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原渔村的前世今生

原创 | 周纪合

凡来大荔县旅游的人,都喜欢都华原渔村去垂钓、去体验一番渔民生活。其实华原街原来叫雷村集,解放前,这儿曾是商贾云集,热闹非常,是韩、合、澄、朝邑诸县粮食、棉花、花生、皮毛、木材的主要集散地。

华原渔村的前世今生

早先,因这儿通往陇海铁路,是陕北诸县及韩城、澄城、合阳南通朝邑,直达二华,转走西安的必经之地;这里有黄河大庆关古渡,东和山西相通,北可逆上陕北、甘肃,南可直下河南,西可从渭水转走长安,加之黄河滩地广人稀,物产丰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造就了雷村集的繁华。

原雷村集规模很大。因清乾隆时黄河主干道西移,处于黄泛区的居民后靠于老崖,取“延年益寿”之义,由南延寿、中延寿、北延寿(后迁原上),中裕民村和雷坡下五个自然村组成。

华原渔村的前世今生

“三年不涨河,给狗都要说媳妇”,这是当时流行于黄河滩的一句时髦语言,也表示了黄河滩人的自豪与富足程度。凡老崖下居住的,家家都有宽广的滩地。河滩地是沙壤地,且水位高,最适宜于种粮食、棉花、花生。据上了年纪的人回忆,河滩里种的麦子茁壮得钐子(一种收麦子的工具)钐不透,必须雇麦客用镰割;棉花杆就像鍁把,人们一年到头都忙于滩地的收收种种,棉花都是连壳捋回来,等到冬季农闲后才雇人剥;多数人家的花生都是大囤接小囤。随之而兴起的粮店、花布庄、轧油厂等作坊枚不胜数,同时也吸引了山西、河南及省内各地的人来经商,南北大道上车马川流,大庆关渡口帆樯如林、昼夜舟船不息。几条大街的京货铺、山货铺、吃食店、钱庄挤得满满当当,车马大店和客栈的生意也是格外的红火,雷村集街上布满了操着不同口音的商人。

华原渔村的前世今生

雷村集街遇农历双日集会,每月十五个集日,四面八方的人如潮水般的涌往集市,除各门店开门迎客外,街道上摆地摊卖菜、卖干果水果、卖铁器农具和百货的占严了两边的沿台。最多的要数卖炒花生的,小山一样的炒花生布满了两行,“焦花生,油酥的焦花生”的叫卖声不绝于耳。牲口、猪、羊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内蒙、陕北和本地的牲口都赶来交易,山西运煤需要的骡马大牲口,多从大庆关运回晋地。经济发达了,赌博的人也就多了,宝棚里是坐不虚席,汽灯不等黑要一直亮到日出,宝官的唱点声、赌徒的喊声能把房顶掀翻。

最红火的还是要数粮食和棉花生意。几十家粮店把黄河滩的麦子、玉米、高粱、豆类通过水陆码头运往各大城市(我延安解放区也在此驻有地下工作者采购粮棉、布匹)。澄、合、韩、朝的农妇背着自己纺织的土布,到花布庄或是卖钱,或是以布换花。花布庄把收来的土布或是漂染、或是直接发往全国各地。

华原渔村的前世今生

雷村集上最好的建筑要数庙宇。龙王庙、关帝庙、观音堂、土地庙……,各路神仙云集,香火旺盛。庙宇多了庙会就多,除了每月固定的十五个集会,三六九的过庙会,成天剧场里演大戏,朝邑的同州梆子、山西的晋剧蒲剧、河南的豫剧轮番上演。山西的王秀兰、同洲的拜家红等许多名角都在雷村集上登过台。

每逢正月十五雷村集闹社火,各村的社火争奇斗艳,看谁家的锣鼓敲的响亮,看谁家的芯子帮的玄、故事新颖,看谁家的摇杆缚的花、缚的高,看谁家的高跷踩的有花样。正午时分,社火在街中心相遇,三眼统、土地雷的响声震得老崖上的尘土“唰、唰”地向下掉。

华原渔村的前世今生

热闹了百十年的雷村集,在历史的变革过程中慢慢的衰落了。解放后因公路日渐发达,加之大庆关被黄河侵蚀废弃,雷村集交通要道的作用已经不突出了。1959年,三门峡库区大移民,把北延寿村迁入了范家镇的雷北村,把中裕民村迁入高明镇的西雷村,把雷村迁入双泉镇的裕民村,剩余的一小部分因处于华原崖下改名华原村,加之日渐滩地的碱化,庄稼不能种植,人们生活日渐贫困,购买力下降,集市风光不再,雷村集的规模也就小了许多。

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唤醒了沉寂多年的雷村集。在综合改革过程中,把原来的辛村合并于华原村,村子的规模有所扩大,且进行了美化和亮化,街道宽广洁净,商铺、饭店也多了起来。站在福佑古寨的观景台上向东瞭望,除看到山西的中条山、鹳雀楼和黄河滩的万亩湿地外,最美的景色还是华原街——古雷村集的粉墙黛瓦、纵横交错的街道一览无遗,屋顶上成百上千个鲜红的大“福”字在阳光下习习发辉,古集也逐步恢复,人们憧憬,随着黄河滩湿地的开发和古大庆关的重新开通,古雷村集的繁华景象有一日将会再现。

华原渔村的前世今生
华原渔村的前世今生

【作者简介】

周纪合,大荔县两宜镇人,生于1955年正月。自幼热爱写作,虽身世坎坷而奋斗不止。从政近40年,与人为善,与世无争。老来以舞文弄墨为乐,有百余篇报告文学、散文、小说在中、省、地报刊杂志刊出。愿做一丛路边小草,与世界增添一抹绿意。

华原渔村的前世今生

来源:微大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