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县大面积改名的后遗症,导航导不到,村民不知道自己村名

泰顺县大面积改名出现后遗症,导航导不到,村民不知道自己村名,比如温州市泰顺县三魁镇的山水村,以前叫水车洋,已经叫了几百年,去年被改成山水村,你现在输入导航山水村,全国出现N个山水村,但是就是没有泰顺的山水村。你到了水车洋,问问山水村在哪里?村民大部分不知道,你问这是哪里?村民回答水车洋村。下面是温州市一个政协委员的提案:


提案标题:关于乡村合并要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与地域习惯的提案

泰顺县大面积改名的后遗症,导航导不到,村民不知道自己村名


2019年,泰顺按照上级规定,保留600人以上的自然村,低于600人的村,要进行合并,于是泰顺高达47个村,其中产生新的村名称的有22个,新社区5个,合计27个,也就是一半以上的村名称改了。


我们先举例子,罗阳镇的上洋村与北峰村,合并后叫:和源村;三魁的夏家山村与水车洋村合并后叫:三水村.....泰顺几乎大部分的村,就这样被粗暴的改成了没有任何历史文化传承的、也不知道他们想表达什么意思的新地名。


泰顺县大面积改名的后遗症,导航导不到,村民不知道自己村名


从地域习惯上,各地实际操作却千奇百怪,像大安的洪岭头被合并到柳埠村,竟然不是相连的村,二个村中间隔了几个村,路途遥远,像地球与月球。因此这次合并村,不是为了方便大家而合并,也不是以相邻合并,而是为了合并而合并。


其实这个并不是最可笑的,更可笑的还是原来属于夏卢乡的塔头村,竟然合并到三魁镇的张宅村,二者相距几十公里,中间相隔几个乡,又隔N个村,要翻过好几座山。山区许多老百姓出门还是老习惯,主要靠走路,一个海拔800米以上,一个海拔三四百米,走一趟要花好几个小时。我比喻一下,就像温州市被划到青海省管辖,中间隔了很多省一样。这种合并完全是拍屁股想出来的,合并不是方便老百姓办事,而是他们把合并任务完成了。


泰顺县大面积改名的后遗症,导航导不到,村民不知道自己村名


而水车洋村,以前被改成水车垟,因为泰顺所有带“洋”的村全部改成“垟”,官员解释,泰顺没有水,所以没有“洋”。他们不知道古代的人,几丘田大一点就叫洋了,如果按照他这个理论,四川那边叫海的,都要改成池了?因为很多很多叫海的其实就是一点点大的水池。


地名随意搭配串改,完全不懂也不尊重历史与文化。像水车洋,乾隆九年林家从桥墩迁基,一直叫水车洋,但是前几年被有关部门改成水车垟。这次村合并,水车洋有常驻人口650人左右,本来不需要改名,也不需要合并,但是隔壁村夏家山村不到600人,而夏家山的隔壁的塔头已经被合并到几十里外的张宅,因此夏家山就没有地方可合并了。只能合并到水车洋,合并就合并吧,却把村民改成:山水村,遭到了村民的一直反对,因此也成为一个网络事件。


泰顺县大面积改名的后遗症,导航导不到,村民不知道自己村名


村名承载着历史,也承载着乡愁,现在村与村合并,就这样被粗暴的各取一个字,或者凭空臆造一个词,组合成合并后的村。温州市地名管理办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地名管理工作应当遵循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兼顾历史和现状,尊重群众意愿,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和延续,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地名文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现在泰顺地面完全没有以此要求,把名称改的面目全非,完全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这次合并改名,由于多个平台报道的此时,也把泰顺改名风波推到风口浪尖上,领导也尴尬。


事情还没有完,泰顺是革命老区,其中九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浙边境革命活动的中心地带,粟裕将军、刘英、叶飞等就在这里开展工作。浙闽边临时省委成立旧址就在这里,现在还有红军挺进师纪念馆、浙南特委成立旧址、红军山洞医院、红十九师整编旧址、峰文大战遗址等连成一片,成为“红军路”,是省级旅游风景区。


泰顺县大面积改名的后遗症,导航导不到,村民不知道自己村名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海拔在800米以上的革命根据地,去那里都要翻山越岭的九峰乡,在上次乡镇合并中,九峰乡被并到泗溪镇,因为人口只有3000多人;而九峰走路去泗溪要40华里,泰顺同时被合并的还有夏卢乡,也是革命根据地,海拔也是800米以上,与九峰地理位置相同,去相邻随便哪个乡镇都要翻山越岭,整个乡的人口集中在山顶,也是3000多人,却被合并到三魁镇,走路要四个小时左右。其实合并的时候也有许多明智之士提出,九峰乡与夏卢乡不能以人口为由合并,因为这二个地方全部集中在大山的山顶,与其它乡镇都在山脚下大不一样,本来这些老区是泰顺的金名片,就这样被他们折腾完了。

泰顺县大面积改名的后遗症,导航导不到,村民不知道自己村名


其实大量村民意见很大,苦于没有地方说,几百年来祖宗留下来的名字怎么就一夜之间就没有了,你说村民意见大不大?


我觉得,既然政府要进行村村合并,政策一定有合理性,我们大家都应该去支持政府的政策落实和执行,但仔细一想,这里面还是大有学问,或者说我们政府在 落实的时候,是否还可以做的更好?我的观点是:不要对地名轻易“起新名或改名”,一旦 做不好将对古村落的文化传承造成极大的危害。我的理由如下:

1、 文化传承破坏:泰顺是个有文化底蕴的山区县,每个山沟都分布着几百年上千 年历史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都是很多姓氏的祖先发源地,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宗室族 谱,还有很多历史文献记录,一旦对地名进行更改,对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传承将起到非 常大的破坏性作用,因为前后历史的地名将对应不上。泰顺古村落是继泰顺自然生态之 外的另一大宝库财产,希望陈书记对泰顺古村落文化传承有更多的关注和关怀。

泰顺县大面积改名的后遗症,导航导不到,村民不知道自己村名


2、 思乡情结破坏:无论是还居住在村里,还是已经外迁发展的村民,在心里上也 接受不了新名或改名,心理会有长期的抵触,这种负面情绪一辈子都消化不了,毕竟时 代的烙印已经深深印在每个人的心里。举个例子:很多年前,泰顺某位领导把泰顺所有 涉及“洋”的地名都改成“垟”,至今很多人都拒绝接受,还是照样用“洋”,同时社会上骂声一片,成为泰顺 3000 历史最大的耻辱。

泰顺县大面积改名的后遗症,导航导不到,村民不知道自己村名


在保护好古村落历史文化传承的同时,如何把政府政策合法合理的落实执行,我个人的建议如下:

1、 小村并大村,严格遵守按照人口数量标准执行合并原则,不要妥协走第三条改 名或起新名的方式。比如夏家山村和水车洋村两村合并,夏家山人口比水车洋少,两村 合并应以水车洋为行政主名,夏家山保留自然村辅名;如果水车洋和下洪合并,下洪人 口比水车洋多,应该以下洪为行政主名,水车洋保留自然村名。政府政策标准有一定的 严肃性,大家需要严格遵守。

泰顺县大面积改名的后遗症,导航导不到,村民不知道自己村名


2、 杜绝一切新名、改名(除非是新开发区域),对古村落文化充分敬重和保护。 如果能更进一步纠正一些历史错误的做法,例如把“垟“改回”洋“,老百姓将会拍手称快。

最后,我侧面了解到泰顺村村合并的工作已经结束,但是目前这种做法,对泰顺的古村落文化传承是一种灾难,所以我还是有话要说。希望有关部门亡羊补牢,可以改的尽量改回来,不要给历史留下遗憾。


泰顺县大面积改名的后遗症,导航导不到,村民不知道自己村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