小囤。隨之而興起的糧店、花布莊、軋油廠等作坊枚不勝數,同時也吸引了山西、河南及省內各地的人來經商,南北大道上車馬川流,大慶關渡口帆檣如林、晝夜舟船不息。幾條大街的京貨鋪、山貨鋪、吃食店、錢莊擠得滿滿當當,車馬大店和客棧的生意也是格外的紅火,雷村集街上佈滿了操著不同口音的商人。

華原漁村的前世今生

雷村集街遇農曆雙日集會,每月十五個集日,四面八方的人如潮水般的湧往集市,除各門店開門迎客外,街道上擺地攤賣菜、賣乾果水果、賣鐵器農具和百貨的佔嚴了兩邊的沿臺。最多的要數賣炒花生的,小山一樣的炒花生布滿了兩行,“焦花生,油酥的焦花生”的叫賣聲不絕於耳。牲口、豬、羊有專門的交易場所,內蒙、陝北和本地的牲口都趕來交易,山西運煤需要的騾馬大牲口,多從大慶關運回晉地。經濟發達了,賭博的人也就多了,寶棚裡是坐不虛席,汽燈不等黑要一直亮到日出,寶官的唱點聲、賭徒的喊聲能把房頂掀翻。

最紅火的還是要數糧食和棉花生意。幾十家糧店把黃河灘的麥子、玉米、高粱、豆類通過水陸碼頭運往各大城市(我延安解放區也在此駐有地下工作者採購糧棉、布匹)。澄、合、韓、朝的農婦揹著自己紡織的土布,到花布莊或是賣錢,或是以布換花。花布莊把收來的土布或是漂染、或是直接發往全國各地。

華原漁村的前世今生

雷村集上最好的建築要數廟宇。龍王廟、關帝廟、觀音堂、土地廟……,各路神仙雲集,香火旺盛。廟宇多了廟會就多,除了每月固定的十五個集會,三六九的過廟會,成天劇場裡演大戲,朝邑的同州梆子、山西的晉劇蒲劇、河南的豫劇輪番上演。山西的王秀蘭、同洲的拜家紅等許多名角都在雷村集上登過臺。

每逢正月十五雷村集鬧社火,各村的社火爭奇鬥豔,看誰家的鑼鼓敲的響亮,看誰家的芯子幫的玄、故事新穎,看誰家的搖桿縛的花、縛的高,看誰家的高蹺踩的有花樣。正午時分,社火在街中心相遇,三眼統、土地雷的響聲震得老崖上的塵土“唰、唰”地向下掉。

華原漁村的前世今生

熱鬧了百十年的雷村集,在歷史的變革過程中慢慢的衰落了。解放後因公路日漸發達,加之大慶關被黃河侵蝕廢棄,雷村集交通要道的作用已經不突出了。1959年,三門峽庫區大移民,把北延壽村遷入了范家鎮的雷北村,把中裕民村遷入高明鎮的西雷村,把雷村遷入雙泉鎮的裕民村,剩餘的一小部分因處於華原崖下改名華原村,加之日漸灘地的鹼化,莊稼不能種植,人們生活日漸貧困,購買力下降,集市風光不再,雷村集的規模也就小了許多。

新農村建設的春風喚醒了沉寂多年的雷村集。在綜合改革過程中,把原來的辛村合併於華原村,村子的規模有所擴大,且進行了美化和亮化,街道寬廣潔淨,商鋪、飯店也多了起來。站在福佑古寨的觀景臺上向東瞭望,除看到山西的中條山、鸛雀樓和黃河灘的萬畝溼地外,最美的景色還是華原街——古雷村集的粉牆黛瓦、縱橫交錯的街道一覽無遺,屋頂上成百上千個鮮紅的大“福”字在陽光下習習發輝,古集也逐步恢復,人們憧憬,隨著黃河灘溼地的開發和古大慶關的重新開通,古雷村集的繁華景象有一日將會再現。

華原漁村的前世今生
華原漁村的前世今生

【作者簡介】

周紀合,大荔縣兩宜鎮人,生於1955年正月。自幼熱愛寫作,雖身世坎坷而奮鬥不止。從政近40年,與人為善,與世無爭。老來以舞文弄墨為樂,有百餘篇報告文學、散文、小說在中、省、地報刊雜誌刊出。願做一叢路邊小草,與世界增添一抹綠意。

華原漁村的前世今生

來源:微大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