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縣大面積改名的後遺症,導航導不到,村民不知道自己村名

泰順縣大面積改名出現後遺症,導航導不到,村民不知道自己村名,比如溫州市泰順縣三魁鎮的山水村,以前叫水車洋,已經叫了幾百年,去年被改成山水村,你現在輸入導航山水村,全國出現N個山水村,但是就是沒有泰順的山水村。你到了水車洋,問問山水村在哪裡?村民大部分不知道,你問這是哪裡?村民回答水車洋村。下面是溫州市一個政協委員的提案:


提案標題:關於鄉村合併要尊重傳統文化傳承與地域習慣的提案

泰順縣大面積改名的後遺症,導航導不到,村民不知道自己村名


2019年,泰順按照上級規定,保留600人以上的自然村,低於600人的村,要進行合併,於是泰順高達47個村,其中產生新的村名稱的有22個,新社區5個,合計27個,也就是一半以上的村名稱改了。


我們先舉例子,羅陽鎮的上洋村與北峰村,合併後叫:和源村;三魁的夏家山村與水車洋村合併後叫:三水村.....泰順幾乎大部分的村,就這樣被粗暴的改成了沒有任何歷史文化傳承的、也不知道他們想表達什麼意思的新地名。


泰順縣大面積改名的後遺症,導航導不到,村民不知道自己村名


從地域習慣上,各地實際操作卻千奇百怪,像大安的洪嶺頭被合併到柳埠村,竟然不是相連的村,二個村中間隔了幾個村,路途遙遠,像地球與月球。因此這次合併村,不是為了方便大家而合併,也不是以相鄰合併,而是為了合併而合併。


其實這個並不是最可笑的,更可笑的還是原來屬於夏盧鄉的塔頭村,竟然合併到三魁鎮的張宅村,二者相距幾十公里,中間相隔幾個鄉,又隔N個村,要翻過好幾座山。山區許多老百姓出門還是老習慣,主要靠走路,一個海拔800米以上,一個海拔三四百米,走一趟要花好幾個小時。我比喻一下,就像溫州市被劃到青海省管轄,中間隔了很多省一樣。這種合併完全是拍屁股想出來的,合併不是方便老百姓辦事,而是他們把合併任務完成了。


泰順縣大面積改名的後遺症,導航導不到,村民不知道自己村名


而水車洋村,以前被改成水車垟,因為泰順所有帶“洋”的村全部改成“垟”,官員解釋,泰順沒有水,所以沒有“洋”。他們不知道古代的人,幾丘田大一點就叫洋了,如果按照他這個理論,四川那邊叫海的,都要改成池了?因為很多很多叫海的其實就是一點點大的水池。


地名隨意搭配串改,完全不懂也不尊重歷史與文化。像水車洋,乾隆九年林家從橋墩遷基,一直叫水車洋,但是前幾年被有關部門改成水車垟。這次村合併,水車洋有常駐人口650人左右,本來不需要改名,也不需要合併,但是隔壁村夏家山村不到600人,而夏家山的隔壁的塔頭已經被合併到幾十裡外的張宅,因此夏家山就沒有地方可合併了。只能合併到水車洋,合併就合併吧,卻把村民改成:山水村,遭到了村民的一直反對,因此也成為一個網絡事件。


泰順縣大面積改名的後遺症,導航導不到,村民不知道自己村名


村名承載著歷史,也承載著鄉愁,現在村與村合併,就這樣被粗暴的各取一個字,或者憑空臆造一個詞,組合成合併後的村。溫州市地名管理辦法第三條明確規定:“地名管理工作應當遵循規範化、標準化的要求,兼顧歷史和現狀,尊重群眾意願,保持地名的相對穩定和延續,保護和傳承優秀的地名文化,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現在泰順地面完全沒有以此要求,把名稱改的面目全非,完全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這次合併改名,由於多個平臺報道的此時,也把泰順改名風波推到風口浪尖上,領導也尷尬。


事情還沒有完,泰順是革命老區,其中九峰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閩浙邊境革命活動的中心地帶,粟裕將軍、劉英、葉飛等就在這裡開展工作。浙閩邊臨時省委成立舊址就在這裡,現在還有紅軍挺進師紀念館、浙南特委成立舊址、紅軍山洞醫院、紅十九師整編舊址、峰文大戰遺址等連成一片,成為“紅軍路”,是省級旅遊風景區。


泰順縣大面積改名的後遺症,導航導不到,村民不知道自己村名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海拔在800米以上的革命根據地,去那裡都要翻山越嶺的九峰鄉,在上次鄉鎮合併中,九峰鄉被併到泗溪鎮,因為人口只有3000多人;而九峰走路去泗溪要40華里,泰順同時被合併的還有夏盧鄉,也是革命根據地,海拔也是800米以上,與九峰地理位置相同,去相鄰隨便哪個鄉鎮都要翻山越嶺,整個鄉的人口集中在山頂,也是3000多人,卻被合併到三魁鎮,走路要四個小時左右。其實合併的時候也有許多明智之士提出,九峰鄉與夏盧鄉不能以人口為由合併,因為這二個地方全部集中在大山的山頂,與其它鄉鎮都在山腳下大不一樣,本來這些老區是泰順的金名片,就這樣被他們折騰完了。

泰順縣大面積改名的後遺症,導航導不到,村民不知道自己村名


其實大量村民意見很大,苦於沒有地方說,幾百年來祖宗留下來的名字怎麼就一夜之間就沒有了,你說村民意見大不大?


我覺得,既然政府要進行村村合併,政策一定有合理性,我們大家都應該去支持政府的政策落實和執行,但仔細一想,這裡面還是大有學問,或者說我們政府在 落實的時候,是否還可以做的更好?我的觀點是:不要對地名輕易“起新名或改名”,一旦 做不好將對古村落的文化傳承造成極大的危害。我的理由如下:

1、 文化傳承破壞:泰順是個有文化底蘊的山區縣,每個山溝都分佈著幾百年上千 年曆史的古村落,這些古村落都是很多姓氏的祖先發源地,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的宗室族 譜,還有很多歷史文獻記錄,一旦對地名進行更改,對古村落的歷史文化傳承將起到非 常大的破壞性作用,因為前後歷史的地名將對應不上。泰順古村落是繼泰順自然生態之 外的另一大寶庫財產,希望陳書記對泰順古村落文化傳承有更多的關注和關懷。

泰順縣大面積改名的後遺症,導航導不到,村民不知道自己村名


2、 思鄉情結破壞:無論是還居住在村裡,還是已經外遷發展的村民,在心裡上也 接受不了新名或改名,心理會有長期的牴觸,這種負面情緒一輩子都消化不了,畢竟時 代的烙印已經深深印在每個人的心裡。舉個例子:很多年前,泰順某位領導把泰順所有 涉及“洋”的地名都改成“垟”,至今很多人都拒絕接受,還是照樣用“洋”,同時社會上罵聲一片,成為泰順 3000 歷史最大的恥辱。

泰順縣大面積改名的後遺症,導航導不到,村民不知道自己村名


在保護好古村落歷史文化傳承的同時,如何把政府政策合法合理的落實執行,我個人的建議如下:

1、 小村並大村,嚴格遵守按照人口數量標準執行合併原則,不要妥協走第三條改 名或起新名的方式。比如夏家山村和水車洋村兩村合併,夏家山人口比水車洋少,兩村 合併應以水車洋為行政主名,夏家山保留自然村輔名;如果水車洋和下洪合併,下洪人 口比水車洋多,應該以下洪為行政主名,水車洋保留自然村名。政府政策標準有一定的 嚴肅性,大家需要嚴格遵守。

泰順縣大面積改名的後遺症,導航導不到,村民不知道自己村名


2、 杜絕一切新名、改名(除非是新開發區域),對古村落文化充分敬重和保護。 如果能更進一步糾正一些歷史錯誤的做法,例如把“垟“改回”洋“,老百姓將會拍手稱快。

最後,我側面瞭解到泰順村村合併的工作已經結束,但是目前這種做法,對泰順的古村落文化傳承是一種災難,所以我還是有話要說。希望有關部門亡羊補牢,可以改的儘量改回來,不要給歷史留下遺憾。


泰順縣大面積改名的後遺症,導航導不到,村民不知道自己村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