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忘和“阿爾茲海默”有什麼區別?9條建議務必記牢、收藏

健忘和“阿爾茲海默”有什麼區別?9條建議務必記牢、收藏

很多人上了年紀會有健忘的毛病,而記憶力障礙(記性不好)同時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前期症狀。不少人都心存疑慮,到底該如何區分呢?

健忘和“阿爾茲海默”有什麼區別?

一般來說,兩者的區別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01老年性健忘&近事記憶障礙。

老年性的健忘表現一般是部分性的,經過提示能回想起來,而阿爾茨海默病的近事記憶障礙是完全性的,經過提示也想不起來,好像沒有發生過。

02無認知能力缺損&時間、地點、計算能力障礙。

老年性健忘不會伴有認知能力的缺損,而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常常伴有時間、地點、計算能力的障礙。

03保持正常情況&冷漠無慾。

健忘的老人會保持正常的喜怒哀樂等情緒,而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常變得冷漠無慾,缺乏基本的情緒表現。

04思路清晰&思維混亂。

健忘老人的思路清晰,有語言表達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而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思維混亂,語言貧乏,缺少健全的推理分析能力。

05對記憶力不好很著急&沒有意識到記憶力下降。

健忘老人常表現為對記憶力不好十分著急,而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記憶力下降。

06生活自理能力&逐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健忘老人能保持正常的日常生活能力,而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即便軀體沒有疾病,也會逐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九條建議請記牢

《柳葉刀》最新報告呼籲各國乃至個人“拿出態度”來,制定一系列政策,做好個人生活方式改善,來一起做好痴呆症的預防。

該報告通訊作者、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Gill Livingsto表示,做好乾預有助於預防和延遲痴呆症的發生,而這些干預尤其對中低收入國家人群以及非裔、亞洲人群及少數民族等在內的脆弱人群影響最大。他表示,還應該改善不同人群生活條件,通過創造積極和健康的社區環境來降低痴呆症風險,讓鍛鍊身體成為常態,所有人均可有健康飲食,並儘可能減少酗酒。

為降低痴呆症的發生發展,新報告推出以下九條建議:

1.從40歲左右開始,收縮壓應<130毫米汞柱;

2.聽力受損者鼓勵使用助聽器,並避免高頻噪音的影響以保護聽力,降低聽力受損風險;

3.減少空氣汙染和二手菸暴露;

4.預防頭部受傷(特別針對高危職業及交通事故);

5.勿過量飲酒,每週飲酒不超21個單位(1個單位為10毫升或8克純酒精);

6.禁止吸菸並支持個人戒菸(任何年齡段都獲益);

7.為所有兒童提供小學和中學教育;

8.中晚年時要積極生活;

9.減少肥胖和糖尿病。

每3秒鐘,全球就有1名痴呆患者產生。目前,全球至少有5000萬痴呆患者,預計到2050年將達1.52億,其中約60%-70%為阿爾茲海默病(AD)患者。但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目前還沒有任何可以治癒或逆轉的治療方法。

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阿爾茨海默病是可以預防的。

新研究報告帶來新希望

《柳葉刀》發表的最新報告指出,生命全程改善12個風險因素就可延緩或預防40%的痴呆症病例。這份報告由28位全球權威痴呆症領域權威專家牽頭,基於2017年報告中9個危險因素,結合最新痴呆症預防證據進行分析而來。報告同期在阿爾茨海默病協會2020年國際年會上發佈。

新報告中增加了頭部受傷、過量飲酒和晚年暴露於空氣汙染3個危險因素,這3個新危險因素與6%的痴呆症病例有關。

其中,約有3%的病例歸因於中年時頭部受傷;1%歸因於過量飲酒;2%歸因於晚年暴露於空氣汙染。其他9個危險因素,即早年接受教育少、聽力受損、吸菸、高血壓、肥胖、缺乏身體鍛鍊、社會孤立、抑鬱和糖尿病,則與34%的痴呆症病例有關。其中尤以早年接受教育少、中年聽力受損和晚年吸菸“殺傷力”大,分別有7%、8%和5%的痴呆症病例歸因於此。

浙大二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陳豔杏為我們談談大家關心的問題。

“如何能夠預防、儘早地發現這些阿爾茲海默症的患者對社會及家庭來說都很重要。” 陳豔杏說,阿爾茲海默病是一個隱匿起病的疾病,該病起病緩慢,難被發現,病情進展的過程有的人相對快些,有的人相對慢些,臨床上不太容易早期被發現。及早的發現和預防能夠減少一部分人的負擔,可以提前安排自己的生活規劃,同時能夠通過預防的手段和措施來減少或延緩發病的時間和機會。

最近,國內某臨床研究團隊聯合領域國內外知名學者,制定了全球首個阿爾茨海默病循證預防國際指南。比如提到,65歲以上人群,應保持體重指數在一定範圍內,不宜太瘦。有些患者出現認知問題後,飲食習慣也會改變,不願意吃東西,不規律,就會直接導致體重下降。65歲以上人群,若出現體重減輕趨勢,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

陳豔杏參加了2019年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國際會議(AAIC),當時在大會上就提出了幾點:從不吸菸、中高強度身體鍛鍊、輕至中度飲酒 (本來不飲酒的不需要 )、健康飲食、活到老學到老。

“柳葉刀特邀重大報告:關於痴呆的預防、干預和照護”的後續報告提出一個生命歷程模型,表明可通過調節12種相關危險因素預防或延遲全球40%的痴呆發生。

用心用愛是延緩的良藥

陳豔杏說,在痴呆門診中,對於每個患者她都會花至少20分鐘和患者及其家屬灌輸改變生活方式的理念,對於大部分自制能力比較強的早期認知症患者來說,確實會體現出一些作用。

她記得有一位老年患者的女兒每天給母親安排各種活動,早上陪老母親寫字,然後在家裡的跑步機上慢走20分鐘,下午陪著打牌。一段時間下來,患者的情緒穩定下來了,這對照護者來說是天大的幸事。

舉個例子,一對中老年夫婦,覺得記性不太好,找到了陳豔杏。“這兩三年來,我做後面一件事時,會把前面做到一半的事忘記,比如本來做著飯的,忘了,獨自出門買菜去了。”先生姓張,剛退休不久,本該享受清閒的他卻“健忘”了,他愛人也有類似情況,但相對較輕。一檢查,張先生被診斷輕度認知障礙,認知量表29分(30分滿分)。他愛人相對較好一些。

“改變生活習慣,半年後再來看我吧。”陳豔杏告訴患者,目前唯一的干預方法就是靠自己。回家以後,夫婦兩人互相督促,看書讀報,積極參加中強度的體育鍛煉,比如快走。在家人的鼓勵下,張先生還重新加入了合唱團,開始重拾社交活動。半年以後,兩人的認知功能不但沒有下降,甚至還有些許提高。

“積極改變生活方式,這是我們唯一可以付諸行動的,還有什麼好猶豫的呢?”她常對患者這樣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