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妻美,“臉盲症”到底是個啥?

科普臉盲症

臉盲症又稱為“面孔遺忘症”。最新研究發現,過去被認為極為罕見的臉盲症實際上在全球範圍內較為普遍。該症狀表現一般分為兩種:患者看不清別人的臉;患者對別人的臉型失去辨認能力。

在表現上又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統覺性臉盲,他們覺得所有人的臉都抹平了;

不識妻美,“臉盲症”到底是個啥?

統覺性臉盲症患者看到的人臉差不多是這樣

另一種是組合性臉盲,我們可以耍一個“撒切爾效應”(Thatcher effect)的小把戲:如下圖所示,兩張臉看上去乍沒什麼不妥,熟悉的人也能輕鬆認出他是誰,直到將圖片正過來才會大吃一驚。

不識妻美,“臉盲症”到底是個啥?

撒切爾效應的演示圖

不出意外的話,你會發現 A 圖的眼睛、嘴巴倒過來了,B 才是正常的人臉,然而對於組合性臉盲症患者來說,這兩張臉怎麼看都沒什麼區別。

臉盲症致病原因

為了瞭解這類怪病的成因,我們首先要知道大腦的人臉識別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識別面部結構,比如鼻子、眼睛、嘴巴,並對每個結構做出特徵識別,這部分功能主要由大腦的枕葉(occipital lobe)負責,顳上溝(superior temporal sulcus)也參與其中;

第二個階段是將這些結構統合為一個整體,包括雙眼的距離、眼睛和鼻子的關係,最終認出人臉,它主要由大腦的梭狀回(fusiform gyrus)負責,其中左側梭狀回較多負責熟悉面孔識別,右側梭狀回更多負責陌生面孔識別。

不識妻美,“臉盲症”到底是個啥?

黃色示大腦左半球枕葉內側,大約在後腦勺的位置,主要處理視覺信息,紫薇就是因為傷及此處而失明

不識妻美,“臉盲症”到底是個啥?

紅色示大腦左半球的顳上溝,這個結構主要負責識別聲音或者圖像中的信息是否有意義,比如是講故事還是用喉嚨發出噪音、是人臉在動還是籃球在動

不識妻美,“臉盲症”到底是個啥?

大腦左半球內側,黃色部分是梭狀回,除了人臉識別,它還負責顏色識別、文字識別和分類辨識。

對正常人來說,大腦的人臉識別功能非常強大,可以在茫茫人海中認出20年沒見的同學,但對於上述兩種臉盲症患者來說,統覺性臉盲症患者往往在枕下回或顳上溝受到了損傷,以致不能執行人臉的早期處理,所以人臉看見了也像沒看見;而組合性臉盲症患者常常是梭狀回受到了損傷,不能將看到的五官組合起來,也不能與記憶對應,人臉在他們眼中就像碎屍案的認領現場。另外除了腦損傷,還有 2.5%的患者是先天性的大腦發育異常,而且呈現出了家族聚集性,目前尚未定位具體的基因位點,但推測這是一種常染色體遺傳。

人臉識別系統如果長期適應於某些特有的面部特徵,比如東亞人較小的眼睛,白種人較高的眼眶,非洲人較扁的鼻子,也會將自己調整得更加針對這些特徵,而對超出這個範圍的特徵日漸遲鈍,這會釋放不需要的信息處理能力,提高關鍵信息的處理速度——只要沒人拿一套新的鳥類圖鑑問那個孩子,那這個孩子永遠都不需要知道貓頭鷹也是鳥。

所以話說回來,這樣的臉盲症其實很好“治療”,只需多看看外國人,特別是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不要混淆,就能讓人臉識別系統重新擬合,校準到恰當的程度上。

不識妻美,“臉盲症”到底是個啥?

2015年韓國小姐評選,也是一份亞洲人臉識別的大考卷

來源 | 大象公會 (ID:idxgh2013) 轉發自《生命教育觀察》

作者 | 劉大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