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魚腥草白絹病的原因是什麼?

引起魚腥草白絹病的原因是什麼?

高立波等

魚腥草( Thunb.)屬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根、莖、葉有魚腥味,故名魚腥草。魚腥草為藥食兩用植物,營養豐富,含有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胡蘿蔔素、維生素 C、鈣、磷、鉀等營養成分,可以降血壓和降血脂,保護呼吸道和腸道黏膜上皮細胞,抵禦炎症,保肝明目,增強抵抗力,還有清熱解毒、健胃消食、利尿通淋等功效 。隨著需求量的增大,魚腥草的人工種植規模不斷擴大。靈川縣、全州縣、興安縣等地是桂林市菜用魚腥草的主產區,桂林市其他縣區也有零星種植,產品暢銷廣東、貴州、江蘇、浙江等地區,獲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年種植面積約300 hm 2 ,產量約 11 000 t,產值約 4 000萬元。

調查發現,近年來,由於連年種植,導致魚腥草白絹病發生嚴重,靈川、全州等主栽區發病率在 30%以上,發病嚴重的田塊甚至絕收,白絹病已經成為阻礙魚腥草生產的一大因素。很多種植戶由於未掌握田間管理關鍵技術和該病的有效防治方法,往往盲目用藥,結果造成農藥的浪費和病害的加重。本文通過試驗和調查,總結了魚腥草白絹的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以期科學有效地防控白絹病的發生,減少白絹病造成的損失。[青錢柳頭條號網絡首發]

1 白絹病症狀和發病規律

1.1 發病症狀

魚腥草白絹病多發生在作物生長後期,發病部位以植株莖基部和地下莖為主。發病初期,地上莖葉變黃,地下莖表面產生大量白色絹絲狀菌絲,覆蓋病部,莖基及根莖出現黃褐色至褐色軟腐。發病中後期,在佈滿菌絲的莖基部及附近土壤中產生大量酷似油菜籽狀的菌核;菌核形成初期為白色球形小顆粒,直徑 0.1~1 mm,老熟後為黃褐色至褐色,直徑 1~2 mm,在連續陰雨條件下,病株地表周圍也可見到明顯的白色菌絲及菌核。發病後期,整個植株枯黃而死 。

1.2 發病原理

魚腥草的病原屬半知菌亞門小核菌屬齊整小核菌。菌核球形或不規則形,隆起或扁平,褐色至黑色,組織緊密,表面粗糙或光滑,表層細胞小,色深,內部細胞大,色淺或無色。菌絲大多無色或淺色。主要為害地下莖、地上莖、葉。魚腥草生長中前期,地下莖發病,初期地下莖表皮著生絹絲狀白霧菌核,開始時為白色,老熟後為黃褐色,並逐漸軟腐,地上莖枯黃死亡;生長後期主要是地上莖及葉片發病,發病後接近地表處軟腐,且植株萎蔫倒伏,四周有大量白色絲狀菌絲體及菌核,葉片彎曲枯黃 。

1.3 發病條件

該病菌主要以菌核或菌絲體在土壤內越冬,最適溫度為 25~35 益,菌核發芽要求幾乎 100%相對溼度,條件適宜時菌核即萌發產生菌絲從根部侵入發病,發病後在病部產生大量菌絲沿地表或發病組織向四周擴展蔓延 。高溫多雨天氣發病重,氣溫降低後,發病減少,通常每年 6 月中下旬開始發病,7~8 月可達到發病高峰期。沙質土由於通氣條件好,適於病菌生長,一般發病較重。連作或與感病作物輪作以及生長過密的田塊易發病。生長密度過大的田塊通風透氣性差,易發病 。

2 防治措施

2.1 避免連作

魚腥草白絹病發生嚴重的田塊應與水稻等水生作物進行兩年以上的水旱輪作,可減輕發病。如採用魚腥草、蔬菜、水稻輪作,魚腥草、水稻、秋(冬)菜兩年三熟或兩年四熟模式效果較好 。

2.2 選地整地

魚腥草喜陰溼、怕澇,因此宜選擇土壤溼潤、肥沃、水源豐富、排灌方便、背風向陽的沙壤土種植較好,且土壤pH 值不能偏酸性,對偏酸性土壤應施入生石灰調至中性。耕作前一個月將田塊深耕 30 cm 以上,在太陽下暴曬消毒。移栽時每 667 m 2 施入腐熟有機肥 2 000 kg、複合肥 100 kg、過磷酸鈣 25 kg、碳酸氫銨 25 kg 作基肥,再耕翻耙碎作畦,畦面寬 1.2~1.4 m,畦高 20 cm,行溝及四周開排水溝 30 cm 。

2.3 選種及種莖消毒

種莖應由生長旺盛、抗病蟲能力強的植株根莖留取,且應完整無損、質脆、易折斷,節間長 1.5~3.5 cm,直徑 3~5 mm;外觀飽滿,顏色均一,為白色或白色略帶黃;芽頭飽滿,無破損、凍害、蟲傷、病斑等。

種莖用 1:1:100 的波爾多液或 50%甲基託布津 500倍液或 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 700~800 倍液,浸泡 10~20 min,取出清洗乾淨並晾乾後移栽,能有效降低白絹病的發病率,提高產量 。

2.4 合理施肥

魚腥草肥料吸收以氮、鉀肥為主,對磷的需求量較低。栽植後,幼苗成活至封行前,中耕除草並追肥 2~3 次,肥料以人糞尿或化肥等氮肥為主 [8] 。每次追肥可結合中耕除草進行,每 667 m 2 可施人糞尿 1 000~1 500 kg 或尿素15~25 kg,先稀後濃施用。施基肥時每 667 m 2 增施硝酸鈣 30~50 kg、硫酸鋅 1~1.5 kg 或生長期噴施豐洽多保500~800 倍液,可減輕白絹病的發生。


引起魚腥草白絹病的原因是什麼?

2.5 加強田間管理

創造一切有利於魚腥草生長髮育的生態環境,讓魚腥草在適宜的條件下健壯生長,能增強其抗病能力。

2.5.1 合理密植

魚腥草的種植密度要適中,作畦開溝,改善通風透光條件,防止田間溼度過大。可開溝條播,在畦面上朝同一方向開深 8~10 cm、寬 13~15 cm 的溝,行距 20~25 cm,將種根頭尾相連,連續擺放在溝中,每溝平行擺 2 行,種莖段間距為 5~8 cm,覆土 2~3 cm,澆透定根水 。

2.5.2 清潔田園

平時要注意田間清潔,及時中耕除草,但不宜過深;清除病蟲枝、枯葉等,要及時將感染白絹病的魚腥草植株挖出,並帶出田外集中燒燬處理,同時要對病穴周圍植株噴施甲基託布津溶液,以免病害進一步傳染蔓延 。

2.5.3 土壤處理

在種植時進行土壤消毒,每 667 m 2 用 70%五氯硝基苯 1 kg+50%福美雙 1 kg 兌細土 20 kg,施在播種溝內蓋種,同時注意用毒死蜱、滅線磷等藥劑防治地下害蟲,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發現病株立即挖除病株及帶有菌絲的土壤,再撒石灰粉消毒 。

2.5.4 加強水肥管理

增施有機肥、氮磷鉀複合肥,以增強植株抗病能力;農家肥要充分腐熟後方可施用。生長期需水較多,應適當澆水,保持土壤溼潤,以促進植株生長旺盛,但切忌漫灌 。雨後注意排水,防止積水,適當降低溼度。

2.6 藥劑防治

2.6.1 預防措施

發現病株帶土移出燒燬,病穴撒施石灰粉消毒,四周植株澆灌 50%多菌靈、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 500~1 000 倍液或用 20%三唑銅 1 500 倍液,10~15 d 進行 1次,連續 2~3 次。

2.6.2 防治方法

在田間調查時,出現發病率如果 10豫~20%,應進行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及時拔除病株,可用 40%菌核淨可溼性粉劑 800 倍液或 1%硫酸銅溶液灌根,或用 5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 600~800 倍液或 50%撲菌特可溼性粉劑 1 200 倍液或 20%甲基立枯磷乳油 1 000 倍液噴灑植株,交替用藥,防治 2~3 次,隔 7~15 d 一次,採收前10 d 停止用藥。

基金項目院桂林市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計劃項目(20190215-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